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年,因領土爭議而相互敵視的普魯士與奧地利爆發熱戰,普魯士揮軍南下,奪得西里西亞北部領土,雙方於春季相互對峙於該片姻緣之地。另與普魯士達成瓜分奧地利協議的法國,也派駐法軍在奧地利西邊的巴伐利亞地區,蠢蠢欲動。
意氣風發的普魯士軍,面對戰略資源明顯不足以抗衡的普魯士,趁著奧軍後援還未抵達前線之時,於夏季對奧軍發起攻擊,但奧軍僅在承受普軍一擊後即匆匆撤退,結束戰鬥。普軍不死心,於秋季再次追擊奧軍,奧軍仍是如此,這時普軍指揮官才驚覺面對兵強馬壯的普軍,奧軍指揮官自知弱勢,因此採取不主動、不避戰、控制戰損的策略,輔以輕騎兵擾亂普軍補給線的方式阻擋普軍推進,採行「拖延戰術」,使得普軍行進速度緩慢,戰果不如預期。
奧軍以拖待變,等候援軍
原見奧地利遭到普魯士、法國2國圍攻而受到奧地利女王號召勤王的護皇軍,行軍至荷蘭時接收到西里西亞戰況,認為奧地利暫無敗跡,應無急迫的勤王必要,內心盤算起邪惡的念頭,想藉由削弱奧地利在奧屬尼德蘭的駐軍,打擊奧地利在低地的實力,竟然與法國私下協議資助錢糧,想藉法國之手借刀殺人,並以「當前奧軍處於優勢,暫無勤王急迫性」的理由撤軍回荷蘭,使駐奧屬尼德蘭的奧軍單獨面對法軍。
護皇軍後撤
1742年春季,法、奧遠在義大利的代理戰爭戰況倒向義大利,致使奧地利不得不派遣1支部隊脫離波希米亞戰區,至義大利遠征,此外,法軍在接受護皇軍「善意」後,立刻以優勢軍力對奧屬尼德蘭發動攻勢,缺少護皇軍的支援,孤掌難鳴的奧軍自然是只有落敗一途。
法軍發動夾擊
而在波希米亞戰區,法軍開始推進,與奧軍在Linz要塞周邊城鎮爆發衝突,奧軍投入大量增援仍不敵法軍,且巨大資源消耗使得後續抵抗普軍自北方推進難以為繼,普魯士收下整片西里西亞僅是時間的問題。
普魯士於1742年在西里西亞的行動中進展順利
由於法軍無論在法蘭德斯、波希米亞、義大利均取得巨大的政治、軍事進展,使得法國即將完成設定的軍事目標,成為歐陸霸主,使得不願見到此情勢,但又作為法國盟友,不好公開反對法國壯大的普魯士不得不秘密派出特使與奧地利、護皇軍談合作,三方約定自夏季起,由普魯士每季私下提供固定援助給奧地利,由奧地利與護皇軍阻止法國持續壯大,普魯士的進軍也僅止於西里西亞地區,而不侵犯奧地利領土。
夏季,在普魯士的暗助下,奧地利在義大利戰區重新取回僵持局面,使得遠征部隊得以撤回支援波希米亞戰區,並對巴伐利亞軍打出一場大勝利,將巴軍逼出Linz要塞。
奧地利自開戰以來首場重大勝利
呼應奧地利的軍事進展,護皇軍重新對法軍發起進攻,雖然雙方先前有過私下交易,但內心都知道這場戰鬥終究無可避免,因此兩軍皆拚盡全力,精銳盡出,互不相讓,戰場上將士死傷無數,只為取得一勝,因為雙方指揮官都知道,投入如此巨大的資源,不僅僅是為了一勝,同時也是要向對手展現「軍力充足,戰力強大,必定獲勝」的決心,使得成為本場戰爭中場面最大的一場戰役。酣戰後,最終由護皇軍拿下勝利。
尼德蘭之戰
軍事上,奧軍及護皇軍成功壓制了法軍的氣焰;政治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選舉中,普魯士將關鍵選票投給了奧地利,使得法國在1742年夏季遭受些許的挫敗,離稱霸之路尚有距離。
雖然法國在稱霸之路上稍微遭遇險阻,但仍極為接近終點,奧軍也無法逆轉與法軍之間的戰力差距,因此向普魯士提出讓渡薩克森的歸屬,使奧地利有足夠戰力、資源對抗法國。面對此談判條件,普魯士當然不願意,雙方均對薩克森施以強烈的政治干預,極力拉攏薩克森,然而令普、奧雙方意想不到的是,法國也派了特使對薩克森進行政治遊說:無論如何都不可倒戈向奧地利。殺出法國這個程咬金,這步棋著實令奧地利感到錯愕且懊惱,至此,奧地利在本場戰爭中能勝出的機會已非常渺茫。
原本普、奧雙方已協議共抗法國,但法國威脅已不若原本急迫,而薩克森歸屬問題再次將普、奧之間的矛盾激起,普魯士於是在秋季再次推進前線部隊,繼續蠶食西里西亞。
普魯士軍幾乎將西里西亞併吞
1743年,奧地利評估比起普魯士要完全併吞西里西亞,仍須至少花費2季度,但法國部隊開進本土已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因此決定以抗法為優先,在波希米亞戰區持續以有限資源對抗法軍與巴伐利亞軍,另在法蘭德斯戰區與實力較為堅強的護皇軍並肩對抗法軍,且因護皇軍優秀的戰鬥力,確實損耗了法國不少的國力,致使奧地利本土受到的法軍威脅明顯減弱許多,幾次戰鬥中,法、奧雙方有來有往,各擅勝場,不再只是法軍單方面碾壓奧軍。
護皇軍作為先鋒施壓法軍
奧地利本土戰局
但因法國皇帝見勝利已在眼前,且奧軍戰力資源也將見底,即使自身資源也即將枯竭,仍決定下令全軍玉碎式突擊,急欲鎖定勝利,奧軍見法軍絲毫沒有放緩進攻腳步,也不敢抽調對法的戰力佈署,轉往北部對抗普魯士,法、奧因而錯失了談判的時機,普魯士軍穩步南下,未遭受任何抵抗,順利擴張領土,完成成為歐陸霸權的野心。
終戰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