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在完成日本統一的大業後,野心不減,下令派出特遣隊進軍朝鮮半島,企圖擴張日本勢力,因朝鮮王朝無力單獨面對日軍的軍事衝擊,立即向宗主國大明王朝求援,萬曆皇帝亦承諾出兵協防。戰事迄至1592中國壬辰年間,日軍已將兵馬推進至漢城周邊,江原西道亦成為日軍加藤清正軍團的突出部,直接威脅漢城以東之朝鮮防區。
壬辰年間戰役初始戰況
由於江原西道作為日軍攻擊最前線,加藤清正指派人稱「西國無雙」的立花流鐵砲術好手立花宗茂領軍,目的除包圍漢城外,亦計畫伺機奪取江原東道。朝鮮方面畏懼立花宗茂威名,且憂心漢城淪陷將導致重大戰略失敗,因此指派擅於心戰的金忠善作為漢城守軍指揮官,同時對漢城持續增派兵力,加強區域防務,同時對立花宗茂部隊進行心戰,致立花宗茂部隊軍心動搖,逃脫不少士兵,影響戰力。
小西行長見漢城兵力增長,且金忠善實施的心戰效果顯著,為避免朝鮮軍在削弱加藤軍團後,將矛頭轉向己方軍團,因此指派善於防守戰的黑田長政指揮京畿左道。
漢城持續增兵,且加上金忠善有效心戰,使漢城優勢漸增
隨後雙方指揮官接獲來自政府的停戰命令,表示日、朝、中3方要展開和談。但位於戰場的指揮官們彼此都知道這場停戰只是暫時的,戰爭還會持續下去,因此均下令整備好糧草,持續徵兵,以因應和談破局後的大戰。局勢至此,日本與朝明聯軍尚處在互相試探的階段,仍未發展到熱戰程度。
在經過短暫且虛假的和平後,果如眾人預料,和談最終破局,加上日軍作為侵略方,必須取得一定的戰果才能稱得上取得軍事勝利,因此和談失敗伴隨而來的無非是一場惡戰。
加藤清正計算著施壓續航力薄弱的江原東道,隨後發起有效攻勢,盡殲當地朝鮮部隊,迫使明軍不得不從咸鏡南道調撥兵力對江原東道補防。於此同時,加藤清正指派具有「鬼」稱號的島津義弘率領海軍封鎖東朝鮮灣,同時對朝鮮軍鞭長莫及的東岸──咸鏡南、北道2處施加壓力。
日軍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將島津義弘部隊推進至東朝鮮灣
面對境內東岸全面淪陷的可能,朝鮮軍指揮官李舜臣反其道而行,趁著日軍運補水域內的防衛艦隊減少,親自率領船隊,打算直攻日軍海上運補路線,威逼島津回撤救援。但日軍也不是省油的燈,遠征軍防務擔當的軍團長小西行長立即將「鐵壁」黑田長政回調海上,並指示部隊以多數小型船團騷擾李舜臣船隊,藉由一點一滴打擊的打擊,使李舜臣失去半數船艦,不使李舜臣打響如意算盤。
小西行長應對李舜臣的突擊
明軍指揮官李如松考量江原西道作為日軍發起進攻的基地,放任進攻擔當的加藤清正軍團在該區域為所欲為不是辦法,因此下令麾下運用火炮最優秀的祖承訓對江原西道發起炮擊,輔以邢玠自咸鏡南道發起的接近戰,使位在江原西道的日軍幾近殲滅,重大地打擊了加藤軍團戰力。
祖承訓的火炮攻勢令加藤清正產生莫大壓力
日軍雖然在江原西道遭到了幾乎可稱為毀滅性的打擊,但邢玠也在前次對加藤清正本隊發起的接近戰中遭受重大損失,僅存殘兵駐防於咸鏡南道,尚未獲得生力軍挹注戰力,而位於東朝鮮灣的島津義弘船隊則處於無損戰力的狀態,因此即使在己方戰力難稱完善的情況下,加藤清正仍不想放棄布局已久的咸鏡南道登陸戰,在向小西行長軍團簡單調撥部隊後,旋向島津部隊傳達發起登陸戰的指令。
