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學院宮牆

23公開內容

學術研究曾是我的工作,學界的人事物仍然縈繞我心。轉型為數位平台作者之後,依舊接觸許多藝文及學術活動,也回憶起過去的師長、同道、好友,這些紀錄,都集結在此處,歡迎文友指教。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茶花,尤其是山茶花,在佛教文化中承載著深厚的象徵意義。它既是自然美的代表,也反映了佛教的哲學思想,具備無常、純淨、供養與慈悲等多重內涵。
Thumbnail
真然-avatar-img
2025/02/07
4
很棒的文章,受教了!
4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語言是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隱喻更賦予生動和具象的力量。所謂「隱喻」就是「以此喻彼」,使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成為可以感知的對象。認知語言學家普遍認為:「隱喻是認識世界的工具」,而其中,動物隱喻又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隱喻不僅反映人類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更將自身經驗和情感投射到物象之上。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1/24
4
白象是很有意思的事 據說帝王或國君想要不露痕跡的整治下面的人 就會賜他一頭白象(尊貴的象徵) 表面上是蒙受聖恩很有面子 其實是“燙手山芋” 因為大象食量大費錢 萬一養死了 更落個欺君之罪吶!
4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24
3
彼得潘 彼得博學多聞,的確如此。據說古暹羅王曾贈白象給不喜歡的臣子。而「白象」在泰緬文化中,似有多種文化意涵。
3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某學生擔任通識教育教師多年,提及國內不少科技大學主事者,明知需要通識教育,却未必擁有正確的認知,使得教師們糾結在「趨向博雅」還是「趨向通識」,工作得相當辛苦,却未必達成效果。 歐美大學的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和通識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雖然在目標和範圍。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1/18
3
心智成熟 自由獨立正是博雅教育的目的 可Ai時代來臨 學習的方式和內容可能翻天覆地的改變 舊時像是早期老祖先智人採集狩獵生活 然後農業社會 然後工業社會 分工複雜多元…… 現在進入新的“奇異點” 代表要將現在的生活樣態做一個“扭轉‘’的動作:可能學校將來會關閉 在家面對Ai機器就能“雙向‘’學習 而不是舊時的收集 背記所有可觸及的知識(不管有用無用或只為測驗)使用者只要把文字語言素養練習好 能較詳細的“詠唱”給機器 在大數據裡的詳細精確資料就會回饋出來(模糊的問題得到模糊的答案 )因此我主張通識教育比較可行 說得簡約些:什麼都略知一二比精通一門課要能適應Ai時代的需求。 https://vocus.cc/article/665ab7acfd89780001046483 拙作:略知一二這檔事 請賜教 謝謝!
3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18
現下Al的發展令人眼花潦亂。科技大老們手握重器,真的要禱告,他們千萬別亂搞。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今天下午,很榮幸應聘擔任台中市某知名私大的博士學位口試委員,這位研究生完成了答辯,榮獲文學博士學位。他擁有很好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繼續鑽研下去,肯定能在文史學界,大展身手。 他作的是「區域文學」的議題,事前我除了詳讀高達360頁的論文定槀,也為自己的提問做足了功課。所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2025/01/06
3
嗨,晨安!謝謝您的詳細解說!
3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07
2
林漢清 歡迎漢清~😸👍
2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最近,台灣政壇風起雲湧,藍、白、綠三路政客捉對廝殺,場面非常紛擾。白營因黨主席涉貪被判刑,為求止損不得不重整;藍營政客因不再強調反共,甚至出現疑似涉及通敵的「國安問題」;綠營作為執政者,則搖身一變成為「反共急先鋒」。這些現象表面上是政局動盪,實則凸顯了「話語權」的激烈爭奪。
Thumbnail
李四郎-avatar-img
2025/01/05
5
像這個人講的 雖然也覺得有道理 但人微言輕 https://youtu.be/ELKVFdu8s5k?si=2auAL2ACLtmWyrI_
5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05
3
李四郎 謝謝李兄留言~ 話語權也是挑戰主流敘事、為邊緣群體爭取發聲的重要工具。言所當言,不必畏懼。 處於後現代,批判性的思考及質疑求證,很有必要。🤔
3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
日前撰寫一篇《靜思筆記|多元思考之必要》,持續在思考方法方面繼續搜索,頗有斬獲。在思考方法的最前沿,不少新理論正在挑戰我們對認知的傳統理解,並為如何更有效地思考提供新的見解。以下列舉幾個重要的方向。
Thumbnail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12/16
3
👍👍
3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這幢大樓原本屬於〔國立空中大學〕的產業,也是國立空中大學台中面授中心的主場地。在中興大學〔人文大樓〕尚未興建,文學院院址就在現地。
Thumbnail
小白-avatar-img
2024/04/16
4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4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君不見,如今還是有人前仆後繼,投入文史哲研究領域。現在仍挺起胸膛行走在〔文理大道〕上的,肯定是胸懷鴻鵠之志、眼光放在未來的年輕人。他們深知:在這塊領域要出人頭地,必須經受長期的熬煉。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2024/04/11
2
嗨,晨愉!東海是那些年服役常往之處,景觀似稍變,唯教堂如常
2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12
1
早!漢清兄,祝福一切平安~🙏
