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直擊!關於《俗女養成記》的五四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撰文者:惠琪(飾演 女兒劉佳穎)

在這次的《從性憶起》性別教育工作坊的下半場活動裡,我們首次以「沉浸式劇場」作為帶領觀眾親身體驗性別議題的方式。而在第三場社區的戲劇體驗課中,我們更以臺劇《俗女養成記》為整門課的主軸,讓觀眾一同參與劇場的演出。現在,就讓沒有參與到這場戲的女兒佳穎來和大家一起做場戲裡戲外的講評,直擊關於那場戲劇課的幕後五四三吧!


我們所挑選的臺劇作品《俗女養成記》是……?

《俗女養成記》原為江鵝的散文作品,後在2019年被改編為電視劇。原著是江鵝描寫自己身為六年級女性的童年回憶,內容觸及她小時候做過的荒唐事、阿公阿嬤的過去,也包括現在三四十歲人的時代記憶,還寫身為中藥行小孫女觀察到的日常瑣事,並穿插著長大後的她對這個社會、道德習俗和老一輩觀念的反思與註解。

後續衍伸且極具人氣的電視劇集則是臺灣導演嚴藝文在接觸江鵝作品,興起想改編成電視劇念頭後,再加入她自身與其他幾位女性的生活經驗後所誕生的。雖然劇情內容是改編自原著《俗女養成記》,但不同於原著是作者小時候對家庭、同學、社會等不同角度的回憶,內容轉而聚焦於女性意識的議題,描述女主角童年與現今遇到的事件與人物所引發的自覺與反思。第一季著重於描寫女主角陳嘉玲在愛情、職場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透過現在與過去的回憶的交織,重新審視、詮釋各個年代與社會角色的女性處境,並在陳嘉玲重新尋找自我的同時,體會到自己身邊的女性對自己的影響,進而追尋她真正心之所向。


 

在討論《俗女養成記》前,先一起來回顧一下臺灣文學的女性論述吧!

要討論江鵝《俗女養成記》一書及其後續衍伸的電視劇,當然還得先來回顧一下臺灣女性文學的文學思潮流變啦!

臺灣女性文學在80年代時開始產出大量創作,女性文學在當時的文壇風行,發展至今甚至到了有些疲乏的程度,研究專長為女性文學的范銘如教授在其《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綜論》一書中也指出:「臺灣社會性別教育普及,女性意識與平權實踐改善許多,女性主義倡議不再是書寫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40多年來臺灣的女性主義文學層出不窮,但臺灣的電視與電影對於女性議題卻鮮少深入描繪與拍攝,而電視劇《俗女養成記》的出現便像是為臺灣影視界注入了一潭活水。

由此可看出,《俗女養成記》的出現,展現了與臺灣女性文學之前不一樣的風貌。在1980之後,隨著臺灣教育的普及和女性受教育機會的提升,在《聯合文學》和《中外文學》等報社雜誌的推波助瀾,蘊育出一批女性文學作家,其中有廖輝英、李昂、蘇偉貞、蕭麗紅、蕭颯、蔣曉雲、袁瓊瓊、席慕蓉、鄭寶娟、夏宇、張曼娟、吳淡如、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其中李昂《殺夫》所揭露的女性處境,最引人熱議。這時期的書寫主題主要集中在愛情課題上,而到了1990之後出現轉折。

在90年代之後,隨著政治解嚴後的政治局勢的開放,女性作家關懷的議題更加多元。除了不再限於愛情和家庭的議題,更將觸角深入到女性這個角色和身份的反思,江鵝的作品無疑就具有這樣的特色。雖然作品以散文的方式呈現,每一章節都呈現了某個時代的氛圍與其中人物的側寫,表面看起來像作者的個人回憶,骨子裡卻有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式的記憶反思。就此而言,儘管江鵝著作不多,是否能歸為臺灣女性作之列,仍待時間證明,不過就其關懷的主題,確與臺灣現代女性文學的路數相近。


 

是「ㄙㄨˊ女」還是「ㄕㄨˊ女」?為什麼我們以《俗女養成記》作為主題之一?

