威爾.吉達拉(Will Guidara)為麥迪遜公園 11 號(Eleven Madison Park)與 NoMad 餐廳前業主。「歡迎研討會」(Welcome Conference)共同創辦人,這是每年舉辦的款待座談會。曾共同著作四本食譜書;獲《克萊恩紐約商業周刊》(Crain's New York Business)評選列入「40 歲以下的 40 位精英」(40 Under 40);也是《華爾街日報雜誌》(WSJ. Magazine)創新者獎項(Innovator Award)得獎人。
這是一本關於經營餐廳的書,記錄了作者如何在 11 年間,帶領麥迪遜公園 11 號成為世界頂級餐廳的點點滴滴。在開始讀之前,我很驚訝地發現這本書的序言是由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撰寫。西奈克是一位致力於幫助他人找到熱情與激發潛能的佈道者,著有暢銷書《找到你的為什麼》、《先問,為什麼》及《無限賽局》。一本經營餐廳的書,怎麼會邀請他來作序呢?直到閱讀完這本書後,我才慢慢體會箇中道理。
這不只是一本服務業者該讀的書,而是一本關於賦能授權,發揮員工熱情和潛力的跨領域領導力書籍。不管在設立清楚目標、作有效溝通、建立團隊共識並發揮創意且落實執行,每一步驟都有精彩案例分享,是極力推薦的好書。
─ 雲品國際董事長盛治仁
顧客點餐後,你把正確的餐點送到正確的桌號給點餐的人,這叫做服務;但是,和你服務的人真心互動,與人建立真誠的連結,這就是款待。
服務是黑白的,款待是彩色的。
黑白意味著你以能力與效率完成工作,彩色則是指你做的事讓人感到喜悅。
作者的款待精神深受麥迪遜公園 11 號所在的聯合廣場餐飲集團(Union Square Hospitality Group)老闆丹尼.梅爾(Danny Mayer)所影響,他著有《全心待客(Setting the Table)》一書,推崇著啟發式款待的理念。
啟發式款待顛覆傳統的階級制度,把員工放在第一位,連顧客和投資人都不能和他們相比:
雇用優秀的人,善待他們,大幅投資在他們個人與專業方面的成長,如此一來,他們便會待客如親、無微不至 — 他們的表現正是如此。
另外一個哲學是:仁慈看待事物 — 以最寬容的角度來看人,為人設想,尤其是看到員工表現差勁的時候。
例如員工工作遲到,與其當下對他破口大罵,不如先問:「你遲到了,沒碰到什麼事吧?」
或是在碰到難纏的顧客,可能會覺得這種奧客不值得最好的款待,但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設想:「也許顧客和配偶正在鬧離婚,也許他的親人生病了,才會態度不好。或許這個人就是比其他人需要更多關懷與款待。」
人們會忘記你做了什麼,也會忘記你說了什麼,但永遠忘不了你帶給他們的感受。
書中記錄了許多麥迪遜公園 11 號如何為顧客提供極致款待的故事,這些故事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部分。每一篇故事都讓我很驚訝地體會到,原來餐廳的服務可以做到這種程度!書名定為「超乎常理的款待」真的是太貼切了!