1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鐘金水先生是台中市梧棲區頂寮里里長,長期關注民間史料搜集和典藏。本次古早賣身契特展內容包括:收養、人身買(典)賣、婚約、認祖歸宗、賣子賣女、過繼、離婚、夫死招婿、夫死改嫁、出妻別嫁(賣某做大舅) 一共九十餘件契約書,時間從清代中期至民國、日據、台灣光復,前後長達兩百年之久。
Thumbnail
那個媽媽-avatar-img
2024/03/27
3
實在是不勝唏噓,一紙賣契,背後多少淚
3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3/27
每張賣身契都有悲慘故事…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去年6月間有機會審閲譚嘉明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九龍城華人社區與「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頗感興味,也對於香港史的研究議題,增長不少知識。譚嘉明先生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 ,一是〔九龍城華人社區的發展簡史〕;另一個重點是〔「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唐語林》裡面的材料主要是雜史筆記,並非「大歷史」的史料;《唐語林》最寶貴的地方是「小歷史 」,是珍貴的私家記錄、獨門記錄,這些資料是反映唐代士人社會心靈深處的珍貴紀錄。
Thumbnail
沐沐-avatar-img
2024/03/25
1
為了老師大作,我竟然翻了四庫全書~~~
1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3/26
辛苦了辛苦了~謝謝妳(你)如此用心~💐🌞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向日葵大叔-avatar-img
2024/02/20
2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2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20
向日葵大叔 是的,這樣的學者,今天已不多見。🤔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趙老師在大學雖然學的是數學,畢業後卻努力寫作,成為知名作家。以《半下流社會》、《半上流社會》、《重生島》、《子午線上》等長篇小說,以及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文學美學論集、散文集等三十餘冊,蚩聲於七、八零年代的臺灣文藝界。
Thumbnail
念國中時,學校訂了中央日報,當時的學生都喜歡讀副刊,很是搶手,懷念那樣的日子。知道這個名字,但不知為何,沒看過他的長篇。
1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21
可能是因為先在香港出版 ..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在當代高等學術教育,有關「專精和博通孰重」之問題,已經討論得夠多了,兩者應該「相輔相成」也是普遍的共識,但在不同的學科,仍有不同之側重和爭議。重視專精者,強調在特定領域深度學習以取得專業知識絶對必要;然而側重博通者,則强調必須具備跨學科的廣泛知識和能力,才是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最需..
Thumbnail
築夢人-avatar-img
2024/02/09
3
報告教授,以現在的教育體系和教材選擇,要培育T型人才恐怕不容易。現在的基礎教育太過重量不重質,全然不管學生是否能吸收,也不管教師能否掌握教學進度及深度,根本就是單向式的填鴨,讓學生學習的胃口盡失。從多年前某人提倡的西式教改制度,已宣告徹底失敗。
3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09
2
築夢人 很難過…如果是這樣,就衹能期待走出學校後,自我期許、自我學習成為‘’T型人才‘’…
2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
我出身寒門,的家世背景並不高。家父生前是個炸藥工人,從事製造雷管、導火索這類引爆物,供築路、開礦之用。父母都沒受到很好的教育。感謝他倆辛勤付出,養育了五個孩子。唯獨我一生有幸在學術界服務,接觸到很多幫助我,應該感謝的人。他們都在高等教育界,都是我的師長輩。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2024/02/09
1
嗨,萬福!知遇難尋耶
1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09
1
林漢清 感恩。🙏
1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記述作者在中興大學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祕書時期,在中興大學授課的情形。文章中提及了李炳南老師和孔德成教授等對《禮記》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影響。目前SEO關鍵字未定。
Thumbnail
六一生-avatar-img
2025/01/16
1
老師,那時候我還沒有出生耶!😅😅😅
1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17
六一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6月3日剛舉行過2023畢業典禮,興大校園偶爾還看到一些畢業生,身穿學位服,在各景點留下終身紀念照。校園內少了大批畢業生,顯得寂寥冷清些。文學院在大學教育體系,原本應是引領風騷、開創校園文化的溫床,奈何整個台灣社會忽略人文學科,學生都已讀得有氣無力,而且一代比一代稚嫩,教授們也顯得欲振乏力,研究成果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興大〔惠蓀堂〕旁這幾棵榕樹,都很有歷史,長得根深葉茂,而且被學校妥善保護,樹下還鋪設木板步道。我認識這幾棵榕樹很久很久了,有趣的是:也和它們一同成長。榕樹的特色是擁有「氣生根」,起初這些細小的氣生根是在幫助主幹吸收空氣中的水份,然而,懸掛空中的氣生根一旦接觸地面,很快就變成「支柱根」,而有了支柱根.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李建崑
發佈於學院宮牆
從前日本漢學家池田温使用敦煌寫卷中的帳單、帳籍、登錄簿、戶口登記資料進行細緻的考察,展開了﹝中國社會經濟史﹞兼備微觀及宏觀的研究,曾沾溉了內地及台灣的中唐文史工作者。 池田温簡介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6%B1%A0%E7%94%B0%E6%BA%AB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