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障礙世代(Dedicated)⟫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Pete Davis(皮特.戴維斯)2018 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他在法學院的畢業演講「A Counterculture of Commitment」影片觀看數達到三千多萬次,在網路上獲得廣大迴響。目前居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是一位作家、公民倡導者,致力於深化美國民主和團結的相關專案。他是民主政策網(Democracy Policy Network)的聯合創辦人,專注於提出加深民主思想的國家政策。他也與友人一同創立 Getaway 公司,提供逃離現實的服務,回歸純粹、不用電力,讓人到城市外的小木屋遠離塵囂。另著有《Our Bicentennial Crisis》、《How to Get Away》。

這本書是筆者在 kobo 每週 99 中發掘到的,卻意外地找到共鳴,佩服作者在這個議題上對當今社會的深入觀察,講出筆者一直以來心裡隱約浮現,卻又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感受。

⟪選擇障礙世代:受困於「無限瀏覽模式」,將成為現代最危險的文化病症(Dedicated: The Case for Commitment in an Age of Infinite Browsing)⟫

⟪選擇障礙世代:受困於「無限瀏覽模式」,將成為現代最危險的文化病症(Dedicated: The Case for Commitment in an Age of Infinite Browsing)⟫

這本書可以說是作者 2018 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A Counterculture of Commitment」的完整版:在一個注意力短暫、擁有無限選擇的時代中,如何找回意義、目的,以及持久投入的滿足感。作者在演講和書的開頭,舉了一個大家可能都有經歷過的經驗:

夜裡,你打開 Netflix 開始瀏覽,想找部影片來看。你滑過不同的標題,看了幾個預告片,甚至還讀了幾篇評論,但就是無法下定決心要看哪一部電影。30 分鐘就這樣過去了,你仍然困在無限瀏覽模式中,所以你乾脆放棄,你現在已經太累,什麼都不想看了,你決定在此停損,直接睡覺。

作者認為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典型特徵,他稱為「保持選擇的開放性」(keep our options open)。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曾在 2000 年時提出一個詞「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與作者的想法相互呼應。包曼解釋說,人們從不想屬於任何一種身份、地方、或社群,所以我們就像液體一樣,處於一種可以適應任何未來形勢的狀態;人們周圍的世界也像液體一樣,我們不能期待任何工作、角色、想法,或志業、團體、機構,會以相同的形式長期存在。時至今日,人們依舊像液體一樣,生活在無限瀏覽模式之下,就像是走在一條有數百扇門的走廊上,可以隨意打開房門進入房間、隨時退出移動,沒有人想被鎖在某一扇門裡,但也沒有人想住在走廊上。

無限瀏覽模式

大多數時候,我看到的是人們在無盡的「第一次」中找到快樂,我們最精彩的故事往往來自於四處瀏覽、嘗試新身份、還沒有太多承諾的時候,就像擁有一段夢幻戀情的夏天、在補龍蝦船工作的季節、在哥倫布潛水的夜晚,無限瀏覽模式是最好的故事生成器。

無限瀏覽確實很有趣,它給了我們成長的空間,而且沒有太多風險,讓我們更加自在,並且能夠得到很多新的經歷。在過去 10 年裡,盡可能讓生活沈浸在新奇事物中的觀念,甚至有了一個口號: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會活一次),這個觀念的另一個面相是對生命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因為生命只有一次,若沒有徹底體驗,就會被遺憾所困擾。

但是當我們越是探索各種選擇,就會衍生出越多被拒絕的選擇,擁有的選項越多,從一個選項跳到另一個選項的次數越多,我們對這些選項就會越不滿意,也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承諾任何事物,與任何事物都無法產生深度的連結。雖然擁有開放的選擇能讓我們感到解脫,隨時可以放下那些迫使你變成另一個人的責任、角色或是社群,但在解脫之後,我們往往又會渴望加入另一個社群,重新尋求連結與歸屬感。

而深度連結通常最後會戰勝新鮮感,有一個相關的原理稱為「林迪效應」(Lindy Effect),以紐約一間歷史悠久的熟食店命名,它假設一個想法或做法既存的時間越長,未來存在的時間就會越長 —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 2017 年夏天熱門話題是指尖陀螺,但到了 100 年後,比較有可能繼續存在的是跳繩;或是 50 年後比較有可能仍有人觀看的,是我們還在重溫的經典老電影,而不是今年的轟動強片。

當我們花費時間瘋狂尋找新的體驗時,我們便錯過了只有傾注心力並且長期堅持才能獲得的,更深層次的體驗與快樂。

承諾(Commitment)