書中有超多很棒的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但礙於篇幅,只能從中挑選出幾篇來分享,推薦意猶未盡的讀者可以把書找來看看,一定會刷新你對於餐廳服務的三觀。
有一個西班牙四口家庭來紐約度假,旅途最後一晚到我們餐廳用餐。他們家的孩子坐在桌邊眼睛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餐廳偌大的窗戶外大雪紛飛,而這兩個孩子從來沒看過真的雪。
我一時興起,派人去買了四個全新的雪橇。等他們吃完飯,我安排專人開休旅車送他們到中央公園(Central Park)來一場特別的旅程:在剛落下的雪堆裡玩上幾個小時。
有一對夫婦本來要搭飛機出國度假,不料航班被取消,為了安慰自己,決定來我們餐廳吃一頓大餐。
於是,我們把私人包廂變成私人海灘,擺上沙灘椅,地上鋪滿沙子。他們一邊把失望拋在腦後,一邊暢飲裝飾著迷你小紙傘的黛綺麗調酒,還可以把腳伸進桌子底下的充氣戲水池。
一天晚上,有位急著幫新公司募資的銀行家顧客向我們的領班開玩笑:當然,餐後能來一杯很棒,但他真正需要的是一百萬美元,才能達到門檻。
可惜,我們預算有限,只能把十片「100 Grand 巧克力」放在袋子裡,塞在他的椅子下。
這位顧客發現這袋巧克力後,放聲哈哈大笑,用「傳奇」來形容她度過的這一晚。
資深領班娜塔夏.麥爾文(Natasha Mclrvim)最喜歡過聖誕節。但是在餐廳工作的第一年,卻沒辦法回家過節,於是她的父母來紐約給他驚喜,我們把他們藏在儲藏間。
這一家人團聚、回到餐桌時,發現一輛雪白的聖誕小火車在小小的軌道上繞圈圈,圍著金色的馴鹿、松樹園和一大堆包裝精美的禮物。這其實是一道魚子醬料理 — 火車車廂上有貝果與一罐魚子醬,其他美食則藏在包裝與蝴蝶結底下。
麥迪遜公園 11 號不只全心地款待顧客,招待員工也是不遺餘力。麥迪遜公園 11 號不只希望員工能來餐廳吃晚餐,還要他們獲得比其他顧客更好的體驗。這是他們向付出心力的員工表示感謝的方式 — 謝謝他們的創造力、幽默與辛勞。
書中很大一部分在講述作者整頓麥迪遜公園 11 號的過程,讓餐廳從 ⟪紐約時報⟫ 美食評論的二星,升級到四星;以及從 2010 年世界 50 大最佳餐廳的第 50 名,一路爬升到 2017 年終於拿下第 1 名。
作者的領導哲學並不只限於經營餐廳,而是可以適用在各個不同領域與行業 —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是一本在談餐廳經營的書,卻被各界的知名人士盛讚的原因。
在任何組織裡,使命宣言闡明了不可妥協的部分,必須清晰、簡單、容易理解。
團隊需要關注與鼓勵,需要有人設定明確的目標並且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團隊需要紀律才能表現一致。在動盪的變革之中,團隊成員必須感覺到自己是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而非達成目標的阻礙。
在威爾剛來到麥迪遜公園 11 號時,第一件事就是定下了「成為下一代人的四星餐廳」的使命宣言;一直到拿下 ⟪紐約時報⟫ 四星後,麥迪遜公園 11 號的使命進化為「成為全世界最美味、最用心款待的餐廳」。
發掘員工的熱情,並且把責任交給團隊,他們就會變得更負責,也會因為對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更融入自己的角色職責。當團隊獲得授權,食物變得更美味,顧客也會有更好的用餐體驗,這是三贏。
在員工身上施加重任的最佳時機,就是他們還沒準備好的時候 — 只要看到機會,這個人幾乎總是會加倍努力,以證明你沒有看錯人。
麥迪遜公園 11 號因此設計了專責計畫,讓每個領域最有熱情的人,來主導那個領域的大小事。科克.柯勒維(Kirk Kelewae)剛從大學畢業,餐廳就交給他掌管啤酒的業務,舉凡酒瓶的存放、使用的啤酒杯、斟酒的技巧、與釀酒商接洽等等。在他接手一年後,麥迪遜公園 11 號的啤酒服務被許多份出版品評選為全美國頂尖。不只餐廳啤酒服務大幅改善,員工們也都被科克的熱情感染,愛上了啤酒。
當眾表揚,私下批評 — 要用感情讚揚,批評則不帶情緒,對事不對人。
