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要來聊演技啦!之前分享過自己看劇幾年下來、統整出的演技評判原則,還抓了幾位演員做分類,而這篇文章便想從其中的「成就型演員」繼續討論。
還沒讀過前一篇文章的讀者也不用擔心,只要知道「成就型演員」是指詮釋單一角色 OK,但眾角色間辨識度不足的類型就可以囉!
▌光芒下的隱憂
熟悉陸劇圈的大家應該知道,每當一部劇釋出定裝照或預告,往往會引起各方粉絲的瘋狂,而近期就有一篇新劇熱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並不是注意到這部劇本身,而是「楊紫造型夢回香蜜」這個標題。
我發現中國的追劇文化中,似乎常會把「夢回」一詞掛在嘴邊,特別是那些有著經典角色的演員粉絲,只要看到新劇造型,就會興奮地說夢回哪一年、哪部劇、哪個角色。
像楊紫的《女心理師》熱播時,我就看到不少人「夢回佟年」;近期任嘉倫和李沁的《請君》路透造型曝光後,也出現各種「夢回周生辰」或「夢回元淳」的反應。


這些反響,足見當年那些經典角色刻劃得多成功,讓人至今還能記憶猶新;可大家都在「夢回」過去的反應,也讓我留意到了兩大隱憂。
① 角色造型邯鄲學步
就像我之前提過多次的,近年陸劇的品質日漸粗糙,同質性也越來越高,而且這問題不只出現在劇本上,現在連「扮相」也走向千篇一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爆紅後,白淺的中分髮型配上白色衣衫,就成了仙俠女主角的萬用模板,瘋狂出現在不同戲劇上。

(微博|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電視劇千古玦塵、新白蛇傳)
這就跟當年《步步驚心》一紅,大家就搶著拍穿越劇;《甄嬛傳》一紅,宮鬥劇便成了主流;《陳情令》一紅,以往乏人問津的耽改劇就成了潮流一樣。
陸劇圈這種「紅什麼抄什麼」的劣根性,導致現在連服化風格都走入閉鎖輪迴,各劇組的造型已經相似到就算互換服裝也不會突兀。相較早年包羅萬象的造型,更會有所感嘆。

造型風格多元的早期古裝劇──《仙劍奇俠傳三》
至於現代劇的狀況雖然沒有古裝劇嚴重,但仍有過於維護形象而失真的問題。比如角色明明臥病在床,嘴上卻塗著鮮豔的口紅;明明出了車禍,衣服卻只有擦破,毫無出血。
這種為了不讓演員破相、刻意美化的造型,都會導致畫面失去說服力。所以現在才越來越多演員無法區隔出角色的差異,每演一部新劇,就讓人想起舊劇;新的角色看著,也像換了服裝去串場的舊角,完全違背了「造型是為角色而生」的本質。
② 演員演技不進反退
我方才提的,還是單論外部環境的干擾,倘若把演員的問題也考慮進來,情況還要糟糕得多。
不說別的,光看鞠婧禕能用同款妝容演完一部戲、甚至多部戲,就能看出新世代有太多演員根本無法脫離偶像包袱去演戲。不管是演員自己要求,還是製作方出手干預,過度將現實因素擺弄到角色之中,本身就很不尊重作品。
我理解大家都想看到賞心悅目的畫面,但一味追求美感而忽略真實性,那就徹底本末倒置了。

