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畢,投資金律第一版在投資界獲得相當大的推崇,這次投資金律新版雖然書名和前一版相同,但卻有著幾乎全新的內容,沒有看過前一版的投資人,直接閱讀新版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作者在本書分享要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人,必須具有四個必要的關鍵,分別是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和投資產業。
首先在投資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報酬總是伴隨著風險,以股票和債券來說,股票有較好的報酬,伴隨著就是較大的風險,也就是較高的波動性,你可能今年投資股票的報酬是20%,而明年卻是-20%,至於投資債券雖然有較小的波動,報酬也相對較低,這代表高波動性才有機會獲得較高的報酬,所以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人,必須理解想要享受高報酬的代價,就是也必須忍受高虧損的過程,根據歷史,隨著持有期間慢慢增加,股票報酬勝過債券的百分比逐漸增加,當持有期間為30年時,股票報酬勝過債券的百分比為91.2%。
從前面的數據我們知道,持有股票越久,風險也會跟著降低,持有期間夠久,風險可能還低於債券,除了前面提到的淺層風險外,另一種深層風險則可能讓你的資產遭受長期或永久的損失,其中最常發生且最容易控制的則是通貨膨脹,作者建議縮短固定收益的到期期限,最好小於五年,以2022年來說,你如果持有30年的美國公債,那麼損失將是30%。
對於想要靠自己選股來打敗大盤的投資人,必須知道大多數的市場報酬是來自極少數的公司,研究顯示,從1926年以來,整體市場的報酬來自4%的公司,這代表要選中這些公司的機率猶如大海撈針。
那麼要怎麼降低淺層風險的影響呢?例如2000年的科技泡沫,2008年的金融海嘯,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我們可以藉由資產配置來達到,也就是配置彼此低相關性的資產,最常用來和股票做資產配置的就是債券,但該配置多少比例的債券呢?一般來說可以根據你的年齡來決定股票的比例,也就是100減去你的年齡,例如20歲的人配置80%的股票和20%的債券,但畢竟每個人在相同年齡時的資產和風險承受能力都不同,所以還是必須根據個人的自身狀況決定股票和債券的比例。
投資金律第二部分則是要了解投資的歷史,作者列舉了歷史上幾個最大且知名的投資狂熱,最後走向泡沫的事件,目的就是當投資人未來遇到同樣的情況時,還能夠保持冷靜避免陷入困境。
第一個是發生在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第二個是發生在18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這個事件連知名的物理學家牛頓都無法倖免,第三個則是發生在20世紀末,美國的網際網路泡沫,這三個事件讓大多數跟隨群眾的投資者血本無歸,作者列出了幾個泡沫發生的跡象,例如當大家都開始討論金融投機時,或是有些人放棄工作投入全職交易,再來就是泡沫的擁護者會堅定捍衛自己的信念而攻擊質疑者,最後就是開始充斥者各種有關泡沫的預言,那要怎麼面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泡沫呢?最好的做法就是繼續持有當初設定的股票指數型基金和債券的投資組合。
投資金律第三部分則是要了解投資的心理,這是因為一般人在面對投資時,通常都是感性大於理性,也就是被情緒所主導,而有趣的是成功的投資往往都是需要違背人性的操作才能達成,正因為如此,如果在面對投資時可以控制你的情緒,那麼你離成功的投資就不遠了。
首先第一個不理性行為就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會讓你以為比其他投資人聰明,甚至可以精準地預測市場的漲跌,但其實短期市場的漲跌是隨機的,你可能會在幾次成功預測市場漲跌後,誤以為可以百分之百預測市場漲跌而忽略了風險,你的資金有可能在某一次的預測錯誤中遭受巨大的損失。
第二個不理性行為則是損失規避,我相信沒有人喜歡賠錢,有心理實驗研究顯示,人們因為損失100元的痛苦跟獲得100元時的快樂相比,前者大概是後者程度的兩倍,甚至有研究發現,大腦處理虧損的區域和處理致命危機的區域相同,所以投資人在面對虧損時,會用遇到危機時相同的態度來面對和處理,也因為這種不理性行為,導致大多數的投資人買高賣低。
投資金律的最後一部分則是介紹投資產業,研究顯示大部分的投資顧問建議客戶賣掉低成本的指數型投資,轉而買入高成本的主動管理型共同基金,這代表大部分的投資顧問主要是考量本身的利益,而在投資時,雖然單筆投入的報酬率通常會勝過定期定額,但採用定期定額可以讓投資人避免買在最高點的心理壓力,最後定期進行資產的再平衡,除了可以讓你的資產風險維持在可以承受的比例外,還有機會因為買低賣高而提升資產的整體報酬。
之後的影片除了分享投資觀念,我會分享更多投資書籍的讀書心得,且如何應用在投資上,歡迎大家追蹤我的專題。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本篇內容同步發表在我的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