我們選擇《俗女養成記》的初衷,除了因為它曾是風靡一時的臺劇,內容對大家來說相對容易親近,還加上其與展覽主題《從性憶起》的關聯,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擷選的片段,帶領觀眾從人最初的起點「家庭」來審視整個劇場所想帶給大家的故事與自身,透過詼諧卻又帶著溫馨的劇本內容觀看家人間的相處及「母親」與「女兒」間的火花,同時也能思考《俗女養成記》劇名的雙關含義,也就是「ㄙㄨˊ女」和「ㄕㄨˊ女」。

「俗女」乍聽之下就像台灣國語的「淑女」一樣,但「俗女」和「淑女」就意義上討論卻大不相同。「淑女」代表著長輩們殷殷期盼各家女孩所能長成的美好模樣,期許她們不但要聰明伶俐且乖巧,還要懂得照顧好自己並主動幫忙家中的事務,以及擁有堅忍不拔的個性,同時還要懂得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最好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且經營一個美滿的婚姻。「俗女」則代表著每個認為自己既成才又不成才的普通女人,不管在婚姻、學業還是應對處事上,總有自己身為女人暗暗覺得不足的地方,也沒有長成大家眼中百分之百完美的女人,但卻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不再刻意迎合世俗的標準。

在原著與電視劇中,裡頭的女主角剛開始也曾嘗試跟從世俗的眼光,當所謂的「淑女」,但皆在驀然回顧自己的人生時,意識到自己顯然無法變成「淑女」,甚至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俗女」。但比起被社會期許、規範與制約,她們發現成為「俗女」也未必是件壞事。女人們在人生中接觸到的所有人、事、物,均是造就她們個人價值觀和自我意識的元素,這便是「養成」所代表的意涵。

置身於戲劇課之外的佳穎我認為「養成」一字實在是很妙,它可以代表一個人從家庭踏入社會的過程,而「家庭」與「社會」皆是我們這次工作坊所欲談論的主題,那門戲劇課在整個沈浸式劇場中,則是我的媽媽芳萍觀念轉變的重要契機。當然,雖說「女性」似乎為《俗女養成記》裡欲著重的角色,但其實其他性別角色的戲份也十分值得玩味。一起來看看我們所選錄的劇本分析吧!



「阿嬤後事引發的家庭革命」:在各角色與台詞的背後,你/妳看到了什麼?

劇本節錄:

(姑姑假哭,媽媽一直瞪嘉玲,除了嘉明以外,其他人能講台語就台語)

姑姑:媽!子孫不孝啊(假哭的感覺)!媽的後事辦得亂七八糟!媽,你千萬不要生氣啊,怎麼會這樣啦(繼續哭)

媽媽(對著嘉玲說):完全沒在考慮別人(停頓)這不只是你跟阿嬤兩個人的事情餒,你以為你在拍電影嗎?(指責)

嘉玲:那是阿嬤的願望(不甘願地說)。

姑姑(對著嘉玲說):你也差不多一些,老人家跌倒後容易亂講話啦,啊隨便說說的你也相信(指責)。

嘉玲:(不屑的語氣)把阿嬤放在靈骨塔裡,這樣就是孝順喔。

姑姑 (生氣指著嘉玲):欸妳就是這樣啦,不知好歹!沒有體統!妳才會沒老公、沒工作,像妳這種的啦我也不要。這種媳婦誰敢取啊?

姑姑:(不屑)也沒人敢做妳的媳婦。

爸爸:陳嘉玲,妳夠了喔!(對著嘉玲生氣)

姑姑:妳看啦!媽(繼續哭)~

姑姑:妳們兩個齁還好有這個兒子喔,肯留在家裡幫你們顧店,你們要是沒有他,看你們兩個老了以後要靠誰!

