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位朋友因為有意代理的「合鴨米」,便約了我們七、八個朋友,一起去「合鴨米」的故鄉宜蘭考察一番。
當時合鴨米還不普遍,很多人都不知道「合鴨米」是啥玩意,包括我,能夠實地走訪「合鴨米」的產地黎明農牧場,大家都很興奮。
現代人十分看重食物來源,強調要無毒、無公害、無人工添加物等,於是做為台灣人的主食「稻米」是否無汙染,就成了健康決定性的關鍵。
有鑑於此,宜蘭黎明農牧場的蕭博士窮多年之心血,致力研發出符合健康與環保標準的「合鴨自然米」,不僅提供健康無毒的美味米飯,也造就了鴨、米共棲共生的榮景。
那麼,什麼是「合鴨米」呢?
蕭博士說明:「就是以鴨稻共棲作、共栽作方式培育出來的優質米,利用合鴨的好動雜食本性,啄食害蟲雜草,並以合鴨的排泄物,做為稻米在氮、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的補充,一舉解決了病蟲害與化學肥料的問題。」
出處:https://bigshark.tw/hoya-kitchen/
那合鴨究竟是什麼樣的鴨子?比起一般鴨子,又有何過人之處呢?
合鴨是一種無生殖力的騾鴨,體型碩大,約3公斤之重,瘦肉偏多,不擅飛行,但活動力佳,抗病力超強,又有不食禾本科植物、及雜食的特性,非常適合擔任巡田的農夫的角色。
然而合鴨並非自然生成,而是經過蕭博士多年研發培育而來,堪稱是基因合成的中法混血鴨。
話說因台灣稻田多螺害(金寶螺、福壽螺),為了幫稻田找一位稱職的天然農夫,蕭博士首先把主意打到了「綠頭野鴨」的頭上。
因為冬天飛來台灣的雜食性綠頭野鴨,好食稻田中的金寶螺、福壽螺,綠頭野鴨的體型小,重約1.5公斤,活動力佳,擅於飛行,且夜間活動力超強。
雖然如此,但綠頭鴨仍然會來來去去,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待在稻田裡找螺吃,如何將一隻農夫鴨留在田裡,是蕭博士遇到的第一個挑戰。
於是蕭博士找來不會飛行但繁殖力強的「台灣白色菜鴨」,來當公綠頭野鴨的新娘鴨,經過四年不斷的實驗育種,產出了白菜鴨。
白菜鴨
出處:https://www.hoya-rice.com.tw/a4.html
母白菜鴨體型小,體重約為1.5公斤,產蛋效率奇佳,但白菜鴨肉少,不合經濟效益,於是蕭博士讓白菜母鴨與體型大、重約4公斤、換肉效率佳的北京鴨交配,期望能產出適合的新鴨種。
經過多年的研究育種,到了第三代的改鴨,已經十分符合條件,唯一的缺點就是改鴨的繁殖力太強,威脅到培育者的專利性。
舉例來說,若今年有人跟農場買了100隻改鴨,明年這100隻就會自行繁殖,那人便不再跟農場買鴨子了,而蕭博士辛苦多年的育種研究也會落入他人之手,著實有失公允。
為了不讓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諸流水,蕭博士再接再勵,歷經艱辛,終於得到法國人的首肯,進口了體型碩大、重達6公斤、瘦肉居多的法國正番鴨。
透過染色體的基因配對,蕭博士歷經三年多的研發,終於培育出「公的不叫春、母的不下蛋」的第四代────合鴨,如同老虎與獅子交配而生的彪、馬和驢子交配而生的騾子,合鴨也不具繁殖能力。
合鴨除了以蟲螺為食之外,亦須補充不含抗生素等之飼料,由於活動充足,完全不缺稀有天然維生素,因此鴨隻特別健壯,肌肉脂肪極低屠宰率高,鴨體不殘留任何藥物,堪稱不折不扣的「有機鴨」。
解決了鴨子的問題之後,接著要「整田」,為了生產出「完全沒噴灑任何一滴農藥、放任何一顆化學肥料」的合鴨米,在稻田耕種前,必須具有兩個必備條件、與一個額外條件。
1.水源保證:水源的引用必須有自主性,例如來自山裡的山泉水,或重新開鑿深井,取用井水,但絕不能引用地面水溝的水,或表皮水來灌溉,方能避免汙染。
2.螺害、蟲害的自然防治:目前台灣無法根治的螺害、蟲害,令農民十分頭痛,一般都使用農藥來除害,稻米也因此被間接汙染。為了避免施藥除害,必須以其天敵除蟲與除螺。
出處:https://www.hoya-rice.com.tw/
防止流浪狗入侵:台灣有許多流浪狗,流浪狗會追逐咬食合鴨,因此須在稻田周圍圍上鐵網或軟網。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流浪狗會往下挖洞,穿網而過,因此必須在鐵網或軟網須通上100伏特的直流電,一旦有流浪狗靠近,往往被電得汪汪亂叫,悽慘的叫聲會嚇退附近的流浪狗,讓眾狗至少有一個禮拜不敢靠近稻田。
具備了這幾個要件之後,便可以開始著手插秧了,初插的幼苗田須放小鴨巡田,插好秧苗5到20天,天氣狀況穩定後,才能放成鴨入田,原因何在?
