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宮牆|懷念朱廷獻先生

更新於 2024/02/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記得民國59年(1970)時,我還是中興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曾修讀本系創系主任李滌生教授所開設的書法課。有一天剛上課,李主任即要求同學留在課堂臨帖,他得立即去行政大樓開會;他臨時找了一位老師在堂上督導,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朱先生。當時他是本系助教,操著一口濃濃的山東口音,粗粗壯壯的身裁,卻寫著點畫極其秀麗的王體字,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知道他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正是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出生的地方。又從本系學長口中獲悉:朱先生是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國學大師屈萬里教授的及門弟子,專研群經書法,因此格外感到敬重。

大二時,政治大學中文系王夢鷗教授接掌中興大學文學院長,朱先生也同時調任文學院秘書。有一次為了申請演講場地找朱先生蓋章,與他進一步談話,才知朱先生自幼深受鄉賢感染,志在儒學。不幸遭逢抗戰與大陸易幟、政府遷台之變亂,隨著流亡學校轉徙大江南北,後來落腳澎湖,並在澎湖投筆從戎。十多年軍旅生涯,朱先生編過軍報、當過記者,在散文、小說、新詩方面,也有不少創作。民國47年823金門砲戰之後,因受傷退伍,以優異成績考入台大。畢業之後,由時任國立中央圖書館館長的屈萬里教授推薦至中興大學任教。

民國62年(1973)我即將大學畢業,懷著不知何去何從的心情參加畢業旅行。我們行至花蓮時,居然在旅館巧遇新婚的朱先生。大家簇擁著朱先生和面帶羞澀的新娘子高政美女士起鬨,並且毫不客氣地吃光朱先生購買的花蓮土產。朱先生面對我們這批即將「畢業即失業」的同學,以自身的經歷為證,大大打氣一番。我們都深感溫暖,因為還沒見過哪個長者會用這麼和煦的態度勉勵我們。

民國64年(1975)揚宗珍教授接掌中文系主任,想為系裡找個助教,我正好從軍中退伍,順利獲得這個返校服務機會。朱先生不時以過來人的經驗指點工作要領,同時也提醒我以一個後學的身份和師長共事,必須特別謹言慎行;以後十幾年,朱先生一直與我保有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

由於他的研究室與我隔鄰,每週必有一兩次見面機會。記得他見面頭一句話幾乎都是:「建崑!最近看過什麼書啊?」然後,暢談他自己最近的讀書心得,學界的近況;有時也會送一份最近發表的著作,當時我不過是一個年資尚淺的助教,他對我的關心出於至誠,我也覺得在眾多師長當中,與朱先生的相處最為真實自然。

朱先生的學問,走的是俞曲園、王氏父子的路子,對於經書先作五經異文集證,次作古籍疑義考,然後才深入五經內涵。起初朱先生所作的「集證」、「疑義考」非但不能得到本系同仁的肯定,反而受到背後尖酸刻薄的訕笑。但是他仍強調:「讀書不要讀容易讀的書,作學問應作難作的學問。」他以五年光陰,完成了《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左氏春秋》五經的集證工作。可是朱先生完成這些工作之後卻說:「這只能算是打基礎,未來還會有一部一部精實深入的群經研究。」

raw-image

果然在民國76年(1987)1月,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朱先生的代表作《尚書研究》,這是一本文長60萬字、厚達680多頁的大作,高度意志力的結晶。此書上編「通考」、下編「考釋」,有關《尚書》的議題,無不網羅探討。更難能能可貴的是秉承屈萬里教授的遺訓,盡力運用大陸新出土的卜辭、彝器銘文去註解或糾正群經流傳所生的舛誤,獲得可貴的成果。

raw-image

舉例來說:朱先生以《利簋》銘文印證〈牧誓〉「甲子克殷」之經過、又以《禽尊》銘文,證知「成王五年營雒」並宅新邑;其他如〈多方〉作於返政之明年五月、〈費誓〉為伯禽伐淮夷徐戎而興師;前者作於踐奄之後,後者作於踐奄之前。經文如〈召誥〉之「天迪從子保」為「天迪格保」之偽:「我不敢知」為俗語「我不能知」;〈呂刑〉之「苗民」,為「苗國之君」;「民興胥見」之「民」則為「苗民」。凡此,都是當時言人所未言的創見。

民國77年(1988)10月,朱先生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國書學概要》二十萬言,是書為朱先生二十多年書法研究的成果。分成書法、書體、書論三編,對歷代書學名家之書藝,摭其肯綮、述其要略,以類比附、詳其原委,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書學著作。截至民國77年(1988)年底,朱先生完成的專書著作有:《尚書虛字集釋》、《尚書異文集證》、《孔孟研究論文集》、《春秋左傳異文集證》、《論孟研究》、《尚書研究》、《中國書學研究》。另有:《應用文》講義及文藝著作:《白雲集》、《中興湖》、《荒草忠魂》等書,總計發表在學術刊物之期刊論文近百篇。

