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術升學下的悲歡離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跟大學同學一起半夜在創作空間趕畢業製作,
忽然聊起未來的規劃。

我們系原本是師院合併進去的,
併校後,並不是那麼主力在培養未來教師,
大家的出路算是非常多元的,
但身邊還是很多同學都有修習教程。
我那個朋友就是其中一個。

她說,
畢業後會去考研究所,
因為老師這一行學士跟碩士的學歷起薪差很多,
但是她不會再進藝術系了。


我問她:「你不覺得可惜嗎?」

「不會。」


我們一邊畫一邊聊,
她說這次畢業製作就是她的封筆作了。


「讀美術太花錢了。」
「而且我也不喜歡畫這些東西。」


我看過她小時候的照片,
她是那種幼稚園、國小就到處參加比賽得獎的那種小朋友。
作為從小在台灣美術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
她喜歡畫畫,也討厭畫畫。


「你看,總是為了升學,為了比賽在畫,評審老師喜歡那一套,學校教的也只有那一套。」
「這不是我喜歡的啊。」


「但一直以來我都是程度前面的學生。我沒有辦法接受為了畫自己想畫的東西,屏棄寫實技法,因此掉到後段班。」
「我有這麼好的技巧,大家看了覺得很厲害,為什麼不畫。」
「教育這條路,雖然學科比較難,但是我覺得比畫畫快樂,而且當老師穩定,也不會太累。」
「除非我可以嫁給一個富二代!」


哈哈哈!如果可以嫁給富二代或許真的可以不要考慮這麼多XD


我是高中才突然決定要念美術班,
嚴格來說,也不算被考試那一套影響太久,
但也足以讓我好一段時間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喜歡這條路。


聽完她說的以後,我心中真是是百感交集。
看著作為一個從小受到台灣美術教育體制長大的朋友,
我不由得想:「在考試中,
她的技法無疑是成功的。
她是美術升學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好』學生,
但也是因為這條路上一層又一層的關卡,
讓她對畫畫的熱情消磨殆盡。」


當然,
這條路上也是有很多人在脫離考試成功之後走出自己的風格,
沒有繼續被傳統技巧綁住。
但也有許多人在讀完四年大學之後,
確信自己並不想選藝術作為職涯發展。

每每聽到這樣的故事,
都還是為他們高興,
至少他們選擇跨出去,
尋找未來的更多可能。

同時也暗自興慶,
好在我守住了對藝術的熱誠,
決定繼續走下去。


我能成功嗎哈哈!畢竟我是一個懶惰的人~



(今天的分享好像沒有提供一個很好的結論,但還是分享給大家,關於美術生的半夜小聊~)




