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故事的人》劇照
史嘉蕾喬韓森首部執導作品《偷故事的人》,描繪一段有趣的忘年之交,以喜劇色彩包裝悲傷的故事。
老太太Eleanor(June Squibb)與好友Bessie(Rita Zohar)在佛羅里達州的退休社區共住一房,然而Bessie不幸過世,寂寞的Eleanor決定搬回紐約與女兒Lisa(Jessica Hecht)及孫子Max(Will Price)同住。Lisa為Eleanor報名參加當地猶太社區中心的合唱團,但Eleanor陰錯陽差地加入了大屠殺倖存者團體,雖然她不是猶太人(她丈夫才是),更不是倖存者(她過世的好友Bessie才是),但寂寞、以及某種難以明說的情感因素,令她決定以倖存者身分待下來,將Bessie的故事以自己的名義訴說給大家聽。
團體裡有位來旁聽的新聞系學生Nina(Erin Kellyman),她半年前失去了猶太裔的母親,她的黑人父親Roger(Chiwetel Ejiofor)在喪妻後全心投入主播工作,父女幾乎失去所有溝通能力,於是Nina與Eleanor成了朋友,Nina想採訪Eleanor關於大屠殺的經驗、還邀請Eleanor到她課堂上演講,也就是說,Eleanor的謊言滾得越來越大......《偷故事的人》最核心、最動人的故事,是Eleanor與Nina的忘年友誼。Eleanor的女兒工作繁忙而且傾向將母親送去養老院,Eleanor的孫子則寧願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玩,Eleanor雖與親人同住但實際上沒人陪伴。至少Nina願意聽Eleanor說話,也想藉由多談談關於猶太人的事情來懷念亡母。這對老少二人組,一同四處遊覽,也去了Eleanor以前常去的康尼島,Nina對Eleanor生活的興趣,使Eleanor恢復了活力。

《偷故事的人》劇照
要如何面對傷痛?每個人的方式都不一樣,《偷故事的人》裡的Eleanor選擇說謊、隱瞞身分代替別人說故事,這當然有道德問題,不過Eleanor的狀況確實有令人同理之處。她在90幾歲高齡失去摯友,相信蠻多她的其餘朋友都已不在人世,女兒與孫子也有自己的生活,那樣的孤寂感與空白,對於一位外向有活力的老人家,想必很難面對。
值得注意的是,在Eleanor重述Bessie的恐怖經歷時,導演讓觀眾看到的是將畫面閃回到過去、由年老的Bessie講述給Eleanor聽的,這種設計令觀眾減少對Eleanor冒用身分的反感,也彷彿暗示著Eleanor對好友所言記得一清二楚,她並無惡意,而分享Bessie的故事令她獲得一種包容和接受的感覺。

《偷故事的人》劇照
觀眾看見「說謊」這種劇情設計,當然知道Eleanor的謊言最後一定會被揭穿,但導演以很溫柔的方式處理,收尾的方式(尤其讓Nina的父親Roger再度進入劇情裡的方式)非常動人,也使得由於主角說謊所罩上的烏雲變得輕盈一些。
讓這一切有說服力的關鍵,是June Squibb平易近人的魅力。她飾演的Eleanor一角,個性有點刻薄嚴厲(她是那種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要有意無意責備女兒的母親),但更多的特質是直率,她的活力與機智令人想多看見她(即使不會想當她的女兒),也替她與Nina相處的場景帶來有趣的火花,而當她終於崩潰、展現脆弱時,真的令人心碎。
飾演Nina的Erin Kellyman也是超可愛,我在看《我本酷兒》時就被她打動了,在《偷故事的人》裡的Kellyman更棒,她與June Squibb之間的化學反應提升整部片,她對Eleanor打開心房時、或者強忍眼淚時,都揪著觀眾的心。
我們都曾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經歷過悲傷,《偷故事的人》呈現出的許多情感,是多數人都能理解的。本片講述了一個情感豐富、道德複雜的故事,史嘉蕾喬韓森交出了蠻不錯的導演處女作,有分寸且深思熟慮,並且帶出演員的絕佳表演。喬韓森的母親家族是從東歐逃來美國的猶太人,可以想像《偷故事的人》對她頗有個人意義。
比較可惜的是,本片太容易讓人聯想起去年的《跳痛之旅》,兩部同樣採用悲喜交錯的調性,來描繪主角如何試圖理解親友當年在集中營的經歷,而《跳痛之旅》確實是更精采成功的作品。
另外,有些人可能難以接受《偷故事的人》將一個說謊的人呈現得那麼可愛、那麼值得被原諒,我想這也造成本片的評價分歧,或許若讓Eleanor在謊言被揭發前,多給一兩幕表現她的內疚與罪惡感,整體感受會好一點。我個人大致覺得可以接受本片的手法,我感覺Eleanor說謊的理由,比較像是希望好友的死不會成為這一切的結束,想延續Bessie的生命記憶,即使Eleanor實在不該瞞著Nina那麼久,但考量到她的高齡與寂寞,仍可理解Nina在氣頭過了之後選擇原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