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少人在寫2023年閱讀回顧與年度書單推薦,想說也來寫一下,會想寫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這一年,深深感覺終於進化成電子書閱讀者最終型態,這轉換過程也歷經好幾年。
我是在2019年就買了mooink閱讀器,當初會買是因為在一些產業諮詢會議,常聽到讀墨執行長在分享台灣電子書產業趨勢與市場分析,想說要瞭解臺灣電子書產業,總該試看看電子書,然後也順便支持臺灣業者,所以就下手買了moonink,收到貨後就開始下訂買了一堆書,然後這些在2019年底2020初買的電子書,一直到2021年8月才看完第一本。
電子書的好處就是會留記錄,查一查就知道啥時買啥書,啥時看完哪本書
其實剛用mooink,用得很不習慣,覺得還是紙本書比較容易看,特別是我是個很愛邊看書邊畫線的人,電子書很不好畫重點,為了順利在電子書畫線經常打亂我的閱讀節奏,加上閱讀器翻頁又很慢,還要一頁一頁翻非常不方便,不能一次多翻幾頁,或是心急按太多次多跳了好幾頁,所以mooink玩個一陣子就被我晾在一旁生灰塵了,當時覺得我是一個被時代淘汰的老人,無法成為新時代的數位閱讀者。
不過當臺灣疫情變嚴峻時,去逛書店買書變成一個很麻煩的事情,加上公司德政每年開始補助員工自我進修費用,原本是要補助員工去外面上各種專業課程,不過看戲劇,看電影,跟買書也算在補助範圍,我就一口全部all in買電子書,線上點一點花個幾分鐘就可以把補助費用全部花完,核銷非常方便。另一個原因是家中書籍太多,除了書房、睡覺地方堆滿書,連陽台都是一袋又一袋書堆積在一起,每次買新書回來都要重新整理空間想辦法找出空位擺新書,甚至不得不選些看完或覺得以後不會再看的書丟掉,其實疫情前每年買書量就變少,這幾年下來少說一百本以上書丟給垃圾車了。
連三年用公司補助金買了的電子書當然不能不看,要不然就浪費了,2021年就開始努力看電子書,慢慢能忍受翻頁速度慢的閱讀器,也找出些小技巧去處理操作介面的不便,然後發現很多習慣逐漸轉變。
第一個就是買書習慣的轉變,原本都是逛書店東看看西翻翻,買書就像在檢寶,覺得封面或內容喜歡就買回來,另外還有書展大特價時,會去書展買了幾千元書,然後辛苦扛回家。疫情前每年的台北書展都一定會去書展撿便宜,不過歷經疫情的停辦,書展復辦後我就沒去書展買書,現在去書店閒逛時,看到想買得就用手機查看看有沒有電子書,有就直接下單,沒有就算了。目前大部分的書都是網路上看到介紹或推薦就下手買了,買書時間不再是週末放假時間,而是集中於上班時候。
第二個就是看書變得習慣電子書的操作方式,情緒心態上可以接受電子書翻頁的速度,不會起煩躁,算是有修身養性的功能,畫線方式也熟悉用手指或滑鼠去畫線的動作。然後以前看一本紙本書,如果沒有一口氣看完,只要中間間隔比較長的時間沒看,不確定上次看到哪裡,都會往前從前幾章節重頭看,甚至從第一頁開始,現在都是直接從電子書記錄的頁面開始看。
另外,以前都會隨手拿起剛好擺在身邊,方便拿取的書來看,所以有些書會重看好幾次,現在幾乎沒有再重看,因為打開到閱讀介面,所有書都可以看到,自然會選還沒看,或看到一半的書來看。
不過這種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所有書籍的封面與閱讀狀態,也提高了書籍的完讀率,以前很多紙本書都是看一半就沒看,沒看原因可能是沒興趣了,文筆或翻譯太爛,或是大概掌握書的重點覺得沒必要再看,但更多是塞到家中某個神秘地方忘了,甚至買回來就沒再看到那本書長怎樣,幾年後才發現,蛤!我有買過這本書。
現在看電子書打開書櫃看到有書籍狀態沒看完,就會覺得要把他看完,即時興趣不太,還是沒事翻翻把書本看完,現在平均看十本會有七、八本看完,以前大概只有一半會看完。透過電子書介面看書多了一種RPG打怪解任務的壓力。因為2023年已經完全都在看電子書,沒再看紙本書(除了工具書或工作上要看的報告書),雖然書桌上還堆了一堆前兩年還在看的紙本書,不少還沒看完,但2023年就完全沒拿起來翻閱過,然後電子書已讀完了33本,平均一個月看完2本半。
讀完的33本書大多是人文社會類的書籍,基本上大多滿推薦,雖然有幾本書寫了推薦文,但有些完讀書也滿推薦,但剛好看完那時候沒空寫,或是不知道如何寫,所以就趁這次回顧推薦幾本沒寫心得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