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人生
辯證人生首頁
文學
哲學
建築
社會科學
影劇
自然科學
時事
音樂藝術
公務成長日誌
文化資產
關於
哲學
118
公開內容
哲學評論
全部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Kuan Ju Lee
2024/05/08
從《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研討會》談「後傅柯」哲學
今年適逢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逝世40週年,上個月底(4/25-26)中央大學舉行了《域外與拓路: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圓桌暨學術研討會》,除了研究傅柯的專家學者出席,談論傅柯的哲學思想外,亦安排了從事傅柯著作翻譯的譯者及出版社主編,談論為何翻
#
傅柯
#
法國哲學
3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8
生命的學問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
生命教育
#
哲學
#
孫效智
2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7
末日想像與現代意識:翻譯文學的介入
講者:潘少瑜(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3.11.22 1.不同於班雅明〈譯者的任務〉中認為,譯作要忠於原作,潘少瑜老師則認為,譯者會受社會文化規範影響,不可能完全忠於自己。 2.語言是有機的整體;翻譯是將客方語言(外語)與主方語言(母語)的不同脈絡,視為一個整體的脈絡,
#
末日
#
翻譯
#
文學
喜歡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7
從《美國》談擬像的烏托邦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
布希亞
#
法國哲學
#
擬相
喜歡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7
從德國有機建築談新的建築典範-體系性建築(下)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
德國有機建築
#
李承寬
#
建築哲學
喜歡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7
從德國有機建築談新的建築典範-體系性建築(中)
二、德國有機建築 查維基百科有關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的論述:「有機建築是一套有關建築的哲學。其主張要藉由建築設計促進自然環境與人類居所間的和諧。將建築、家具擺飾以及周遭環境良好地整合成整體、彼此相關連的組成。」 「所以我在你面前講有機建築
#
德國有機建築
#
李承寬
#
建築哲學
喜歡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7
從德國有機建築談新的建築典範-體系性建築(上)
前言 本文一方面,藉由本學期(112上),中央哲學研究所陸敬忠老師開設的課程-「西方哲學專題Ⅱ:體系性方法學」,思考何謂體系性哲學;另一方面,藉由介紹德國有機建築集大成者-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1914-2003)之兩本著作;成大建築系孫全文老師的《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2008
#
德國有機建築
#
李承寬
#
體系性建築
喜歡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7
從《拇指姑娘》談新人類的知識論
本書於2012年出版(法文),作者為法國哲學家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 1930—2019),「拇指姑娘」並非指安徒生的童話,而是塞荷對於動動手指上網就能通達古今所有知識的新人類的代稱(不稱「拇指少年」的原因為新人類的性別翻轉、女權意識抬頭)。 塞荷開宗明義就點
#
米榭·塞荷
#
法國哲學
#
哲學
喜歡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7
從《論自由》談自由的核心-思想自由(下)
三、論作為幸福因素之一的個性自由 理想的開放社會,是建立在思想言論自由之上的,即保有各種紛歧多樣的意見公平競爭的空間。然而,實際的社會現況,常是空有思想言論自由;即嘴上說著尊重他人的意見,卻常以人廢言,甚至斷章取義扭曲不同意見的原意。而更多的是僅待在同溫層選擇喜歡聽的意見,而拒絕任
#
約翰彌爾
#
哲學
#
自由主義
1
留言
Kuan Ju Lee
2024/03/17
從《論自由》談自由的核心-思想自由(上)
《論自由》(On Liberty)的作者為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該書於1859年出版,雖距今已164年,卻依然具有啟發性,尤其是民主自由的台灣逐漸不自由的今天,如:關電視台、政府權力越來越大(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構)、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本書
#
約翰彌爾
#
哲學
#
自由主義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