《甄嬛傳》中,蔣欣演出了華妃狂吞酸黃瓜、假裝孕吐的悲傷,即使不美觀又如何呢?
講了這麼多,現在回來談談前面提到的幾位「成就型演員」吧!
楊紫、成毅、任嘉倫、李沁,相信這些演員的實力大家有目共睹,絕對不是差強人意的那一群,只是他們明顯都被先前成功塑造的角色侷限了,導致新角色看著也像舊角色。
比如陸繹和周生辰都是肩負重責、隱忍深情的角色,司鳳和齊焱都是帶有病弱氣質的美強慘角色,這些過於經典的詮釋,連帶使任嘉倫和成毅直接被定型,難以拓展戲路。也許這短時間內沒有問題,不過長此以往,又有幾個陸繹和司鳳能吸引得了觀眾呢?
其實我覺得「夢回」對演員來說,就像一把雙面刃:既是對過往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的質疑。
倘若新劇開播後,演員能讓觀眾拋開「夢回」的既視感,那就證明自己的演技有辦法駕馭不同的角色,不只是曇花一現;可若一直無法屏除既視感,那就只是在消耗口碑,徒留一個難以超越的經典給觀眾批判而已。
這也是為何我總會敬佩那些勇於脫離舒適圈、挑戰不同類型的演員們。我還是相信,即使扮相差異不大,只要演技夠好,仍能做到劇拋式表演。就像趙露思對怯懦公主李樂嫣的詮釋,就跟活潑外放陳芊芊完全不同。可能她的表演並沒有上述演員來得精湛,至少在拓展戲路上,她有讓我看見演員該有的企圖心。
除了趙露思以外,我覺得在《步步驚心》飾演毒蛇老九的韓棟也是如此。

有看過《步步驚心》的觀眾,想必對臭臉迎人的九爺印象深刻,搞不好還會因此將韓棟定位為「反派專業戶」。
不過韓棟的演技之所以驚艷我,正是由於他之後的角色都顛覆了九爺這個經典框架。比如 2017 年播出的《鹿鼎記》,他便破天荒飾演了劇中主角韋小寶,跌破不少人的眼鏡。

《步步驚心》和《鹿鼎記》的背景都是清朝,扮相自然差不了多少,但光從截圖就能明顯感覺到差異。九爺的陰狠和韋小寶的無厘頭,完全是天壤之別,連眼神都截然不同。
這就是扮相差異不大,仍能透過演技做到劇拋的模範。就算同樣穿旗裝、留辮子頭,看著眼前搞笑的韋小寶時,又有誰會夢回九爺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不是因為劇本不同,看起來才像不同人嗎?
的確,角色能被區隔出來,很大部份要歸功於劇本設計。可劇本有把角色設計好是一回事,演員能否演活角色又是另一回事。
就拿韓棟近年另一個經典角色──《錦衣之下》的嚴世蕃為例好了,即便他和九爺同樣身為反派,韓棟也演出了截然不同的色彩。

嚴世蕃比起壞人,其實更像位狂人。他的一言一行皆帶有乖戾之氣,瘋狂不羈的作風,反倒有股邪性的魅力;相較之下,九爺則顯得粗鄙許多,隨興的坐姿、不屑的神情和陰鬱的眼神,和嚴世蕃一比,倒顯得獐頭鼠目起來。
演員畢竟是長期的職業,接演角色一多,難免會碰上類似的角色。而一個真正專業的演員,並不會因此把所有人演得一模一樣,仍能透過眼神動作的細微不同,看出差異。
當然,開頭提及的電視劇大多還未播出,拿來和這些已播出的作品比較並不公平。只是我在看到路透圖後,的確產生了「這些演員演的類型會不會太侷限了」的隱憂。
就跟許多觀眾一樣,我也喜歡《琉璃》、喜歡《錦衣之下》、喜歡《楚喬傳》,也會對演活這些角色的演員抱有好感。正因如此,我才更希望他們未來能再創傳說,而不僅是停在原地。
▌總結
當初之所以想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批評這些演員的演技或看衰這些作品,更不是要反過來否定觀眾會「夢回○○○」的反應。
我覺得有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在於創造出了永垂不朽的價值。再加上美好的記憶本就會越陳越香,大家自然會將過去的濾鏡套用在新的事物上。
只是這也顯示目前的陸劇市場存在一些問題,倘若演員和劇組能正視這些狀況、進行改善,相信未來的我們也能看到更多好作品!
更多【聊演技】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