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火蔓延時》為克里斯汀佩佐導演元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他並沒有拍成相同風格與同等調性的系列續作,只為了追求片中書商欣賞的「渾然一體、層次一致」,此次增添了不少黑色幽默在角色互動上,去訴說四人從餐桌到隔壁床上的權力遊戲,輕盈簡練的敘事精準描繪了人物關係的流轉。身為粉絲的我依然得讚嘆導演,他仍願意做出改變與新嘗試,導演更在片中男主角寫下的第二部小說《總匯三明治》中,想起自己當年創作第二部電影《Cuba Libre》的經歷,並透過《野火蔓延時》來打破多數創作者面對「第二部作品」的魔咒。

《野火蔓延時》的主題即是片名裡的「火」。這把火不只代表著那場火勢無法控制下來的森林大火,不願下水嬉戲的男主角里昂,他也是「火元素」的象徵,他將煩躁不安的情緒向他人遞送蔓延,他身為創作者的靈光,則如同冒煙的引擎將要熄滅,因此才會跟著好友菲利來到度假小屋,找尋能夠延續他燃燒的柴薪。坐在屋外涼亭內搜索靈感的他,窺探著屋子裡穿著紅色洋裝的女室友娜迪亞,有趣的是飾演娜迪亞的寶拉貝爾,在佩佐導演的前一部作品《水漾的女人》中,她是「水精靈溫蒂妮」的化身,到了本片她依然承載了相同的意象,遞給孩子「藍精靈」口味的冰淇淋已是暗示,她隱去了精通文學的智慧之水,寧願暗在夜晚的海面上發光。娜迪亞的存在,能夠對應菲利這次欲申請藝術學校所要提交的作品集主題,從「水」延伸至「海洋」再到「看海者的群眾肖像」,菲利想要拍下人們望向大海的幸福模樣,導演則透過里昂來吐槽自身:「水不過是一種元素罷了」,但是佩佐卻能將一種元素在影像裡玩得淋漓盡致,將「水」疊加至《野火蔓延時》中,好似屋頂滲漏的水,但也無法澆熄男主角自負的火焰,也註定了男女主角終究無法成為戀人的命運,扣合了「水火不相容」的自然法則。


對我來說,《野火蔓延時》能夠解讀成是創作者身處瓶頸困境時的當代寓言,為如此不討喜的男性創作者重燃創作的靈光。將「寫作」視為「工作」的里昂,總是以「工作」為由拒絕別人的社交邀請,他只在乎個人而不理會周遭的男性形象,對應了他不懂得察言觀色的性格,因此才會誤讀許多段交談對話,鬧得他人不愉快,並讓自己筆下的文字,流於只有自己能夠「多愁善感」的糟糕作品。片中他的作品一再被擱置,書商到來時也隱隱迴避這本新書,甚至還被好友菲利製作的作品集與娜迪亞的文學底蘊所吸引,削弱里昂這名創作者的氣息。相反的這些意料之外的舉動也讓他產生警惕,見到了森林大火的威力,看著小山豬在面前倒地死亡,才驚覺自己是如此自我為中心,並在這場大火之後得到重生,他意識到自己必須與周遭產生連結,讓所有窺探不只是窺探,寫下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因此他才能寫出結尾那如此動人的畫外音,娜迪亞如繆思對他施展了「愛的震撼」,觀眾如我,彷彿與四人一同站在屋頂上,見證這場災難也是奇景的「火灼天空」,那些焚燒後留下的餘燼勢必會「In my mind(留在我心中)」。

🎶延伸聽歌: #莉莉周她說 《#火 》
❤️🔥感謝 #光年映畫 的特映會邀請
#野火蔓延時 #afire #christianpetzold #thomasschubert #paulabeer #langstonuibel #ennotrebs #金馬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