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期的我,一定沒想到,在台灣也能看韓國原創音樂劇!大部分來台灣的音樂劇作品都是耳熟能詳的大製作《貓》、《悲慘世界》⋯⋯等等,還是很感謝C Musical 讓這一切成真,這樣小而治癒的原創作品是我更喜歡的,平日晚間仍然座無虛席。
我總是帶著問號進劇場,而這一齣音樂劇,也同樣讓我帶著些許自我懷疑離開劇場。在我看來,老年的南原像是罹患失智症,但劇中沒有這樣說,因此以這樣的猜測下,我很喜歡劇中安排的說詞,與當時阿姆斯壯登入月球相互呼應,南原只是在「時空旅行」而已,而若我猜測正確,那麼南原即便失智也從未忘記靜芬,一心只想達成靜芬的願望、尋著著靜芬,這樣純粹又真摯的一心一意愛著一個人,是多麼難得又感動的事情?
靜芬與南原就像是我們每一個人,有著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靜芬的夢想是「登月」,南原的夢想,我原本以為是「成為知名設計師」,但演到最後我才明白,他的夢想是「完成靜芬的夢想」。我們在完成夢想的路上,有些人遇到困難、挫折就放棄了,而人生中最大的困難,其實是「現實」,它迫使我們選擇其他路徑,或是放棄目的地,姑且不論許多電影、電視劇、小說,或是那些在電視上交我們該如何做的名人們,這個世代讚揚的似乎是不屈不撓的意志,告訴我們千萬別向現實低頭,好像低頭了就代表放棄,放棄就代表失敗一樣,但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所闡述的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那就是安穩的守護自己身旁的人。南原在設計學院入學與陪伴靜芬一起生活的兩者中選擇了後者,我們都知道,如果是自己,一定會被旁人罵「最蠢的就是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的前途!」或是「你一定會後悔!!」確實,現在這個世代我們或許有更多選擇,我們或許可以靠科技的發達維持感情又同時追求理想,但在遙遠的從前,再見便是再也不見。
於是我認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承受著更大的「選擇壓力」,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南原的選擇被凸顯的更大,失望也更大,因為我們都明白,如果南原當時搭上前往設計學院的火車,並在那裡展開追夢之旅,或許,今天的他就會是全國,甚至是世界級的設計師,而靜芬,或許會繼續獨自一人,滿眼滄桑,又或是她會找到另一個人一起生活。
但劇中故事並不是這樣安排,最終,南原選擇留下,他明白,他的夢想是靜芬,因為他想成為設計師的原因,也只是為了要做衣服給她,讓她開心,這就是南原最大的夢想。於是在南原時空旅行的過程,雖然看見自己在小小的修補房裡,覺得自己不可能悲慘的淪落至此,但最終恢復記憶後,他知道自己再活一次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而我們的選擇何嘗不是如此?我很喜歡劇中所說的「不論選什麼都會後悔」,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沒走過的路最美,但是在當下擁有選擇的權利,有自己想要的選擇,我認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又何必為了自己想追逐功成名就也好、自我實現也罷,去貶低他人的選擇呢?或許與自己最愛的人相遇的緣分、白頭偕老的踏實感,才是南原與靜芬這一生所追求的最大的夢想,他們兩個人所在的地方,便是看起來遙不可及的月球。
有時候理性的我會想著,這算不算是一種自我安慰?因為無法完成夢想,所以安慰自己現在也很好,把自己現實當作夢想一樣退而求其次,但是後來想想,或許這就是人類強大的地方,我們可以想像,我們能自我療癒,我們能堅強勇敢的面對人生每一個重大時刻,能夠學習接受不完美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
即便我的年紀,還不足以讓我接受南原的選擇,但看著南原望著靜芬的眼神,好像可以明白,再怎麼樣成功,都不足以取代那個人和自己在一起時的微笑,我們可以說,或許,這就是真愛。
於是這齣音樂劇讓我抱著疑問離開,究竟對我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什麼會讓我放棄一切去追求呢?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想成為怎樣的人呢?答案離我好遠,但在找尋這些問題的過程,或許就是我身為人的意義,或許是我存在的意義。
接下來想談談我喜歡這齣戲的硬體軟體的部分。
我認為這齣音樂劇敘述故事的方式很舒服,內容其實很簡單純粹,也沒有過多的起伏轉折,但是卻不會讓表演顯得冗長多餘,也不會有「早就知道」的感覺,反而藉著歌曲串起事情的來由經過,讓故事順順的走過每一個跌宕起伏。
在老年與青年南原在鏡中面對面舞蹈也很讓人印象深刻,這部音樂劇的舞蹈給人一種優雅老派的感覺,沒有太華麗的舞步,但是每一步都耐人尋味,就連中間一小段嘻哈的部分也令人驚艷,好像滿足觀眾所有口味都想來一點的感覺,恰如其分的穿插安排,讓觀眾的心情完全被故事牽著走。燈光設計、舞台佈景也一樣漂亮又很精緻。
這次看著看著心中想著,為什麼這麼會寫劇本??老實說,小說家、評論家、編劇完全是不同領域,而細分下來,音樂劇編劇需要既說故事,又要顧進歌點、歌詞、場景、角色等等,要把一個故事說的有趣、感動、有頭有尾其實很不容易,我在觀賞過程中沒有感受到尷尬的地方,也沒有特別不符合邏輯的點,又或者是演員的表演、導演的手法,讓我忽略了一些小缺點,但每每看著韓國的原創音樂劇或是電視劇,總會想著編劇是否有什麼sop,韓國人為什麼這麼有想像力?是什麼秘密武器讓他們的想像力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