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日常問〕 為什麼小孩會讀不懂課本裡的內容?

2024/01/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本文為喜閱樹Podcast節目【閱寫越快樂】EP.37 文字整理

|節目主持|梁虹瑩老師、陳冠穎老師



老師,我覺得我的孩子很容易看不懂課本裡的內容耶~
每當這種狀況發生時,我們都會以為是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好,
但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是跟「教科書」的本質有關……

「讀不懂課本」的真正原因?

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提問,自認不擅長讀書的冠冠老師也深有同感!回想求學生涯,為什麼有些科目,像國文、歷史、公民等科目,只要讀課本都能順利理解內容,但一翻開物理、化學這些課本……天啊!就算每個字都看得懂,卻不知道它到底想表達什麼?

對這樣的現象,大家肯定不陌生吧!您覺得原因是什麼呢?大家心中浮現的答案,可能都不太正確喔!

一般而言最常聽到的解釋是「閱讀理解能力不足」,這的確是原因之一,可能是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真的比較弱,或者是相關背景知識不足,不懂某些關鍵詞彙或概念。不過,我們想要強調更本質原因是:教科書內容的特殊性。「課文」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以下,我們將藉由郝明義的《越讀者》以及崔勝弼《小學生快速提升閱讀素養課》這兩本書來向大家介紹。


「課文」其實是一種特別的文體

《越讀者》頁74-75提到: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教科書(texibook),是從西方傳來的。15世紀中葉,古騰堡使用活版印刷術之後,歐洲開始進入知識普及化的過程。之前,中世紀的書籍,都是手抄的。因此書籍的製造與內容的詮釋權力,都掌握在僧侶的手中。有了活版印刷之後,書籍的製造不但脫離了僧侶的掌握,可以拉丁語之外的歐洲各地語言來製造,還可以大量地製造。書多了,可以詮釋書的內容也不再屬於僧侶專有,因而各種知識都需要大量的教師(teacher),教師,則需要教科書,因而有textbook之誕生。所以早期的教科書,不是給學生的,而是給教師用的。」


 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大約是從18世紀末開始的。一方免是業革命發生在英國之後,歐洲各國都急於趕上,因而學校制度(尤其是中學)的教育大興;另一方面是法國大革命所強調的國家、國語、國民教育等觀念興起,這些,都催促學校教育往更有效的方向推進,達成齊一化的國民素質,因而學生透過人手一冊的教科書來學習,也就成了大勢所趨。
 中國出現現代概念的教科書,則是又一個世紀之後,19世紀末的事。
 之前,中國的私塾教育,不論是識字還是其後的階段,老師所用的都是已有的文。到了清末民初之交,一方面是因為科舉廢除,要採取西式學校制度,一方面是民國建立,依循國民教育概念的新式教科書這才開始出現。
 可見「教科書」的本質本就不是讓學生直接閱讀,而是讓老師方便用來教授學生。所以,書中充滿高知識密度,有許多需要解釋的專有名詞,並不是一般書籍的編排。


《小學生快速提升閱讀素養課》也補充了「課文」的特性:

教科書並非適合傳遞知識的工具,因為在有限的份量內,承載了太多的知識。……與其說教科書是一本完整的書,不如說是某種知識說明書或知識型錄。」(頁229)
教科書中的知識大多只有『訊息』,而缺乏『原因』。然而知識本身是由原因和結果兩種要素組成的,結合在一起時,才會形成知識碎片。

教科書呈現此階段應該學到的知識,由老師去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和講述,其中的內容大多是缺乏脈絡的簡要說明。因此,我們應該回到閱讀的本質去思考:

  • 閱讀等於讀書嗎?
  • 閱讀等於讀教科書嗎?

實際上,誠如《越讀者》所說,閱讀絕對不僅止於讀教科書,大量廣泛的閱讀才能讓我們的心智豐富與成熟。身體在長大過程中,需要補充不同的營養,而心智也是如此。作者郝明義將閱讀比喻為四種「飲食」:


#主食閱讀 #香噴噴米飯

  • 為了尋求學業、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方法
  • 風險一:忽略主食的本質,意識不到主食的不足。(例如:教科書裡的知識點真的能呼應到變化迅速的現實需求嗎?只讀教科書可以嗎?)
  • 風險二:錯過太多閱讀美食的可能,例如國中生被迫放棄其他有趣的閱讀,形成閱讀不均衡的狀態


#美食閱讀 #鮮魚高蛋白牛排

  • 是一種思想需求的閱讀,很像補充高蛋白的飲食。也可以說,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尋找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許多文史哲或科學、藝術方面的書都屬於此類,也就是所謂的經典閱讀。
  • 營養價值高,尋找人類思想的結晶與共鳴,有點像牛排需要慢慢切食並品味,可能也不會天天吃。


#蔬果閱讀 

  • 幫助消化的類型,就像是辭典之類的工具書。


#甜食閱讀 

  • 漫畫,各種類型的小說等等,沒有一定目的,屬於休閒需求的閱讀。


介紹完四種類型的閱讀之後,郝明義先生又提出一個經過二十年來仍然適用的想法:


教科書是維生素
補習班是轟趴
考試參考書是興奮劑


他在頁75-76進一步解釋:

 我前面都是把教科書先列在主食閱讀類裡面,是為了說明主食閱讀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為人所淡忘的一種特質。但是眞正說起來,教科書還不能說是主食。
因爲它的意圖是,爲了透過國民教育將國民的素質達到一定標準,所以要經過一些在國家層次所決定的課程綱要,再由某些特定的人來編寫內容。這種經過一群人,在特殊目的之下,經過如此精密加工而製造出來的「食物」,實在不能把它和澱粉質畫上等號。
 比較適合的說法,教科書,是維生素--經過提煉之後,說是可以補充我們營養的維生素。你可以說,國文是維生素A,數學是維生素B,但,就是一系列的維生素。


本來,維生素是可以經由天然食物獲得的,所以,教科書這種維生素,理論上只是我們可以有的選項之一,沒有需要重視到那個程度的必要。民初的教育家夏丏尊說:「教科書專為學習而編,所記載的只是各種學科的大綱,原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著作,但對於學習還是有價值的工具。」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今天,因爲升學的考試題目是根據教科書的內容而來的,所以學校教科書這種提煉出來的維生素,就佔上了一個極其有利的位置。逐漸地,它被視爲最重要的飲食,甚至,唯一的飲食。
 在過去,台灣的教科書綱要是由國家層次的教育部所擬定的,然後教科書的內容,也是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製的。所以,可以說維生素的配方是一家所定,根據這個配方去產製的工作,也是集中交由一家。
考試參考書及補習班又是什麼呢?考試參考書就是主張考試要來的時候,連高密度的維生素都不夠用了,因此,必須使用類固醇,或興奮劑。而那些號稱幫助考前最後衝刺的補習班,則是提供大量類固醇與興奮劑的轟趴。
很多父母師長都在感嘆現在的學生不讀教科書的時候,只會看一些漫畫或小說,又或者只知道上網去一些他們不該去的地方。他們如果想想教科書,尤其是因教科書而生的那些考試參考書是什麼本質,其實是不必意外於子女為什麼要從這個極端,擺盪到另一個極端去。(頁79)

這段內容是不是很引人深思呢?當「主食」只能是營養素,還能感受到吃東西的樂趣嗎?


過度重視教科書的壞處

《越讀者》點出了台灣中小學生因為只能大量閱讀教科書,胃口被打壞,缺乏個人閱讀品味的探索與培養時間,導致許多人在離開學校之後接下來的整個人生,都再也不閱讀。

《小學生快速提升閱讀素養課》中亦有相似論述.如果只讓小孩讀課本,慢慢地,他們就會以為「掌握資訊的結論等於掌握知識」,對現象的前因後果毫無興趣。在傳統教育中,負責教授課本內容的教師可能只是單純講述與解釋因此失去好奇心的孩子,習慣了不好奇不提問不思考,學生最多只能擁有「知識碎片」,缺乏「知識結構」的概念,知識就沒辦法真正屬於自己。(p234)

兩本書都是在提醒讀者,以教科書為主的學習方式,對於孩子的心智成熟發展與知識汲取都不是好事。我們也想告訴大家,當孩子讀不懂課文,可能不只是理解能力不好,理解了教科書的本質之後,就會知道「讀不懂」是很正常的。那麼,孩子讀不懂以後,有沒有什麼方法呢?以下和大家分享《小學生快速提升閱讀素養課》中知識類圖書的基本閱讀法,可以應用到課文的閱讀之中:


幫助孩子讀懂課文的方法

參考來源:知識類圖書的基本閱讀法(頁286)

一、拿起鉛筆閱讀
    1. 第一遍閱讀時,標示看不懂的詞句
    2. 也可以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疑問
二、前言精讀三遍

第一遍是標示看不懂的地方;第二遍是透過網路和書籍去弄清看不懂的地方;第三遍則是再次重新精讀。

三、分句、分段閱讀

以自然課本為例,把每個小章節再逐句逐段閱讀,瀏覽剛剛鉛筆標示的部分,在腦中整理書本內容。

四、從頭到尾閱讀

重複前三個步驟,讀完全部範圍。


除了透過書籍,網路上也有很多適合小學生的知識科普影音,例如《未來兒童》的Youtube、均一平台的教學影片等等,補充背景知識。人的大腦中其實沒有專門處理「文字」的部分,只有專門處理視覺的區塊,所以單純透過文字學習看不懂很正常,而影音提供的視覺和聽覺輔助,可以有效幫助學習喔!



喜閱樹是一間教室,也是讓我實現夢想的地方。不是每堂課都有值得記錄的靈光,不是每天都能精神振奮熱愛生命,但我還是想要誠實寫下一些什麼,紀錄自己成為一位讀寫教師的路途中,踩踏的每個步伐。慢慢灌溉,自在成長,我想和同行的孩子一起,茁壯與綻放。--所以,我要開始寫了,在永遠還沒準備好的時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