嘉明:(忍不了氣,突如其來地出櫃)我喜歡男生,我是同志。

爸爸:(驚愕地抬頭望著兒子)

媽媽:(一臉平靜,似乎了然於胸)

姑姑:(驚嚇到說不出話來)他... 他... 他... 他剛才說什麼你有聽到嗎?

陳嘉玲:姑,你要喝茶嗎?(笑嘻嘻地問姑姑,似乎被她的反應給逗樂了)

媽媽:我聽到了,我早就知道了。

爸爸:(再次驚愕地轉頭看著媽媽)

嘉玲&嘉明:(同樣驚訝於母親的反應)

姑姑:(哭喊)子孫不孝喔!爸、媽你們有聽到嗎?完了,我們陳家絕子絕孫了。這要是傳出去的話,會被說得多難聽。我沒辦法了,這下我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

媽媽:(冷靜的站起)妳不用說了,這是我們家,請妳離開。(對著姑姑)

(其他人愣在原地)


  • 媽媽的冷靜與心知肚明

我們可以發現,媽媽的角色其實在整段對話中一直都保持著超常的冷靜。尤其是當姑姑用假哭和指責來表達對嘉玲處理阿嬤後事的不滿時,媽媽一點也沒有搭理姑姑的反應,反而像是把姑姑的舉動當作空氣一般,轉而向嘉玲訓話。嘉玲媽媽的反應就像早已看慣她浮誇的反應與說詞,且不願再顧慮那位總是對陳家「家務事」指指點點的小姑,姑姑的處境在那刻變得就像是陳家裡的「外人」。

而當嘉明突然出櫃時,嘉玲媽媽那句「我早就知道了」的平靜與心知肚明更與眾人的驚愕形成了強烈對比,那除了顯示出她對兒子長期以來的了解與默默支持,也進一步揭示了這位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她是家庭中的領導者、照顧者,也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她對整個家庭與成員的了解與關心使她得以發現兒子隱藏多年的秘密,這件事不僅嘉玲爸爸絲毫未覺,連知情的嘉玲、甚至是當事者嘉明也沒意識到。但不得不說,在家中總是擔任嚴母及嚴妻角色的她,在姑姑對於嘉明出櫃一事大呼小叫時,語氣與表情皆堅定地請姑姑離開的身影,著實是十分的帥氣呢!那不僅展現了她對家庭主權的捍衛,還有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維護之情。

這不禁使我再次思考起「母親」在家庭中的定位,嘉玲媽媽在家中扮演的角色與自家母親大人芳萍似乎極為相似,當她們身為妻子與母親時總看似堅韌不拔,對家庭的「責任」使她們必須表現的如此。但在這些角色背後,「她們」又是誰呢?



  • 姑姑處境的後設思考

在這段故事中,姑姑的角色可以說是扮演了傳統價值觀的捍衛者,她的言行和態度充滿了對現代價值觀的抗拒和不理解。但是,在姑姑討人厭的行為背後,是不是還有一些其他的情緒翻湧著呢?

姑姑對嘉玲的羞辱,諸如「妳才會沒老公、沒工作,像妳這種的我也不要」等,實是她對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和社會期望。這些言論背後,是姑姑對女性應該有的社會角色的深刻信念。她認為女人應該結婚、生子,扮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因為她自己便是這樣一路走來的,而嘉玲的行為卻挑戰了那深植於她腦中的傳統觀念,這使她感到不安和威脅,也當然下意識地想要反駁或反對。

佳穎在眾人身後看著這段戲劇重現時,卻覺得姑姑的行為和言語還揭示了她在這個家庭中的一種孤立和無力感。她假哭、指責、激動,都是在努力捍衛自己所信奉的價值觀,她的聲音卻在現代觀念逐漸滲透的家庭環境中顯得愈發微弱。當嘉玲母親冷靜地請她離開,並表明自己早已知曉嘉明的性取向時,姑姑的震驚和失語不僅是對現實的反應,似乎也顯示了她在家庭權力結構中的邊緣化。嫁出去的「小姑」,在雙親相繼離世後,她心中的「家」是否又缺了一塊呢?


