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在造型上以「極簡」、「簡約」的處理手法,一直都是工業設計的主流。對於這樣的現象,我想大家多少都有些基本認知。但若有時候面臨一些設計意見衝突或批評時,卻因為沒有將其緣由釐清,便會在思考如何決策設計的時候感到某種矛盾發生,而無法做出妥善的決策。
本篇文將試著點出關於極簡設計的幾個面向,並對其進行反思,找到其關鍵因素,釐清其內在目的,揭開極簡設計的真相。
以工業設計為例,設計師在設計時的目標大多都是為了能夠「大量生產製造」,為了達成此目的,設計上大多都會捨棄繁雜而走向簡約:不論從零件的形狀、數量來說,還是以產品的功能及定位來說,都是如此。而這樣的轉變,也能夠從工業設計的典範「包浩斯」的學校建築風格中明顯的被看出來。他們相信最基本的幾何元素,如:三角形、矩形、圓形、方體、球體等,在生產製造上也會是最有效率的。這樣的想法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仍對於當代有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工業設計中很多思維都與建築史息息相關,因為建築耗費的人力、資源更巨大,或許是這個原因,導致建築通常都會比較明顯的反映該時代的思潮及技術表現。而工業設計也是如此,每個時期所擁有的特色及主張,一樣的,都反映了當時期的社會情況與技術。
反觀藝術,所表現的內容通常更為奔放不羈,所創造出來的造型、形式則更多元多變。會造成這般差異,正是因為設計與藝術的根本目標不同:設計服務的內容多以有效、實用為其目標,並有能夠被「大量生產製造」的特性,則型態表現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藝術服務的內容多以思想、感性作用為目標,且大多沒有需要被工業生產的特性,則型態表現上就無過多的限制。
「Less is more.」
而第二種造成造型由繁入簡的原因則可能是,以極簡、簡約為目標的設計物,背後透露著一種「自由審美的邀請」,透過將設計物的符號體系縮到最少、最巧,並將其設計價值提升到一種哲學觀念的層級,透過使用者與產品間產生出一種協同合作、和諧共處的感受。
也就是說,極簡設計背後有個很重要的訴求就是「自由審美」,透過盡可能的減去不必要的干擾及元素 (不論是造型上還是功能上的),所營造出一種「騰空」的效果,進而強調使用者本身透過使用、觀賞、觸摸等方式,並透過自我的「想像力」所形成的各種感受加以填補,實現由產品元素的少,獲得使用體驗上的豐富之終極目的。
若以此觀點去看 iPod 或是安藤忠雄的建築時,或許就能讓更明白其價值。
「極簡設計不該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設計的態度。」
由上述關於「設計師為什麼追求極簡設計?」的討論,就可以真正去釐清極簡的本質,極簡,並不是要一昧的去追求某個風格或結果,而是基於設計實踐上的需要、或自由審美的目的。
因此,從設計的成果來說,到底多簡單及複雜一點也不重要,因為簡單或複雜不是單獨存在的,是一個相對概念。設計師要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思考如何去蕪存菁、如何將設計最核心的部分保留下來,而不是將它當作只是某個簡單的造型樣貌或功能,然後無意義的去追求它。不是透過一個圓或者方塊的造型就能夠達成「極簡設計」。
極簡設計是一種要一直放在心上的設計態度,或者說這是設計師審視自己設計的方式。在工程面上,透過較標準、規矩的幾何元素代替複雜的不規則型態,實現資源浪費的減少,及增加製造上的良率。在設計面上,透過最核心、最關鍵的造型及功能表達,引發使用者對於該產品產生自由審美的效果,進而提升產品價值。
由此可見,極簡設計的本質,不是設計師的目的,只是作為一種思維及手段的自然結果而已。謹記設計的目的,而不盲目追求某種結果,這該是一位稱職設計師需要具備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