avatar-img
1會員
4內容數
大多會放一些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二樓展出大量的肖像作品,可以看到清一色的都是男性,即便是女性肖像也是這群人的母親或妻子,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主要權力還是用男性掌控,這些作品也像是兵馬俑一般實體紀錄當權人士實體的模樣,就是那個時代的3D攝影啊!
Thumbnail
夢見我是一個大學生。學校畢業典禮結束,我們所有畢業生歡樂地把學士帽往空中丟。 旁邊有個大叔叫我們不要得意忘形,他說我們的人生現在才正要開始呢! 後來我好像在做小編製圖的工作,我要選顏色。圖片底色屬橘粉紅色,我幫文字選了深灰色,心想這樣子可以把文字突顯出來,內容表達清楚,圖片也可以很漂亮。
Thumbnail
同學真的太愛聊吃喝玩樂的事,努力問出一些轉學/語言能力/階級(!)等資訊,當作專欄的 bonus 給大家。
Thumbnail
回顧三年大學生活的許多關鍵體悟,分享了我在面對學業競爭、錯誤嘗試、以及壓力與時間管理中的心得。透過珍惜同伴、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制定靈活的計劃,我獲得了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成長。希望這些感想能鼓勵更多人,珍惜這段寶貴的青春時光,並善用每一刻的機會,迎接未來挑戰。
後來慢慢長大才更加感概生活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還記得在國中音樂班時有群好友,在短暫的下課和午休期間,吱吱喳喳討論著未來想去哪裡、去哪個國家讀書。在台中清水那個小地方懵懵懂懂,對於世界多大毫無頭緒,更不曉得口中的那種未來要什麼時後才會成真,或者,是否會成真。
Thumbnail
臺灣師大美術系創立於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多位大師任教於本系:廖繼春、溥心畬、黃君璧、朱德群、李石樵、林玉山等,為臺灣美術發展的發祥地與養成精英的搖籃。 有幸在申請入學的管道通過一階,我自己是會事前做很多功課的那種人,向大家分享一些我在第二階段的準備歷程及面試心得。
一段旅程的結束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但影響一輩子人......
Thumbnail
衛城推出新書《神明離去之後》和《戰爭中的美術》。前者以物品談藝術和歷史,從不同日本神社文物切入臺灣歷史觀察,有意思的觀察。後者介紹二戰時期的戰爭畫,分析藝術家的詮釋方向,以及促成這些畫作的因素。兩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臺灣歷史,論述明確且嚴謹,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分享給大家,關於美術生的半夜小聊~) 前幾天跟大學同學一起半夜在創作空間趕畢業製作, 忽然聊起未來的規劃。 我的朋友也順勢分享起作為從小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生,她對畫畫這條路究竟是怎麼看的?
Thumbnail
二樓展出大量的肖像作品,可以看到清一色的都是男性,即便是女性肖像也是這群人的母親或妻子,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主要權力還是用男性掌控,這些作品也像是兵馬俑一般實體紀錄當權人士實體的模樣,就是那個時代的3D攝影啊!
Thumbnail
夢見我是一個大學生。學校畢業典禮結束,我們所有畢業生歡樂地把學士帽往空中丟。 旁邊有個大叔叫我們不要得意忘形,他說我們的人生現在才正要開始呢! 後來我好像在做小編製圖的工作,我要選顏色。圖片底色屬橘粉紅色,我幫文字選了深灰色,心想這樣子可以把文字突顯出來,內容表達清楚,圖片也可以很漂亮。
Thumbnail
同學真的太愛聊吃喝玩樂的事,努力問出一些轉學/語言能力/階級(!)等資訊,當作專欄的 bonus 給大家。
Thumbnail
回顧三年大學生活的許多關鍵體悟,分享了我在面對學業競爭、錯誤嘗試、以及壓力與時間管理中的心得。透過珍惜同伴、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制定靈活的計劃,我獲得了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成長。希望這些感想能鼓勵更多人,珍惜這段寶貴的青春時光,並善用每一刻的機會,迎接未來挑戰。
後來慢慢長大才更加感概生活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還記得在國中音樂班時有群好友,在短暫的下課和午休期間,吱吱喳喳討論著未來想去哪裡、去哪個國家讀書。在台中清水那個小地方懵懵懂懂,對於世界多大毫無頭緒,更不曉得口中的那種未來要什麼時後才會成真,或者,是否會成真。
Thumbnail
臺灣師大美術系創立於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多位大師任教於本系:廖繼春、溥心畬、黃君璧、朱德群、李石樵、林玉山等,為臺灣美術發展的發祥地與養成精英的搖籃。 有幸在申請入學的管道通過一階,我自己是會事前做很多功課的那種人,向大家分享一些我在第二階段的準備歷程及面試心得。
一段旅程的結束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但影響一輩子人......
Thumbnail
衛城推出新書《神明離去之後》和《戰爭中的美術》。前者以物品談藝術和歷史,從不同日本神社文物切入臺灣歷史觀察,有意思的觀察。後者介紹二戰時期的戰爭畫,分析藝術家的詮釋方向,以及促成這些畫作的因素。兩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臺灣歷史,論述明確且嚴謹,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分享給大家,關於美術生的半夜小聊~) 前幾天跟大學同學一起半夜在創作空間趕畢業製作, 忽然聊起未來的規劃。 我的朋友也順勢分享起作為從小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生,她對畫畫這條路究竟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