現今社會的主流文化敦促我們保持選擇的開放性,例如:盡量豐富自己的履歷,而不是被某個地方束縛住;重視可以應用於任何地方的抽象技巧,而不是只能做好一件事的技藝;不要太認真投入、堅持任何事情,凡事以效率為考量。承諾(Commitment)在這個時空脈絡裡,反而成為了一種反主流的文化,我們接觸的媒體內容、書籍、新聞、娛樂等,都變得越來越短,不只是因為注意力的持續時間變短,也是因為承諾投入的時間變短了。

作者剖析現代人不願意投入承諾可能來自於三種恐懼:

  1. 害怕後悔:我們擔心如果對某件事做出承諾,以後會後悔沒有做其他事。
  1. 害怕連結:我們認為如果對某件事做出承諾,容易受到這種承諾對自己的身份、聲譽、控制感的影響。
  1. 害怕錯過:我們覺得如果對某件事做出承諾,隨之而來的責任將阻止我們接觸其他人事物。

因為這些內心恐懼,人們更傾向成為一個什麼都想體驗的瀏覽者,害怕躍身投入某個地方,結果卻陷入泥沼之中無法抽離。但是這種開放選擇的文化並不等於保持中立,這種文化會讓我們吝於對特定的東西表現忠誠,不斷追逐新的東西,卻不願意專注投入經營特定的社群、技藝或是使命。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受到大多數人欽佩的人物,會赫然發現,他們都是因為對特定事物做出長久投入的承諾,放棄其他選擇,才能達成如此偉大的成就。例如: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帶領公牛隊獲得 6 屆 NBA 冠軍;弗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錄製了 895 集 ⟪羅傑斯先生的鄰居⟫(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致力於推動更人性化的兒童電視節目;小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Jing Jr.)於 1967 年主持了他的第 1000 次冗長規劃會議。

承諾的重要性在於,有意義的改變往往需要全心投入,堅守願景與價值觀,最後經由時間的累積才能開花結果。作者認為,承諾並不代表沒有選擇,我們完全可以依照自我意志決定想要投入承諾的地方,但可以試著降低自身的疑慮,以行動取代瀏覽,先直接將承諾投入到某些事物或關係,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就會開始消退,行動的過程中會漸漸培養出對於事物或關係的連結感和忠誠感,承諾因此能持續更長一段時間,才能為自己創造契機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改變。承諾並不是要我們變成僵化的固體,來逃離這個液態世界,而是要藉由成為堅實的人,來改變我們的世界。

投入承諾的人

每次有人提起自己尊敬的人,通常都是因為他們很欣賞這個人對某件事的承諾。一個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斑鳩琴(或寫劇本、或木工)上的鄰居;一對在某處扎根並開始建立家庭的夫婦;一個全身心投入打造農場(或成為牧師、或學習巴西柔術)的朋友,他們贏得了每個人的深深欽佩,即使沒有人真正喜歡這個人,但至少會給予尊敬,例如:「我受不了他,但沒辦法否認他是個真正的藝術家。」、「他這個人很難聊,但你必須尊重他對這個活動的承諾。」、「我不喜歡他的觀點,但他是個盡職的父親。」這就是一種有價值的承諾。

想成為堅守承諾的反主流文化份子,途徑很多,不管是工藝、專案、地方、社群、或甚至是人,都需要我們的奉獻投入。

公民

他們掌握著社會的命運,努力推動社會朝著他們認為有利的方向發展。

1980 年代初期,大多數同性戀權利律師只是在爭取基本法律面的保護,但伊凡.沃夫森(Evan Wolfson)還是著手努力,經過 32 年的鬥爭 — 花了 10 年來說服同性戀權利組織發起一場婚姻運動,再花 10 年讓一個州承認同性婚姻,然後又花 10 年逐州發起運動,讓同性婚姻在全國普及化,最後沃夫森見證了最高法院宣布美國的同性婚姻合法化。

沃夫森將自己的想法從一份法學院論文,推向一份最高法院的裁決,過程非常曲折。當有人觸怒他,或其他人太難對付時,沃夫森就讀歷史 — 林肯、甘地、金恩、女性選舉權運動、解放戰爭等等,閱讀過去的抗爭能帶給他很大安慰。

