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跟時間相關的書,都在教你如果管理時間、善用時間,才能積極面對生活,有效率的處理工作與日常的事務。
但《四千個禮拜》卻是一本讓你可以從不同面向,重新思考與理解時間的書。
首先,可以思考的事情是:市面上這麼多省下時間、提高效率的書,會長期熱銷或是持續有創作者針對同樣的主題提供想法,正是因為這符合大家的需求。
但大多數人這麼想要省下時間,是為了什麼?難道時間,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時間是「網路財」,意思是具有多少價值,要看除了你以外,還有多少人也能取得,以及其他人手中的那樣東西與你配合的程度。舉例來說,電話網路是明顯的例子:電話的價值要看除了你,還有多少人擁有電話。-《四千個禮拜》
我其實是第一次聽到「網路財」這個名詞,但概念卻很容易理解:如果重要他人不能跟你一起享有共同的時間,那其實自己單獨有再多時間,都不一定能感到快樂。
學生時代其實不特別期待放暑假,因為在暑假期間,父母都要上班的關係,其實很少有機會安排家庭出遊,即使有很多時間可以鬼混、看漫畫,卻還是覺得跟同學一起出去,不論是出遊甚至唸書,都要有趣的多。
而在 2021 年開始全遠端工作後,我的作息其實還是跟一般上班族差不多:週間在早上 9 點起床上班,晚上 7 點準備收工下班,在週末好好休息充電,跟家人或朋友聚餐聊天、出門旅行,或是留給自己。
雖然我知道遠端的好處,是可以在週間午休或上午的時間,趁人少的時候去運動、逛展覽,享受更好的觀展品質。但有些活動就是跟家人朋友一起做比較有趣,在配合身邊家人朋友的時間週期下,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合乎情理的。
既然時間的長度不是越多越好,那我們想要的,其實是什麼?
之前聽過用分子分母來衡量時間的說法:10 歲的一年佔了生命份量的 1/10;但你 30 歲時,一年只佔了生命的 1/30,因此越長大會覺得時間過的越快。
但這個說法忽視了生活的濃度。
人類的大腦在記錄歲月的流逝時,依據的是我們在一段期間内處理了多少資訊。
童年有著大量的新鮮體驗,因此在我們的記憶中,童年彷佛持續到永遠;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生活漸漸變成按表操課:我們住在同樣的幾個地方,擁有一成不變的幾段人際關係與工作,新鮮感愈來愈少。-《四千個禮拜》
當在生活中有更多有趣與新鮮的事情發生,有更多深刻感受當下的時刻,每一天、每一年才會因此變得不同,而不是在記憶中變成模糊的一段時間。
《峰值體驗》在說明體驗與記憶之間的關係時,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
人的大腦不會記得所有時刻,只會記得起始、峰值與最終三個關鍵時刻。如果要反向操作,如果我們刻意在生活中安排火花,就可以在生活的日常中產生峰值,留下難忘的記憶。
要能夠留下多少難忘的記憶,就要看你有多投入於那個當下,有更多當下環境中留意的細節、全然地聆聽跟你相處的人的想法,這些覺察的感受與體驗,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
當開始工作後,不論是領月薪的上班族,或是接案的 SOHO 族,都很容易被教導一個觀念:用一個小時可以賺多少錢來評估一件事情的價值。
但可以賺多少錢,這是你「未來」可以換得的報酬;而你在投入一件事情的「當下」,越是心神投入,就越可以獲得學習、成就感與成長經驗。
最近剛好在《四葉妹妹》的漫畫裡讀到一段:四葉妹妹正在為了要做打掃這件事情感到不甘願,在地上打滾耍賴就是不願意幫忙打掃,她的奶奶說道:「你是因為覺得打掃很無聊才不願意打掃的,讓我來教你讓打掃變得有趣的方法。那就是...
「認真打掃!」
我覺得這跟《四千個禮拜》裡提及的「現在」與「未來」的概念很像:當你越是投入在當下,你越能體會事情本身的樂趣,因而獲得這段時間內所獲得的抽象價值,而不只是時薪,這種在未來才能獲取的實際數字上的價值。
在《四千個禮拜》這本書中提到,自從工業化時代後,開始有了明確的工作日與休息日的時間切分。雖然讓大部分人可以從宗教儀式的例行休閒活動中解放,可以自己在休息日決定要做什麼,而不是尋求既定時間安排的宗教儀式,但也帶來了新的價值觀:
工作如今被要求當成生活的真正核心,休閒不過是恢復精神與力氣的機會,為的是能繼續做更多工作。
我們變得很難單純享受片刻的休息,不去考慮任何潛在的未來好處,因為不具備工具價值的休息感覺像在浪費時間。-《四千個禮拜》
這也變相導致,多數人都在為了「未來的價值」而活:因為休息是為了更多的工作,工作是為了換取薪資,來獲得未來的更好的生活。
而忘記了活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
不論你把時間拿來自我學習、工作、或是投入興趣、和朋友聚會,或是什麼也不做,好好睡覺休息或放空,這些時間都是你的人生之一。
只要專注地享受當下的體驗,這些看似浪費的方式,其實都是最不會浪費時間的方法。
最近剛忙完一波專案 內容編輯器大更新!玩轉你的豐富創意,終於有時間可以整理一下對這本書的想法。
雖然在閱讀時,對於作者的主張:坦然接受「生也有涯」,要我們直面生命與時間的有限性,乍看之下覺得很悲觀,但其實又能從歷史與現今的生活樣態去推導出正面的解釋,並且在書末給出十項具體的操作方法,所以意外的看到最後,變得很喜歡這本書。
以下分享十項具體操作步驟給大家,之後有空再來分享我實際上怎麼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