讚美絕對比批評更重要。為了一直有機會讚揚,麥迪遜公園 11 號設置了「美好獎」(Made Nice Award),由整個團隊票選出內、外場各一名最優秀、不管是對顧客或是對同事都表現出色的人;當麥迪遜公園 11 號越來越常出現在媒體上後,威爾讓聚光燈照在值得注目的員工身上,不但可以讓員工得到應得的功勞,也能讓團隊見賢思齊,爭取相同的榮耀。
但是若只有讚美而沒有批評,就不能建立任何卓越的標準。批評必須針對行為,而不是針對人,而且必須私底下進行。要表示對一個人的關心,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提供改善的意見,因為這麼做代表你把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
讚美是肯定,批評是投資。
管理大師羅傑.馬丁(Roger Martin)在《When More Is Not Better》一書中提及,如果你有好幾個相互衝突的目標,就不得不創新。
對麥迪遜公園 11 號來說,卓越與款待的精神互相矛盾。如果不計較細節、不要求精準,就比較容易做到暖心款待;如果員工戰戰兢兢要求卓越表現,就無法輕鬆自在和顧客互動。
但就是因為努力嘗試在卓越與款待之間取得平衡,並且將它們同時體現出來,才讓麥迪遜公園 11 號能夠競逐世界第一的非凡成就。
對於組織的領導者來說,最困難的一關就是面對極大的集體失望 — 壞消息讓每一個人都感到意志消沉。
2008 年麥迪遜公園 11 號獲得 ⟪紐約時報⟫ 三星後名聲大振,但卻沒有入選米其林的名單,團隊覺得既挫敗又困惑。儘管忿忿不平,此時身為領導者的威爾能做的只是表達自己的難過與不解,和大家一起療傷止痛,並鼓勵大家發洩憤怒。
領導者的職責不只是激勵與振奮部屬,有時也要跟團隊一起脆弱,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如果要開最好的一瓶酒來喝,不要在最得意的一天,應該在最糟的一天這樣做 — 好好面對沮喪的情緒,而且毫無疑問,你根本不必在這時喝難喝的酒。
一項新傳統必須具有真正的目的、能夠滿足真正的需求。
多數在麥迪遜公園 11 號工作的人都不是紐約本地人,感恩節放假一天,他們也無法回家過節。因此,餐廳決定在感恩節營業,由於那天沒有幾間高檔餐廳會開門營業,感恩節成了一年之中餐廳最繁忙的日子。
當天最後一位顧客離開後,全體員工會一起坐下來吃我們自己的感恩節大餐。餐點不是關店後才張羅,也不是用顧客吃剩的食材再次加熱製作 — 我們吃的料理和顧客吃的完全一樣,只是以自助餐的形式供應。飲務總監會拿出一大堆酒商送來的酒,所以也有很多好酒可喝。
有了感恩節一整天的營業收入,元旦假期就能多休幾天,讓員工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回家。
這本書讓我驚訝到,原來一間做到極致的餐廳可以是這個樣子,完全超乎我過去對餐廳的想像。作者提出的許多領導哲學,不只是餐廳,只要有需要領導團隊的地方,都有很高的機會能夠派上用場。
讀完這本書後,筆者還有獲得另一個感觸:一個人是否能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也深受著生長環境的影響。
作者的父親擔任過餐廳協會(Restaurant Associates)的會長,管理餐飲行業的相關事務,甚至包含精緻高檔餐廳如彩虹餐廳(Rainbow Room)與四季酒店(Four Seasons)。作者從小就會跟著父親巡視大大小小的餐廳,並且體驗過高檔餐廳的服務,讓他深受啟蒙,在 13 歲就立志以管理餐廳為人生志向。在餐飲職涯的發展過程中,每當步入重要的人生十字路口時,也會向父親尋求建議。
除了父親人脈與經驗之外,生長在美國也讓作者能夠在求學階段就接觸到世界頂級的餐飲資源,包括體驗高檔餐廳的頂級服務、近距離觀摩米其林星級大廚的機會等等。對於生長在沒有這些資源國家的人,很難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這些啟發與機會,更別說會以經營一家世界第一的餐廳為志向了。
最後分享一段作者如何看待為每一位顧客用心準備的款待禮物:
你可以藉由禮物告訴別人,你注意到對方、願意傾聽對方,並且認可對方。禮物會改變互動,把交易變成關係。沒有什麼比禮物更能證明某一個人不只是客戶,也不是試算表上的一個欄位。量身定做的禮物能幫你把款待精神擴大,沁入另一個人的生命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