在此之前,雙方雖互有攻勢,但沒有任何一方能有效改變領土控制權,加藤清正此一決策將引發接下來一連串戰火,各地控制權不斷易手,打破目前雙方的僵局。
咸鏡南道攻略戰日軍進攻路線
島津義弘在接到登陸許可的命令後,即配合小西行長軍團自江原西道發動的進攻,自東朝鮮灣協同發起登陸戰。面對兵力倍於己方的戰力,即使是戰神邢玠也難以扭轉局勢,丟失了咸鏡南道的控制權。
日軍控制咸鏡南道
因為朝、明聯軍將大部隊屯駐於漢城周邊前線,且咸鏡南、北道及平安東道人口發展較貧瘠,不易在當地徵用足以構成防禦的兵力,導致該些區域可說是朝、明聯軍在這場戰爭中的軟肋,日軍更在登陸咸鏡南道後,順勢拿下了成了飛地的咸鏡北道,並劍指平安東道,使得朝、明聯軍陷入是否需調撥前線兵力回救大後方的抉擇,這場戰爭的優勢似已倒向日軍。
日軍意欲將戰果擴大至咸鏡北道及平安東道
為了不讓朝、明聯軍喘息,加藤軍團中的智將小早川隆景更使用離間計,挑起駐守漢城的朝、明2軍之間的矛盾,令雙方互相攻訐,甚至發生械鬥,最終導致明軍退出漢城防務,僅留下金時敏率領的朝鮮軍獨自駐守漢城。此結果雖未達到使日軍有機會攻破漢城的程度,但以戰術而言,小早川的計策確實使漢城的戰力明顯下降,進一步推升日軍獲勝的機率。
由於日軍發動咸鏡南道攻略戰的關係,使得江原西道僅有戰力尚未復原的加藤軍團,該處防禦強度大幅減弱,祖承訓見機不可失,即要求漢城及江原東道的朝鮮友軍給予支援,自己則率領明軍從黃海左道突入江原西道,自三方面夾擊加藤軍團,奪取了江原西道此一日軍進攻發起基地,同時解了漢城及江原東道之危。
祖承訓一次成功的推進,使聯軍有取得勝利的機會
明軍在取得江原西道後,李如松即指示以江原西道作為反攻據點,加強整備。反觀島津義弘部隊在取得咸鏡南、北道後,連結日軍戰線的江原西道遭明軍切斷,導致島津部隊僅能就地整補,但當地資源貧乏,難以迅速恢復戰力,因此在李如松及祖承訓幾次聯合攻擊下,呈現續戰力不足的窘境,最終被明軍收復咸鏡南、北道。
隨後李如松乘著氣勢,組織江原西道的明軍及漢城的朝鮮軍,夾攻位於京畿左道且尚未有將領指揮的加藤軍團,打算一鼓作氣地挫敗日軍,但沒想到日軍發揮其堅毅不屈的意志,硬是擋下李如松的攻勢,並且對其進行痛擊,迫使李如松帶著殘部撤回江原西道。
李如松進攻加藤軍團,遭到頑強抵禦,損失慘重
日軍先前雖獲得部分領土戰果,仍遭明軍馳援奪回,且全軍上下皆知這場朝鮮攻略戰為期已久,耗費極大人力、物力,猶未取得重大進展,加藤清正料想這場戰爭已不會持續太久(註:事件牌庫即將抽完),但至少在戰爭尾聲盡力爭取勝機,遂下令京畿左道的部隊與島津義弘配合進攻李如松,要求戰略目標為「一、奪回江原西道;二、狙殺李如松」。
加藤軍團傾全力奪回江原西道
得令後的島津義弘,雖大破李如松指揮的部隊,但卻辜負了「鬼」的稱號(註:擊殺武將機率提升),失手讓李如松遁逃,至於另一支加藤軍團的部隊則受到明軍頑抗,未能全殲明軍,棋差一著,加藤清正設下的兩點戰略目標均未能達成。
明軍負隅頑抗,保住江原西道
在此戰後,日本本土評估戰損及資源花費已超出預估負擔,一道來自豐臣秀吉的命令傳遞至加藤及小西陣中,要求前線立即停止任何軍事行動,等同認了日本這場侵略以失敗作收。朝、明聯軍經幾番血戰後,成功抵抗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