  • 弟弟嘉明為什麼要突然出櫃?

身為陳家的男丁,嘉明在家庭中一直處於被期待和要負擔責任的角色。姑姑在爭吵中多次強調嘉明是家裡的支柱,認為只有他願意留下來照顧父母,在在凸顯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他肩上的重擔。然而,這些責任和期待似乎也無形中壓抑了他的真實自我。長期的壓抑和隱藏使得嘉明在面對家庭矛盾和衝突時,選擇了這個特殊的時刻揭示自己的真實身份,這對他而言,既是一種解脫,或許也是對家庭、家人所想表達的一種真誠。

但是,從佳穎的角度觀看,嘉明的出櫃似乎還是一種對家庭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姑姑在劇中代表著傳統的價值觀,她認為嘉明應該承擔起傳宗接代的責任。當她指責嘉玲不知好歹、沒有體統時,其實是在強調家庭應該遵循傳統規範。而嘉明的突然出櫃,除了為猛烈反擊了姑姑的舉動,也表明他不願再被傳統觀念所束縛,不願再隱藏真實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嘉明也看到了嘉玲被姑姑砲轟時的孤立無援,他選擇在這個時刻站出來,既是對自己的解放,也是對姐姐的一種支持。他的突然出櫃其實不只是一時的衝動,更可以說是積壓已久的情感與壓力的爆發。


  • 嘉玲真的像媽媽說的一樣,完全沒有考慮別人嗎?

嘉玲的阿嬤曾在她以為嘉玲已然熟睡時,對她說過希望能夠「重新做回自己」的最後心願。她回憶起自己過去父親稱她的小名,以及朋友們對她的稱呼,那些她曾經熟悉的名字卻在她步入婚姻後不復聽見,甚至隨著年齡增長,那些「陳太太、先生娘」的稱號也變成了「陳奶奶、先生嬤」,而隨著孫子、孫女的出生,她在陳家中也開始被叫做「阿嬤」,鮮少能夠再聽到自己的名字。她認為自己已經做了60幾年的「陳李月英」,希望可以再次當回自由自在的「李月英」,因此要嘉玲在她過世後將骨灰撒入大海,讓她從此不再被束縛。

所以,嘉玲的行為真的沒有考慮到別人嗎?筆者認為,雖然她的舉動一點也不符合傳統禮教,也讓阿嬤的後事變得亂七八糟,但阿嬤的心願終究是獲得了解脫了吧!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兩難,一邊是阿嬤最後的願望,一邊是順利的葬禮,你又會怎麼做選擇呢?



 「嘉玲母女促膝長談」:媽媽與女兒的相互理解

劇本節錄:

(嘉玲與媽媽兩人的對話)

嘉玲:(邊端著碗雞湯喝)陳嘉明的事情,妳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媽媽:他讀高中的時候我就知道了。

陳嘉玲:這麼早?啊妳是怎麼知道的?

媽媽:(猶豫)好啦...好啦...我那時候偷看他的日記才知道的。

嘉玲:(驚訝看著媽媽)

媽媽: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我也很怕,我想說這下糟了,妳弟弟這個症狀,不知道要怎麼改,我連那是什麼症狀都不懂。接下來,我就自己去翻報紙,去書店找書,我還打電話去婦女新知,婦女新知又把我轉去什麼...人本教育,人本教育有專員解釋給我聽。到最後,我就慢慢了解了。然後就知道了... 噢,原來這不是病。

嘉玲:妳也真厲害,還知道要找婦女新知。

媽媽:我記得那個專員跟我講一句話,他說:「最重要的就是媽媽啦。」我想想也是有道理,無論如何都是我自己的兒子,我應該要跟他站在一起,不是嗎?有時候我也在想,他活到現在30歲了,這麼大了還不敢跟別人說,也是很辛苦。我也很想告訴他(停頓),阿明啊,其實媽媽都知道,你不是只有一個人而已,不用這麼孤單啦...... (泫然欲泣,感動悵然的感覺)

嘉玲:(忍不住擦了擦眼角)他不會孤單啦,他也不是只有一個人而已。

媽媽:(臉上有淚痕,哽咽地說)妳在哭喔?

