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古篇12--當年的「消除髒亂」

2023/12/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謝東閔]先生在我小學時代就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他在任內推動許多政策,但只有「消除髒亂」跟當時的我切身有關,留下深刻的記憶。

[謝東閔]先生像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謝東閔]先生像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之所以要「消除髒亂」,正反映出當時臺灣民眾的環境衛生意識普遍不高,也欠缺維護公共環境整潔的公德心。當時馬路上常見牛糞、狗屎,小孩會在路邊大便,民眾吃過食物後,果皮、殘渣、包裝紙隨手扔,垃圾於是充斥路邊。別期待公所清潔隊的掃街車來了,那時這玩意兒還沒出現。只能寄望好心的人,他們會拿起掃梳(註1),將住家旁邊的路肩撇撇掃掃,不過經常是掃進邊緣的水溝裡,自以為會被水流走,眼不見為淨。

當時鄉下的水溝都是未加蓋的,不單果皮、紙屑、落葉、菸蒂會輕易被扔進水溝,村民所養的雞、鴨、鵝、貓、狗、豬死了,往裡頭丟的也屢見不鮮。但並非每條水溝都有夠大的水流,足以把廢棄物沖走,於是就常堵塞而變黑發臭,令經過的人不敢大口呼吸,不忍卒睹。唯有等到颱風、暴雨來了,才可望有「河清之日」。我記憶中,似乎未見過公家單位清理過,大概沒有編制來做這件事吧。

[謝]主席的辦法並非拿出大把鈔票,成立清潔大軍,購置各式清掃、洗刷的機器,畢竟當時臺灣的經濟尚未起飛,國家財力不充裕。然而「民力無窮」,省政府的策略就是激發民眾的公德意識,讓全民自動來分擔。於是路邊出現了「消除髒亂,人人有責」之類的諸多標語,以調動民眾的積極性。長大後才知道,[謝]主席同時也舉辦多場公務員的座談會,期使推動政策的隊伍統一意志,提振士氣。

我的村子多次發動大掃除,各戶鄰旁的路肩與水溝劃入該戶責任區。當時民風純樸,鄉民都認同這個偉大的目標,因此賣力配合,里內派出所的警察、里長、里幹事等「大人」則四處檢視需要加強的地方。人人除了清掃住宅外的責任區,撈取水溝的爛泥垃圾之外,也在家戶內擦污拭垢,拂塵掃穢,拋棄廢物,將各物件收拾整齊。忙碌一陣之後,我記得警察還曾進入我家裡察看有無缺失。原來警察要另負這項任務,真是辛苦。

有一次,奉父親吩咐,牽著牛到村外田邊吃草。等吃夠了之後,牽牛回家,進村就看到路旁眾人正賣力清掃,環境果真煥然一新。但是看到派出所的警員也在現場走動,讓我感到緊張,因為鄉民常拿警察來嚇不乖的小孩,所以對警察會油然生起莫名的敬畏。於是,強自鎮定默默地過去,正當最靠近警察伯伯時,牛竟然停止腳步,翹起尾巴--大便了。這下慘了,急著想把牛拉走,卻如蚍蜉撼樹般地紋絲不動,而牛屎正一坨坨落下,接著聽到警察伯伯出聲道「怎麼在這裡大便?」。我像犯下甚麼大錯般地惴惴惶恐,不知所措。幸好,一旁的村人長輩連忙用掃帚、畚箕收拾乾淨,然後大人們不跟小孩計較,我就沒事離開了。您說,這如何不教我留下深刻印象?

翻拍自<李光耀回憶錄>

翻拍自<李光耀回憶錄>

最近讀過[李光耀]先生的自傳(註2),書中提及新加坡成為自治邦,人民行動黨開始執政不久,也搞過動員群眾的清潔運動,顯示六十多年前的新加坡人也同樣欠缺衛生意識,[李光耀]帶領其人民跨出改變的第一步。我不知道[謝東閔]主席是否受到新加坡的啟發,但他讓臺灣開始走向清潔乾淨,讓臺灣人開始自尊自覺地愛護環境保持衛生。經過長久努力,各地方政府投入預算,國人經由教育與先覺者的提倡,今日臺灣的環境整潔受到世界遊客稱讚,並不輸給新加坡。[謝]主席在這方面的遠見與功績,其實值得後人緬懷。

今日臺灣的市容清潔美麗,與半世紀前比較,有長足進步。

今日臺灣的市容清潔美麗,與半世紀前比較,有長足進步。

註1:河洛語讀作 ㄙㄠˋ ㄙㄝ,用細竹枝編成的大掃帚。(用字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頁)

註2:歡迎參閱拙文<讀書別記15--《李光耀回憶錄》讀後記>。





14會員
1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