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牠們會繼續飛行,是嗎?』我說。
尼爾緩慢地輕點一下頭。
『為什麼?』
這本書描述在一個動物幾乎瀕臨絕種的世界,為了愛想掙脫自己的出走天性的法蘭妮在遭遇種種不幸後獨自踏上的旅程,追尋著最後一種候鳥的蹤跡。
故事的主角法蘭妮願意為了自己熱愛的,候鳥的羽翼、洋流和壯闊冰層,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踏上了步步危險的深海航程,也許是因為純粹的愛,也許是為了貫徹她自由的本性。
我想我無法準確描述當時閱讀的心情,是許許多多不知名的,錯綜複雜的情緒交叉相疊。其中最特別的是,書中有許多字句都讓我很有即視感,這是我從未有過的,對於文字的即視感,過去都不過是對景色或物件,但這次卻是書本上的文字,我還依稀記得是在高二時夢見的,很神奇對吧!或許難以置信,但那感受至今在我的心頭徘徊不去。
法蘭妮與她丈夫尼爾,是個很相似的人,又是完全不同的人,尼爾是個對於生物研究有完全熱情的學者,也因此對殘害生物的人類充滿厭惡;法蘭妮是個渴望出走的人,而這個渴望卻超過對於生物的同情,所以她願意踏上漁船,開始她的旅程,是因為真的無路可走,是為了贖罪,也是這個渴望太過深刻。
書中不斷暗示的烏鴉,海豹,這是主角的本質,卻在一點點消亡,自由終將把她帶到世界的盡頭,置之死地而後生。
我覺得真正有力量的,是這種作品吧。帶領讀者到處尋找,卻在某一個片刻,輕輕剝去外殼,露出那不堪負荷的內在。內容編排以現實和回憶交錯,讓讀者在隨著主角航海向前時,一點一滴地把故事說給我們聽。
「他看著我,他的表情起初帶有一絲先知般的憐憫,我知道這是出自於他的悲觀主義,但我與他對視,我想讓他看見我的篤定,讓他知道,人類也許不必總是毒害這個世界,不必是這個世界的瘟疫,我們也可以養育萬物,他的眼神慢慢有些動搖。」
這是書中提出的另一個觀點,主角法蘭妮和其丈夫尼爾為了生物的生存到處奔走,相較起痛恨人類的尼爾,法蘭妮更有對解決方法的積極與態度,雖然可能是受視生物如性命的丈夫影響,兩人的組合卻也能拓展更多視野,共同為生物的未來拼搏。
這本書帶出了不少對生態環境的議題,雖然是老生常談了,但這些作品也都在提醒我們,這個問題永遠都不能被忽視。時間一步一步走到了現代,石頭上或許會長滿了青苔,但石頭還是在那,沒有敲碎的一日,就不能疏忽大意。五彩斑斕的環境如是,搖搖欲墜的生物如是,千變萬化的生態如是,都需要我們的關注,不能等到失去再來後悔。作者也提到,希望生態浩劫的那一日永遠不會到來。要是真的到了那日,人類恐怕也只能在一點一滴融化的冰山上,被吞蝕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