嘉玲:妳也不要說別人。(稍微笑了)

媽媽:啊你怎麼又回來了啊。

嘉玲:我回來你有開心嗎?

媽媽:啊你開心我就開心啊。(哽咽)

嘉玲:(啜泣哽咽的感覺)你會不會失望。

媽媽:(眼眶泛紅)你不會,我就不會啊。


其實在沈浸式劇場的最後一幕裡,也有一部分藏有和這片段的異曲同工之妙。當戲劇老師讓芳萍不再身為演員,而是成為觀眾,一起欣賞此橋段的戲劇表演,或許除了使芳萍釐清了自己對自己孩子的關愛之情,也進一步思考了該如何與女兒佳穎親子互動的方式。在佳穎的世界裡,衝突發生的當下或許只從母親充滿責備與反對的話語中感受到滿滿的不支持與不信任,但在媽媽芳萍的視角中,卻有對女兒即將成長的濃濃擔憂和期許。或許是母愛吧!芳萍害怕自己的小女兒受到太多苦、走錯太多路,她提出質疑與反對,希望女兒能夠因為自己的建議而能少試點錯,希望她可以過著幸福的生活,希望她可以快樂,就像戲劇課中嘉玲媽媽對嘉玲的感情一樣。

在那幕,嘉玲終於理解自己母親只單純的希望她過得好,所以就算她認為自己只長成了「俗女」也沒關係了。但在佳穎與芳萍這對母女之間,矛盾真的都解決了嗎?在泡麵香中,母女各懷心事,雙方都放低了姿態,各退一步,好像將話都談開了。但當宵夜局終了,母親卻在女兒背後悄悄地嘆了口氣,女兒也望著空蕩蕩的客廳收起了笑容。也許,有些衝突與問題仍存在於這家人之間吧!看來,這家子的故事還未終了呢……。



  • 同場加映(內有部分暴雷,請小心服用)

我們所擷取的「阿嬤後事引發的家庭革命」與「嘉玲母女促膝長談」兩個片段或為許多人印象深刻的橋段,但同樣直擊佳穎內心的還有電視劇第九集裡講陳嘉玲阿嬤學唱歌的片段。

嘉玲的阿嬤是個非常喜歡唱歌的人,儘管國語發音總是不標準,混雜著「台灣國語腔」,也常跟不上歌詞的節奏,更別說那不甚好聽的嗓音,但她卻說什麼都要將那首〈純情青春夢〉給學會,因為裡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當時畫面中阿嬤唱到這句歌詞時,雖然眼含淚水,嘴角卻依然帶著微笑。原作江鵝也說,她總能在阿嬤放鬆下來的歌聲中,聽到感動。而長大後的嘉玲則對此有心中的獨白:「那時候我明白了,阿嬤說這首歌要唱給一個人聽,那個人......就是她自己。」這部分或許看一次沒能馬上理解,但重看後卻總能被那後勁狠狠擊中,等觀眾意識到時,早就感動地不能自已、淚流滿面。推薦在觀賞後搭配〈純情青春夢〉原曲一併服下,一同體會老一輩女人們無法言說的那些青春與無奈吧!

