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 《人生四千個禮拜》|重新思考與理解時間的意義中有提到,作者的主張:坦然接受「生也有涯」,要我們直面生命與時間的有限性,乍看之下覺得很悲觀,但其實又能從歷史與現今的生活樣態去推導出正面的解釋,並且在書末給出十項具體的操作方法,所以意外的看到最後,變得很喜歡這本書。
最近剛好專案結束,可以繼續跟大家分享十項具體操作步驟中,我實際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中的方式:
1.按部就班一個一個來

設定未來的執行時間
PM 的工作日常中,其實可以留給執行的時間很有限,一天之中可能多數是在會議、救火中度過。如果沒有提前安排好工作事項,很有可能會在日常忙碌的洪水中遺漏掉,因此影響到整個專案的進度。
而我的管理任務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把事情交給別人做。
這裡的別人,除了真的因應職務角色,將任務分配給更適合的專業人員(設計師、工程師…)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分配給未來的自己。
如果是已知的專案,通常會有既定工作流程,就可以很明確的把工作細項攤開來,再以時間反推,就會知道在前期準備規格、設計、開發的各自的時間點。
在這個時候,我就會把每個階段的任務就先建立出來,並設定時間提醒,追蹤這個專案下每個子任務的達成狀況:不論是寫規格書、開啟會議通知、或是跟哪個窗口確認項目進行的狀況,我都會獨立開成一個任務提醒。
這麼做的有兩個好處:
- 你的一天可以不用從一大堆沒有排序的任務清單開始。
因為思考工作任務的優先序,也是耗費認知心力的,如果已經有既定安排好的工作任務,那就可以有更多餘裕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或是準備更遠的未來規劃。
就像賈伯斯的衣櫃裡只有黑色上衣一樣,少掉一個選擇要穿什麼的決策心力,可以專心的投入在真正重要的專案上。
- 把任務拆小到可以在碎屑時間中進行
不止很適合現在多個會議夾心的工作狀態,也因為把任務拆小的關係,每天都有一點點的推動進度,你可以按部就班的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解決,這個結果也可以正向的鼓勵自己。
(目前是用 Asana 這個軟體做個人在工作上的任務追蹤,當然也可以適用於其他有時間提醒機制的任務管理軟體,例如 Google Calendar、Apple 內建的提醒事項...。)
2.把注意力放在已完成的事,不要只關注待辦事項

肯定現在在做的事的重要性
雖然可以把任務拆小,分配在未來的每一天,但工作永遠不會有做完的一天。看著未來待辦事項清單,就像被淹沒在 TODO List 的洪流裡,即使正在專心做當下的事情,也會受洪流影響而分心擔憂未來,優先把注意力放在以後。
說不定你已經在做的許多事,其實比想像中更有意義,但你先前無意間貶低了那些事,認為不夠「重要」。《人生四千個禮拜》
要如何讓自己確信已經在做的事情足夠重要呢?除了自我認同以外,我也很相信外部回饋的力量。
但外部回饋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人們常常放大缺點,就像一間餐廳如果做的好吃,大部分人不會特別去感謝或是稱讚,因為覺得好吃只是剛好而已;但如果做得不好吃或是態度惡劣,客訴或負評就會排山倒海。
我覺得大多數事情也都是這樣,推動讚美跟抱怨的門檻級別導致兩者的數量差距。如果我們只去注意缺點、或是負面的聲音,反而忘記多數支持你的人,以及一直努力的自己,那這樣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的手機相簿裡有一個「你很棒!」的資料夾,會把最近收到的稱讚截圖放進去,當覺得苦惱或是挫折的時候,就會再點開來提醒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對人有幫助,有意義的」、「現在會覺得混亂,是因為正在進步的過程中」。
我也身體力行大聲稱讚這件事,因為受用或是喜歡就會留言,這些文字留言的質性回饋,比起只是流量曝光的數據,更能真正鼓勵創作者!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善意,大家給我留言留起來!(數位創作者的新禮貌運動)
3.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聊科技

切換裝置 = 切換用途與心境
在《四千個禮拜》中作者建議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聊科技,因為科技產品上上有太多的誘惑,容易使人分心,大多數科技產品也是不計一切的投入設計與研究,開發出可以讓使用者留下來的功能,這個力道是很難以抗衡的。
書中出現這樣的比喻,我覺得很有畫面:
「當你不小心進入一個 APP,你可以想像螢幕的對面有一千人在拉著你,阻止你離開。」- 《人生四千個禮拜》
要做到戒斷、或是真的只使用無聊科技產品,在現在每個人至少都有一個以上的裝置(手機、桌機、平板、智慧手錶…)下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我的方式是透過切換裝置來切換心境。
例如:筆電是用來工作的用途,下班後的休閒娛樂,不論是看 Youtube 或是 Netflix,我就會切換成電視,下班後比較不會用筆電來休息。
其他像是:
- 休閒的筆記或是繪畫,則是使用平板,而我在平板就不會再下載工作用或是社群軟體,盡量達成在使用這個裝置時可以專心的狀態。
- 手機在週間白天會切換上班模式,上班時不接收社群軟體的通知
- 到健身房運動時會把手機放在置物櫃裡,不會聽 Podcast 或音樂
我覺得這些對於遠端工作的我來說,也算是某種工作上班跟下班切換的儀式感,可以讓大腦有意識地知道現在是工作或是休息,更能專心做現在要做的事。
總結
覺得書中提到的概念非常實用,在《原子習慣》、《午夜圖書館》也都有提及類似的觀念。
比起之前分享的讀書心得與心法,這次將書中的觀念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驗,試著紀錄實際操作可行的應用方式,雖然對我而言適用,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還是需要一邊在變動生活中不斷嘗試最適合的方法。希望對於在年末想要回顧並重新學習如何善用時間、保持專注的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