朱先生的體魄本來極為強健,如此勤於著述,終於付出健康的代價。先是發現輕微高血壓,接著又於78年(1989)春因積勞成疾住進台中榮民總醫院。其後雖好轉出院,醫生囑咐必須長期療養。我曾在興大見內到朱先生偕夫人在校園散步,整個人雖瘦了一圈,但是精神狀況很不錯。朱先生還同我談到要退休,然後計畫開個書畫展,我也十分慶幸他康復。79年(1990)春,驚聞朱先生以心臟病再次進入台中榮總診治,此番病情不輕,延至5月11日竟與世長辭。

朱先生沒有顯赫的碩、博士學歷,生性澹泊,殫精竭力於教學與研究,長期開設「應用文」、「書法」、「大學國文」、「尚書」等課程。頗受師生愛重,卻僅僅一甲子之齡辭世,實在未盡天年。朱先生常提及前輩學者王國維、錢穆、屈萬里都是自學出身,獲致極高成就。我覺得:朱先生也屬於這一類型,今天在臺灣這個講究學歷不論實學、好作浮夸不實之研究的學術界,已不可能出現這種類型的學者。他焚膏繼晷、兀兀窮年,固然是渴求學術發展;更大的動力來自內心那種沛然莫之能禦的使命感,而這正是我迄今仍然感念、敬佩的地方!

當年屈萬里教授辭世,朱先生作了一副輓聯哀悼先師曰:「經學足千秋,化雨春風偏厚我!絳帳今一哭,耳提面命更何人?」對於曾經受教於朱廷獻教授的所有系友來說,朱先生溫厚的人格、無邊的教澤,實在令人難忘。這一副輓聯,也正是早期系友思念朱先生的最佳寫照。