 

 撰者小murmur

在決定演出內容前,我們其實非常苦惱要如何將文本組的內容融合進劇本裡,最直觀的想法便是將《俗女養成記》的劇本改編演出。雖然也曾想過,是要聚焦在電視劇上呢?還是《俗女養成記》作者江鵝的原著呢?但後來覺得電視劇於大眾們似乎更加貼近一些,或許原著能夠作為解釋某些幽微的心理描述的註解之輔助即可,兩者相輔相成,所以仍以電視劇第一季作為主軸。

媽媽的堅強與脆弱、女兒的徬徨與不安、弟弟突然鼓起的勇氣、姑姑的大呼小叫與爸爸的茫然皆是我們欲透過沈浸式劇場讓觀眾實際體驗的情感,我們希望大家除了「看過」《俗女養成記》,還可以「演看看」《俗女養成記》,當我們將自己置於該角色,似乎便也能多少共情他們當下反應背後的原因,親自感受那些「細膩」,正是此次工作坊的宗旨之一。

 

想要知道更多?

專書

  •  江鵝:《俗女養成記》,臺北:大塊文化,2016年。
  • 林芳玫等:《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
  •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2008年。

網路連結

avatar-img
6會員
39內容數
2016年夏天,傳奇講堂開始著手啟動一系列的「暢談國文」計畫,希望透過創作與行動,讓更多人相信文學其實很美、很好玩。透過實際體驗參與,翻轉對於國文枯燥乏味的刻版印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暢談國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現代社會的性別平等下,我們真的秉棄所有偏見與歧視?或者在性別平等的現狀下是大眾理所當然?觀察身邊從親戚到明星,原來性別偏見無處不在。
前陣子的港劇《新聞女王》中的許詩晴,不避諱談及自己利用美貌、身體換取利益,也以此為傲。但很有趣的是她並不是以菟絲花自居,而是以自己懂的利用優勢為榮。
在一系列「才女」群像刻畫的同時亦描繪對「才女的恐懼」的男性心理,是否男性在愛情的抉擇中,其實害怕自己在「女強人」面前顯得平庸呢?
在現代社會的性別平等下,我們真的秉棄所有偏見與歧視?或者在性別平等的現狀下是大眾理所當然?觀察身邊從親戚到明星,原來性別偏見無處不在。
前陣子的港劇《新聞女王》中的許詩晴,不避諱談及自己利用美貌、身體換取利益,也以此為傲。但很有趣的是她並不是以菟絲花自居,而是以自己懂的利用優勢為榮。
在一系列「才女」群像刻畫的同時亦描繪對「才女的恐懼」的男性心理,是否男性在愛情的抉擇中,其實害怕自己在「女強人」面前顯得平庸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標籤:臺劇 評分:⭐️⭐️⭐️⭐️⭐️
Thumbnail
好戲上場,給你們看看新生的顧思語
Thumbnail
在上次參加的跨性別座談會拿到關於BDSM(禁羈)的研討會徵稿單,讓我回想起了小玄的這部《解禁男女》。 誰敢相信,這是我第一次看徐玄的作品,甚至好像是第一次看少時成員的戲劇作品,真的比起演員更愛歌手嗚嗚嗚(ಥ_ಥ) 同時,這是我時隔三年第一部主動看的BG片/劇,在看的時候才猛然發現,我為了BDSM
Thumbnail
🌿「如何相愛不相累」 來賓介紹👏👏👏 -- 主演:孫詩珮 -- 行銷宣傳:曾玉珍 aka.小花 一心一意為歌仔戲和戲劇付出,都是一心的一份子☝️ 三個交錯的時空-上古、前朝與今生,探討前世今生命定的緣份
Thumbnail
《女世子》(2020中劇)女主角簡直是古偶劇女扮男裝天花板 前篇心得見上文。 上篇之外,還有很多心得,便再啟第2篇。 角色篇 男二 王仲鈺(王二) 來談談上篇沒有特別提到的是電視劇版王仲鈺。
Thumbnail
💞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主題:非常愛,是非常◆愛還是非◆常愛呢? 🌿「沒有亙古不變的愛,報答恩情也是一種愛」 聊齋啊聊齋~☝️且說:妖比人更有情,人可惡呢?還是妖可憎? 來賓介紹👏👏👏 -- 演員:吳代真 aka. 人美心也美的女主角 -- 執行製作:鄭漪珮
Thumbnail
三月「Women's Day|我有一個 “女子” 故事」劇本創作3之2──關於勇於追愛的女人