「你必須相信你能贏,」他說,「你必須相信事情可以改變,你必須調整自己的節奏,耐心且堅韌。」

愛國者

他們對居住的地方或社群做出承諾,並且能看到所在之處的每一個精彩細節,以及這些細節 — 土地、氣候、動植物、建築、商業、傳統等等,是如何相互關聯、共存共榮的。

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是美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繁榮族」和「堅持族」。繁榮族是流動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 抓住機會,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受到金錢、財產和權力的驅使,會掠奪後逃跑;堅持族是那些定居下來,熱愛他們創造的生活和所在之處的人,他們會在某地紮根,並且受到愛的驅使,想要保護對一個地方的愛,想要留在那裡。

貝瑞感嘆現代文化提倡的是繁榮而不是堅持,我們接受的教育是拿自己的家庭社區,換取「在一個與地方或社區無關的未來」賺錢。貝瑞寫道:「一個人類社區必須施加某種向心力,將當地的土壤和記憶固定在適當的位置。」如今,很多地方都沒有足夠的人投身其中,沒有夠多愛國者致力於成為當地文化的載體,導致許多當地文化和社區正在消失。

建設者

他們致力於創造新的東西,將自己的願景具體呈現出來。

2012 年李愛琳(Irene Li)搬回家鄉,在波士頓市中心開創了「美美街頭廚房」(Mei Mei Street Kitchen)餐車,愛琳努力確保美美的餐點符合她對食品正義的承諾 — 她希望農產品是當地種植的,牲畜是在牧場上飼養的。除此之外,愛琳也讓美美體現了她父母的「好客」傳統,讓波士頓一般的勞工階層,都能負擔得起每星期來光顧好幾次。這輛餐車因此大受歡迎,在 1 年之後就轉成了實體餐廳。

雖然有時候愛琳會因為需要管理餐廳而無法去度長假,但在每一天結束後,她又很難想像,如果不全身心投入某種形式的工作,生活該如何獲得滿足,這家餐廳已經成為她身份的一部分。在這行業工作了近 10 年之後,她現在是當地各種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在會議中會聽到有人說:「美美在這產業已經很多年了,你應該問問他們。」業內資深人士的聲譽,就這樣悄悄攀附到了她的身上。

經營餐廳奇妙之處在於,要在一天內上演一場精彩的表演,第二天又會從頭開始。面對這樣重複的工作,愛琳持續追蹤員工滿意度、客戶評價、社群回饋等等,來衡量餐廳的成長步調。她說:「當我們能夠確定我們是按照某種方式做事,而且已經這樣做了很長的時間,那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維護者

如果每個人都是建設者或改革者,這個世界沒辦法持續運轉,我們需要一些人,至少在某些時候,來當維護者,讓已經存在的東西繼續運轉。

地方主義作家馬克.米謝爾(Mark T. Mitchell)寫道,維護者的精神是「繁榮文化不可或缺的特徵」。所有我們繼承的制度、思維方式、故事、歌曲、傳統、方法等等,全都需要照料,如果沒有足夠的人來維護,我們就會失去它們。維護工作實際上是一件積極的作為,不單單只是把東西保存起來,而是要像照料動物或植物一樣,讓它們活著,與時俱進地改善它,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文化生存下去的方式。

在作者家鄉猶太教堂工作 30 年的艾米.施瓦茲曼(Amy Schwartzman),她的工作是維持傳統和儀式 — 猶太教成人禮、婚禮、葬禮,每年的節慶和每週的安息日,以及讓搖擺不定的會眾與猶太教產生緊密連結。這些維持工作對施瓦茲曼來說是一種樂趣,也是因為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堂都有像她一樣的維護者,這個千年的傳統才得以延續,她說道:「想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和你做著同樣的事情,……那是一種很偉大的感覺。」

匠人

精煉一門手藝是一項漫長的工作,麵包師磨練烘焙技術、吉他手磨練手指技巧、老師磨練教學風格等等,長期的技藝磨練就是匠人的工作。

米奇.拉斐爾(Mickey Raphael)是一位全心投入口琴技藝的口琴手,走到哪裡口琴就帶到哪裡。他解釋說:「口琴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演奏的樂器,如果你有一把音調和歌曲匹配的正確口琴,你就不可能吹錯音,所以你可以假裝吹得很好。」但如果要使吹口琴成為一門真正的技藝,他說:「要能夠演奏出旋律並富有情緒,你必須時時刻刻都在演奏,你必須帶著它吃飯、睡覺。」

少數匠人被人們銘記,是因為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偉大作品;更多時候匠人被人們銘記的,是集結他們所有努力的「合集」。大衛.賴特曼(David Letterman)深夜脫口秀幾乎是一遍又一遍地做著同樣的節目,沒有哪一集格外引人注目,但他做每一集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特殊氛圍,這種氛圍就是他的「合集」。

看石匠敲打石頭的模樣,也許敲了一百下,還是連一條裂縫都看不見。然而,一旦打到第 101 下時,它就裂成兩半了。我很清楚,這並不是最後一擊造成的,而是之前做過的一切累積而成的。

同伴

在所有的承諾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他人的承諾,這就是同伴的工作。成為某人的同伴,就是陪伴他們的生命旅程,在生命中,除了陪伴和被陪伴,我們還想要什麼呢?