    avatar-img
    6.0K會員
    631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退而不休,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趙老師在大學雖然學的是數學,畢業後卻努力寫作,成為知名作家。以《半下流社會》、《半上流社會》、《重生島》、《子午線上》等長篇小說,以及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文學美學論集、散文集等三十餘冊,蚩聲於七、八零年代的臺灣文藝界。
    在當代高等學術教育,有關「專精和博通孰重」之問題,已經討論得夠多了,兩者應該「相輔相成」也是普遍的共識,但在不同的學科,仍有不同之側重和爭議。重視專精者,強調在特定領域深度學習以取得專業知識絶對必要;然而側重博通者,則强調必須具備跨學科的廣泛知識和能力,才是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最需..
    我出身寒門,的家世背景並不高。家父生前是個炸藥工人,從事製造雷管、導火索這類引爆物,供築路、開礦之用。父母都沒受到很好的教育。感謝他倆辛勤付出,養育了五個孩子。唯獨我一生有幸在學術界服務,接觸到很多幫助我,應該感謝的人。他們都在高等教育界,都是我的師長輩。
    記述作者在中興大學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祕書時期,在中興大學授課的情形。文章中提及了李炳南老師和孔德成教授等對《禮記》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影響。目前SEO關鍵字未定。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6月3日剛舉行過2023畢業典禮,興大校園偶爾還看到一些畢業生,身穿學位服,在各景點留下終身紀念照。校園內少了大批畢業生,顯得寂寥冷清些。文學院在大學教育體系,原本應是引領風騷、開創校園文化的溫床,奈何整個台灣社會忽略人文學科,學生都已讀得有氣無力,而且一代比一代稚嫩,教授們也顯得欲振乏力,研究成果
    趙老師在大學雖然學的是數學,畢業後卻努力寫作,成為知名作家。以《半下流社會》、《半上流社會》、《重生島》、《子午線上》等長篇小說,以及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文學美學論集、散文集等三十餘冊,蚩聲於七、八零年代的臺灣文藝界。
    在當代高等學術教育,有關「專精和博通孰重」之問題,已經討論得夠多了,兩者應該「相輔相成」也是普遍的共識,但在不同的學科,仍有不同之側重和爭議。重視專精者,強調在特定領域深度學習以取得專業知識絶對必要;然而側重博通者,則强調必須具備跨學科的廣泛知識和能力,才是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最需..
    我出身寒門,的家世背景並不高。家父生前是個炸藥工人,從事製造雷管、導火索這類引爆物,供築路、開礦之用。父母都沒受到很好的教育。感謝他倆辛勤付出,養育了五個孩子。唯獨我一生有幸在學術界服務,接觸到很多幫助我,應該感謝的人。他們都在高等教育界,都是我的師長輩。
    記述作者在中興大學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祕書時期,在中興大學授課的情形。文章中提及了李炳南老師和孔德成教授等對《禮記》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影響。目前SEO關鍵字未定。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6月3日剛舉行過2023畢業典禮,興大校園偶爾還看到一些畢業生,身穿學位服,在各景點留下終身紀念照。校園內少了大批畢業生,顯得寂寥冷清些。文學院在大學教育體系,原本應是引領風騷、開創校園文化的溫床,奈何整個台灣社會忽略人文學科,學生都已讀得有氣無力,而且一代比一代稚嫩,教授們也顯得欲振乏力,研究成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
    Thumbnail
    畢業在即,回憶起國小生活的點滴,雜成的情感在心頭交織。這篇文章感謝朱老師的教導,道出了作者在學生時期的難忘回憶和成長過程。
    Thumbnail
      會認識朱鈞先生是因為他是我臉書好友,某天他主動加我(不知是小弟哪篇拙著引起他的興趣),因我向來都是來者不拒,也就不疑有他的加了。然而,過年期間逛書店時,翻到這本書,才赫然發現這位已86歲,與漢寶德、李祖源成大建築同窗、同等級的人物,竟是我陌生的臉友,遂引起閱讀的興趣。   關於朱鈞
    Thumbnail
    近來,許多文章談論余光中,舖天蓋地幾乎讓人窒息,有點無趣。難怪民國初年某文學雜誌創刊時,標榜他們不刊登「我的朋友胡適之」之類的文章。中文的網路空間,似乎連光纖都浸潤了余光中的氣息,我忽然想起中學某國文老師。 老師向全班同學告別並致歉,表示這是他最後一堂國文課。他因故必須中途離職,無法教完整個
    《華太平家傳》作者朱西甯,1980年起筆,七度易稿、九度起筆,十年之間完成五十五萬字,1998年三月二十二日離世,全書未竟。我手邊的版本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二刷。 文中第一人稱華太平,至少是第三代基督徒,行文之間,鋪張飽滿對父祖叔的孺慕之情、深深思念。從一個小屁孩的眼光,以仰望、平視的角
    Thumbnail
    我有幸跟許學仁教授上過一個學期的文字學課程⋯⋯
    Thumbnail
    朱雲漢老師的高思不止停雲在星河之際,也遠遠超越了楚漢相爭的兩極故事,卻似乎永遠定格在2023這個世局大變的前夕。筆者可以確定的是,政治學系的師生會永遠懷念朱老師開朗的笑容。也盼望他遼闊的視野,能給我們帶來祝福和幸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
    Thumbnail
    畢業在即,回憶起國小生活的點滴,雜成的情感在心頭交織。這篇文章感謝朱老師的教導,道出了作者在學生時期的難忘回憶和成長過程。
    Thumbnail
      會認識朱鈞先生是因為他是我臉書好友,某天他主動加我(不知是小弟哪篇拙著引起他的興趣),因我向來都是來者不拒,也就不疑有他的加了。然而,過年期間逛書店時,翻到這本書,才赫然發現這位已86歲,與漢寶德、李祖源成大建築同窗、同等級的人物,竟是我陌生的臉友,遂引起閱讀的興趣。   關於朱鈞
    Thumbnail
    近來,許多文章談論余光中,舖天蓋地幾乎讓人窒息,有點無趣。難怪民國初年某文學雜誌創刊時,標榜他們不刊登「我的朋友胡適之」之類的文章。中文的網路空間,似乎連光纖都浸潤了余光中的氣息,我忽然想起中學某國文老師。 老師向全班同學告別並致歉,表示這是他最後一堂國文課。他因故必須中途離職,無法教完整個
    《華太平家傳》作者朱西甯,1980年起筆,七度易稿、九度起筆,十年之間完成五十五萬字,1998年三月二十二日離世,全書未竟。我手邊的版本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二刷。 文中第一人稱華太平,至少是第三代基督徒,行文之間,鋪張飽滿對父祖叔的孺慕之情、深深思念。從一個小屁孩的眼光,以仰望、平視的角
    Thumbnail
    我有幸跟許學仁教授上過一個學期的文字學課程⋯⋯
    Thumbnail
    朱雲漢老師的高思不止停雲在星河之際,也遠遠超越了楚漢相爭的兩極故事,卻似乎永遠定格在2023這個世局大變的前夕。筆者可以確定的是,政治學系的師生會永遠懷念朱老師開朗的笑容。也盼望他遼闊的視野,能給我們帶來祝福和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