Thumbnail
早年的紹興戲舞臺,女性演員與女性觀眾之間建立了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繫,也為彼此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文化空間,讓她們在這裡分享情感、交流心情,形成一個互相支持的社群。演員們以這種表演形式,回應了當時女性的心靈需求,成為當年戲曲舞臺上的一道獨特風景。
Thumbnail
只是無意間YT滑影片時,看到一個畫面,好奇兩個男人的吻戲是在演什麼(我並非腐女),就不小心看了整部戲,還在網路上把原著小說也大致看了遍。 歡喜冤家又是女扮男裝的戲碼總是引我入坑,可惜當年宣傳不夠、演員人氣不足、開放式結局讓人意難平,致使沒有太多討論聲量。 看過戲劇和小說的我有諸多想法,索性來寫寫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參加臺灣女性影像學會舉辦的《第二屆給寫字的你——劇本寫作工作坊》的經驗。從課程內容到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將是讀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標籤:臺劇 評分:⭐️⭐️⭐️⭐️⭐️
Thumbnail
好戲上場,給你們看看新生的顧思語
Thumbnail
在上次參加的跨性別座談會拿到關於BDSM(禁羈)的研討會徵稿單,讓我回想起了小玄的這部《解禁男女》。 誰敢相信,這是我第一次看徐玄的作品,甚至好像是第一次看少時成員的戲劇作品,真的比起演員更愛歌手嗚嗚嗚(ಥ_ಥ) 同時,這是我時隔三年第一部主動看的BG片/劇,在看的時候才猛然發現,我為了BDSM
Thumbnail
🌿「如何相愛不相累」 來賓介紹👏👏👏 -- 主演:孫詩珮 -- 行銷宣傳:曾玉珍 aka.小花 一心一意為歌仔戲和戲劇付出,都是一心的一份子☝️ 三個交錯的時空-上古、前朝與今生,探討前世今生命定的緣份
Thumbnail
《女世子》(2020中劇)女主角簡直是古偶劇女扮男裝天花板 前篇心得見上文。 上篇之外,還有很多心得,便再啟第2篇。 角色篇 男二 王仲鈺(王二) 來談談上篇沒有特別提到的是電視劇版王仲鈺。
Thumbnail
💞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主題:非常愛,是非常◆愛還是非◆常愛呢? 🌿「沒有亙古不變的愛,報答恩情也是一種愛」 聊齋啊聊齋~☝️且說:妖比人更有情,人可惡呢?還是妖可憎? 來賓介紹👏👏👏 -- 演員:吳代真 aka. 人美心也美的女主角 -- 執行製作:鄭漪珮
Thumbnail
三月「Women's Day|我有一個 “女子” 故事」劇本創作3之2──關於勇於追愛的女人
Thumbnail
早年的紹興戲舞臺,女性演員與女性觀眾之間建立了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繫,也為彼此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文化空間,讓她們在這裡分享情感、交流心情,形成一個互相支持的社群。演員們以這種表演形式,回應了當時女性的心靈需求,成為當年戲曲舞臺上的一道獨特風景。
Thumbnail
只是無意間YT滑影片時,看到一個畫面,好奇兩個男人的吻戲是在演什麼(我並非腐女),就不小心看了整部戲,還在網路上把原著小說也大致看了遍。 歡喜冤家又是女扮男裝的戲碼總是引我入坑,可惜當年宣傳不夠、演員人氣不足、開放式結局讓人意難平,致使沒有太多討論聲量。 看過戲劇和小說的我有諸多想法,索性來寫寫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參加臺灣女性影像學會舉辦的《第二屆給寫字的你——劇本寫作工作坊》的經驗。從課程內容到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將是讀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