作家葛瑞絲.歐姆斯特德(Gracy Olmstead)經常談起他在愛達荷州的家鄉,那裡的居民在一起生活好幾個世代。在那個地方,你的鄰居不只是住在隔壁的人,他們還是認識你曾祖父母的人。這種好幾代人的穩定性連結,使得整個城鎮都在互相照看。葛瑞絲是在離開家鄉後,才開始注意到家鄉這種「老鄰居」的力量。在她新的社區裡,鄰居們並沒有以同樣的方式互相關懷,甚至不認識彼此。

父母與孩子也是一個重要的同伴關係,當我們選擇要孩子的時候,就等於對自身以外的東西,承諾了一輩子的關懷,以及接下來 20 年的深入照顧。儘管人們對未來幾年的生活普遍感到絕望,但選擇要孩子的行為,掩蓋了我們的絕望,當我們有了孩子,就是對未來做出了承諾。

給予某人的諾言、放棄一些控制權去面對未知、接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伴隨這種連結而來的事情,未必每一件都會讓我們快樂,但長期來看,這些承諾才是真正讓我們感到踏實與幸福的事情。


筆者一直很嚮往匠人與職人的「十年磨一劍」精神,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他們以一生懸命的態度,投入極致的承諾,用一生的時間,將一件事做到最好。但現今的社會卻不是如此運作,大環境不斷地製造焦慮,催促著你跟上潮流,彷彿稍有不慎,就會被時代給遺棄,好像只能透過與他人比較,才能探知自己身在這股洪流中的位置。

對父母那一輩人來說,可能許多事情都是被迫投入承諾,像是因為物資缺乏所以物品能維修就不丟棄、受家庭觀念影響而匆促進入婚姻等等,儘管這些承諾的背後,掩埋了許多無可奈何,但也是受限於這些承諾,坦然接受現實,踏實的拼搏,才能為下一代打造出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更好的環境帶給新一代的我們更多選擇的機會,轉換選擇的成本很低,反而讓我們遊蕩在選擇與選擇之間 — 如果物品運作不正常,那就買新的;如果工作不開心,那就換一個;如果關係陷入僵局,那就分手;如果家鄉了無新意,那就出國。我們不再被迫需要對某些事情投入承諾,開始漸漸地吝於經營、維繫特定的人事物連結,一路浮光掠影地走到現在站立的人生十字路口,看不清過去,也看不見未來。

除了接受或放棄,我們還可以有第三種選擇:致力於把生命的空地變成自己嚮往的樣貌,就像是照料一座花園,悉心灌溉修剪,讓它緩慢有機地生長,並誠懇地迎接未來的鬱鬱蔥蔥。還在等什麼?拿起鏟子來吧!