因為氣溫愈高,秧苗長得愈快,根部也會深紮入土,若秧苗根部紮得不夠深,就放鴨入田,秧苗很容易被撞倒,而被鴨子踩壞,導致秧苗死亡,因此必須視氣候溫度高低,決定何時放鴨入田。
恣意穿梭在稻田中的合鴨,邊游邊找金寶螺、福壽螺吃,當然,稻葉上的病原害蟲諸如負泥蟲等也不會放過,一旦啄食的動作摩擦到稻葉上的蟲卵,蟲卵便跟著落入水田,因而無法孵化,或直接被合鴨啄食,稻子也就躲過了蟲害螺害之擾。
出處:https://blog.xuite.net/violet9690/wretch/174766247
由於環境而形成的自然食物鏈,可將病原蟲害控制在極少量之下,而稻株的細胞壁較厚,因此不會對稻米產生太大災害。
邊走邊吃的合鴨們玩得不亦樂乎,卻是只知前進,不走回頭路,因為合鴨們一邊埋頭覓食,腳ㄚ子一邊不斷攪動水中土壤,導致田水一片混濁,無法辨識來時路,也就無法再走回頭路,而是巡完整圈之後,回到岸邊休息,等到濁水裡的土壤沉澱澄清後,合鴨這才紛紛下水,開始另一回合的覓食。
合鴨們在水裡不斷攪拌、濁水不斷沉澱,會造成以下幾種現象──
1.產生濁水效應:合鴨腳掌不斷攪拌,造成水面混濁,阻擋了陽光的照射,使得雜草無法行光合作用,進而阻止了雜草的生長,因此無須噴灑除草劑。而水中土壤被攪動復又沉澱,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並且平衡了水溫,使得厭氧菌無法生長,加上陽光的殺菌,田水和土壤因此絕不變臭。
透過土壤周而復始的濁昇與沉澱,土壞也因此鬆弛化,蕭博士曾經做過土壤平面切割的研究,發現合鴨米田土壤上層為粉末、中間層為砂礫、下層為顆粒。
並且拿連根拔起的合鴨米稻,與傳統稻子相比,發現合鴨米稻的根部比傳統稻子的根部長上兩倍,密度亦高上兩倍。
為何會有如此異相?
這全是合鴨的功勞,如同「地瓜葉被折去一葉會長出兩葉、折去兩葉會長出四葉」的道理一樣,合鴨在田裡吃東西時,腳ㄚ子一邊在土裡翻攪,便會弄斷稻根,讓稻根愈長愈密,也就愈能吸收土裡的養分,使稻子愈發茁壯,免疫力因而提昇,不易得到疫病。
此外,合鴨在田裡穿梭,產生氣流,造成通風效應,使稻田不再悶熱,就不會產生稻熱病,如此一來,便不用噴灑防疫的農藥。
2.自製天然肥料:利用合鴨的排泄物做為肥料,有人也曾提出疑問「合鴨的排泄物是生肥,怎可當肥料用呢?」但合鴨田不同於傳統稻田,合鴨田水中含氧量高,好的微生物會吞食合鴨的排泄物。
排泄物經微生物的分解代謝後,變成有機質肥料,因此合鴨田便無須施放化學肥料了。
那麼,一塊稻田通常要放養幾隻合鴨呢?50隻?100隻?
出處:https://blog.xuite.net/violet9690/wretch/174766247
粉抱歉,通通答錯,放養的鴨隻沒有一定,而是由合鴨田裡的氮含量決定,一旦氮含量太高,稻葉便不結穗,因此市面上若有人標榜放固定數量的合鴨,多半是騙人的。
鴨稻共棲另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加速土壤有機化;日本方面曾表示,台灣土壤要種植有機作物,土壤必須休耕七年,不能耕種及噴灑任何化學物質,且須利用風化原理與長雜草來消化酸性肥料,至於重金屬則無法利用風化或陽光中的紫外線分解,國外研究顯示,目前能夠擔任分解重金屬重任的角色只有────蚯蚓。
蕭博士便是利用這套耕種模式,加速土壤有機化,由於沒有農藥的摧殘,整個生物體系得以完整復原,又因無化學肥料施作,可快速增加土壤有機物的生成,進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
稻田於輪作之際,可另外種植蔬菜或水果,可做為生產高品質自然蔬果農產品的農田。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理想」,讓人和土地和諧共存,進而發展永續經營的農業,而一幅青蛙、蜻蜓、蚯蚓的兒時農村美景,也在鴨稻共棲的努力下,逐漸顯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