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公路與金字碑

2024/01/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調大尺度,不管是空間或是時間,都是件神奇的魔法。拉開空間距離,能一窺全貌、看得悠遠,有時能產生獨特的美感。擴大時間軸距,讓我們從歷史的洪流中,看到人生的起伏和事物的消長,有時能淘洗出處世的智慧。

1月18日大晴天,11位同窗老友相約,重返上次金瓜石之旅的終點不厭亭,打算沿102號公路旁三貂崙山背的稜線,攀頂到探幽亭,走三貂嶺官道下山至金字碑,循原路回探幽亭下山至102公路,再回不厭亭。

不厭亭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窮眼之極,盡是可觀之色,有深藍的海水、淡藍的青天、有時相互暈染難分彼此;由於迎風面的不同,山有的綠樹近墨、有的黃草如毯、有的石壁嶙嶙,共存於天地之間,各有風貌。站在亭上,有海闊天空,去讒解憂的舒暢,但覺山高路小、風吹草動,連滿山遍野的菅芒花,都不住的點頭稱是,自身也消融在大自然之中,有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逍遙。

整隊出發,為了不繞路,所有老頑童都直接跨過,高度及腰的欄杆,踩在三貂崙的稜線上,右邊是山崖,近看大粗坑、九份,遠眺瑞芳、野柳。左邊,近在咫尺就是有名的寂寞公路,隨著山勢蜿蜒而下,像極許多半圓形玉環,開口交錯首尾連接而下,隨著坡度或隱或現。這時若騎著野狼125機車,頂著陣陣的冷風,伴著滿山的菅芒花,在罕有人車的路上踽踽獨行,還真是寂寞啊! 方才以大尺度遠觀,處處皆美景,如今踏上古道,腳下土石交錯,雜草叢生,蚊蠅嗡嗡。步道或攀繩而上,或扶樹而下,處處滑溜步步驚心,汗水如下雨綿綿,呼吸像殘破的鼓風爐,忽大忽小。好不容易越過555米的制高點,一口氣登上探幽亭。

紅柱的涼亭尚稱優雅,前有一石碑早已面目全非,上有禁伐木、護山林的文字早已無法辨識。涼亭前有一座古檏迷你的土地公廟,供人祈福許願。據載,先民從淡蘭官道越嶺,前往葛瑪蘭區域開墾謀生,登上此亭,再往前的道路充滿未知和艱險,都有一去兮,再難歸返的悲涼,因此「哪過三貂嶺,毋敢越頭想某子」的俗諺廣為流傳。 循先民相反的方向拾階而下,經過兩個「之」字形彎路,向下數百個階梯,終於到了金字碑。 史載同治六年(1867年),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北巡,正是以淡蘭古道為主,行經三貂嶺時,有感此嶺道地勢險峻,風景壯麗,便在山邊岩石上題文立碑,並於字體上貼金箔,民間俗稱「金字牌」,後訛傳為「金字碑」。碑石壯大雄偉,字跡雖已模糊,仍俱古樸俊雅之姿。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大家爭相合影,誰在意上面的文字呢?拉開時間軸距,當立碑掛匾之時,或因表功,或為慶賀,何其志得意滿,風光十面,而今安在哉?

回程順原路跨階而上,又是數百階的暴汗和牛喘,還好是舊時官道採自然工法修建,也不算太難,重回嶺頂的探幽亭,拜完土地公。循步道直達下面的102號公路,寂寞公路突然增加了一群嬉笑聒噪、童心未泯的老伴,沿途吱吱喳喳,公路突然熱鬧起來! 下列網路上常見的心靈雞湯,有時也不無道理: 站在1樓,有人罵你,你聽了很生氣。 站在10樓,有人罵你,聽不清還以為在跟你打招呼。 站在100樓,有人罵你,你放眼望去,眼裡是不盡的風景。 一個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高度不夠。

沒有高度看到的都是問題,格局太小,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 老伴們喜歡豋山訪幽,原因無他,能遠離雞毛蒜皮的煩囂,調大尺度,可欣賞壯山大海的自在,悠遊在大自然之中,和天地同在,與萬物共存。

10會員
45內容數
每條步道都有它的特色,有的以美景獨領風騷;有的以聲音別樹一格;古樸渾然天成者有之;華麗精雕細琢者有之,端看行者如何徜徉其中,以之互動互融,必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時不時就會出現詩中有景,景中有詩的境界。古今詩人也可能跨過時空,與你共賞美景,互道胸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