對我們而言,最好的時刻就是現在,讓我們跳出無限瀏覽模式,選定一部電影,然後在睡著之前看完它。

延伸閱讀

  • ⟪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2000)by Zygmunt Bauman
    • 作者深受這部作品啟發,發現這本書在 2018 年有中文的翻譯出版,是未來更深入理解這個主題的參考。
  • ⟪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2004) by Barry Schwartz
    • 這本書解釋了為什麼擁有更多的選擇會讓我們更快樂,但到了某個臨界點之後,過多的選擇反而會開始壓迫著我們。中文的翻譯版本似乎已經絕版,可能要到二手書店碰碰運氣才有機會找到。
  • ⟪越工作越自由⟫(2023)by Emily Liu(筆記連結
    • Emily 追求的探索,是有深度的探索,每次探索都必須投入承諾,直到達成令自己驕傲的階段性成就。從一個承諾到下一個承諾,探索出最終對生命的承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an Salon
25會員
81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Cyan Salon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夜裡,你打開 Netflix 開始瀏覽,想找部影片來看。你滑過不同的標題,看了幾個預告片,甚至還讀了幾篇評論,但就是無法決定要看哪一部電影。三十分鐘後,你仍然困在無限瀏覽模式中,但你已經太累,什麼都不想看了,決定在此停損,直接睡覺。 讓我們跳出無限瀏覽模式,選定一部電影,然後在睡著之前看完它吧!
Thumbnail
夜裡,你打開 Netflix 開始瀏覽,想找部影片來看。你滑過不同的標題,看了幾個預告片,甚至還讀了幾篇評論,但就是無法決定要看哪一部電影。三十分鐘後,你仍然困在無限瀏覽模式中,但你已經太累,什麼都不想看了,決定在此停損,直接睡覺。 讓我們跳出無限瀏覽模式,選定一部電影,然後在睡著之前看完它吧!
Thumbnail
我們是否每天都在考慮午餐吃什麼?又或者打開Netflix卻無法決定要看哪部電影? 甚至是在生涯道路上的大學科系、職業選擇上猶豫不決? 在現今多元社會裡,我們有過多的選擇,卻不知道要如何抉擇。 沒有人想被鎖在一扇門裡面。也沒有人想永遠在走廊中流浪。 那麼本書的作者 - 皮特‧戴維斯,在
Thumbnail
我們是否每天都在考慮午餐吃什麼?又或者打開Netflix卻無法決定要看哪部電影? 甚至是在生涯道路上的大學科系、職業選擇上猶豫不決? 在現今多元社會裡,我們有過多的選擇,卻不知道要如何抉擇。 沒有人想被鎖在一扇門裡面。也沒有人想永遠在走廊中流浪。 那麼本書的作者 - 皮特‧戴維斯,在
Thumbnail
當世界只剩下兩部電影, 燒腦與無腦。 我即將要說,本書與我三十年又好幾個月的人生歷程,所碰撞出的感知。 A. 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院線與串流之戰。 B. 格雷馬斯矩陣可能可以的動人之處。 C. 恰似拍照時晃到的影像。 D. 花時間感受自己的經歷。 E. 薩滿教巫師與戒毒會椅子上的諮商師。 【我們要
Thumbnail
當世界只剩下兩部電影, 燒腦與無腦。 我即將要說,本書與我三十年又好幾個月的人生歷程,所碰撞出的感知。 A. 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院線與串流之戰。 B. 格雷馬斯矩陣可能可以的動人之處。 C. 恰似拍照時晃到的影像。 D. 花時間感受自己的經歷。 E. 薩滿教巫師與戒毒會椅子上的諮商師。 【我們要
Thumbnail
這次聽了《星箭廣播 EP.145 對網路的幻滅(ft. 李如一)》內容,時間拉回十年之前當時人們是怎麼看待十年之後呢? 找了本十年之前描述未來的書,看看十年前我們怎麼看現在。
Thumbnail
這次聽了《星箭廣播 EP.145 對網路的幻滅(ft. 李如一)》內容,時間拉回十年之前當時人們是怎麼看待十年之後呢? 找了本十年之前描述未來的書,看看十年前我們怎麼看現在。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去年在Netflix上映的半紀錄片,解密了社群媒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理。 去年我看了一次,今天又看了第二次,有更深刻的感覺,特別是疫情在全球持續的延燒,許多人還是需要在家工作,也因為不能出門,而花更多時間在電腦或手機上。 演算法真的是推薦你喜歡的嗎? 你可能會覺得臉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去年在Netflix上映的半紀錄片,解密了社群媒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理。 去年我看了一次,今天又看了第二次,有更深刻的感覺,特別是疫情在全球持續的延燒,許多人還是需要在家工作,也因為不能出門,而花更多時間在電腦或手機上。 演算法真的是推薦你喜歡的嗎? 你可能會覺得臉
Thumbnail
本篇選書人,針對數位成癮現象,精選三本推薦:《數位癡呆症》、《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華氏451度》。
Thumbnail
本篇選書人,針對數位成癮現象,精選三本推薦:《數位癡呆症》、《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華氏451度》。
Thumbnail
由傑夫奧洛夫斯基執導的2020年美國紀錄片,由奧洛夫斯基,戴維斯庫姆貝和維基柯蒂斯撰寫。它探討了社交媒體的興起及其對社會造成的破壞,重點是通過監視資本主義和數據挖掘對社交媒體的利用和操縱其用戶以獲取經濟利益。
Thumbnail
由傑夫奧洛夫斯基執導的2020年美國紀錄片,由奧洛夫斯基,戴維斯庫姆貝和維基柯蒂斯撰寫。它探討了社交媒體的興起及其對社會造成的破壞,重點是通過監視資本主義和數據挖掘對社交媒體的利用和操縱其用戶以獲取經濟利益。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