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習慣自動化的關鍵

2024/0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心中總是有一些想做的事情,但遲遲沒有動手做?去年以前,每天寫一篇文章總是出現在我的年度計劃中,而且出現了好幾年。我並非毫無行動,我一開始認為是我的寫作技巧有問題,就翻閱了大量的文案撰寫書籍,也聽了一些課(如司北宸、以及一些國外老師的課),但仍遲遲無法下筆。後來看到很多人都在社群媒體上寫書摘,就認為這是我可以學習的方向,於是又去上了「閱讀人」的課,只是,當真正下手寫的時候,又因為寫不順暢而中斷。我做足了準備,卻遲遲無法行動⋯

《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在書中把這種狀況稱為「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啟動與行動兩者聽來相仿,實際上卻不一樣。啟動時,我在計畫、制訂策略與學習,這些都是好事,但無法產出結果。但是,行動則是可以產出結果的行為。Clear並舉例說明: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二十個想法,那是啟動;實際坐下來寫一篇文章,那是行動。搜尋更棒的飲食計畫且閱讀數本相關書籍,那是啟動;實際吃了健康的一餐,那是行動。啟動有時是有用的,但其本身永遠無法創造結果。我的問題是我一直停留在啟動階段,卻缺乏行動。這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對於我而言,寫不出文章的原因,是因為想要寫出我認為「夠好」的文章,一旦寫不出來,就會回去啟動的階段,不斷的追求更多的知識與技巧。

Clear在書上舉了一個例子,有位教攝影的教授,將班上同學分成兩組,期末作業的繳交方式不一樣,A組按照繳交的照片數量決定成績,繳交的照片越多,成績越高;B組則只需要繳交一張照片,教授會由這張照片的品質進行評分。到學期末,教授從繳交的照片中,吃驚的發現最好的照片幾乎都是來自於A組,而非事先想像的B組,原因是A組的學生可以不斷的重複嘗試對同一主題進行不同的構景、燈光與暗房間技巧的變換,從不斷的失敗中,透過大量練習而產生好的作品。但反觀B組,一心想著要如何讓那一張照片完美的呈現而腸枯思竭,最後卻產生了一張品質普通的照片。我自己寫作的過程,就如同B組。

啟動狀態讓我覺得自己有在做事,但實際上,我只是準備要做事而已,準備變成了一種拖延。而習慣的養成,則是需要透過不斷重複,讓一個行為逐漸變成自動化,重複一個行為愈多次,大腦的結構會為了更有效率地執行那個行為而改變。因此科學家發現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的海馬迴(掌管空間記憶的區域),比其他的倫敦人大得多。大腦會因為不斷的使用刺激某一個特定區域,而讓那個區域變得更活躍、更大法,這點跟我們身體的肌肉非常類似。

當我們重複一項行為越多次,就越有可能自動化,因為每重複一次,我們就活化大腦的那個區域一次,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大腦就可以在接受到提示之後不加思索的執行,此時習慣就自然而然的養成了。因此,一開始養成一項習慣時,我們需要用點心思來刻意地完成,但一段時間過後,這項習慣就會被自動化的執行,重點是在於練習的次數,次數夠多,就越有可能自動化(如下圖)。

圖片來源: 原子習慣

圖片來源: 原子習慣

所以,習慣養成的關鍵是重複的頻率,重複頻率越高,越可能自動化。過去常常有聽人家說養成一項習慣要21天,甚至更長,其關鍵不在於幾天,而是這些天重複幾次。我個人的經驗是,當我連續幾天因為特殊原因(如出國旅遊)而無法按時執行這項習慣時,我會有想要做的衝動,回國後也會立即就回覆定期執行,這樣就表示我已經養成這項習慣。


8會員
17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