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期【創作者經濟 IMO】 語音活動,我們邀請到 Swift Evo——DeSci Asia 的共同創辦人——來給我們講講「去中心化科學」是什麼?也聊聊他身為創作者,積極參與多個 Web3 社區/組織的心路歷程。
主持人是閱讀筆耕兼紀錄員,讓我們以文字一起來重溫現場。
大家好,我叫做 Swift Evo,香港人,目前在歐洲時區。
接觸幣圈的年資大約一年多,始於 Matters 於 2022 年 5 月推出的 The Space,這是一個在 Web3 上運行的遊戲畫布項目(之後沿革成 SpaceDAO),當時也在 Matters 上註冊了寫作號。
我的興趣是科學研究,後來透過 Gitcoin Grants 窺見 Web3 生態裡的科研發展現況,進而一頭栽入「去中心化科學」的世界。
去中心化科學或「DeSci」(Decentralized Science)是一種運用區塊鏈技術,消除傳統科學體系中的權力集中現象,落實「開放科學」(Open Science )的精神,體現在這些方面:
簡單說,消除中心化權威,鼓勵參與者貢獻知識和資源,朝向更去中心化(點對點)的方式交流,並將科學成果更廣泛地分享給大眾。
所以,DeSci 與普羅大眾有關,因為它尋求將科學進程開放給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提高透明度和可參與性。
謝謝 Swift Evo 的分享,帶走兩個收穫:
原來,在傳統科學體系,也會發生為了迎合中心化權威的偏好,導致某個科研領域因為「吃力不討好」造成人才流失和專業分布不均的現象。這和醫學體系「五大皆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診醫師荒)的問題好像,盼望 DeSci 能有效緩解這個痛點。
另外是開放精神,除了成功果實,失敗經驗共享也很珍貴。如果A單位實驗失利的「成分」有公開出來,可以讓其他BCD單位少走一些冤枉路,減少整個體系向前推進所要付出的成本。
在我發現「去中心化科學」並且想投入時,發現亞洲地區並沒有這樣子的棲身之處,於是我和幾個來自日本、印度的朋友,創辦了 DeSci Asia 社群。我們的宗旨是:
目前我們的 TG 群有 160 多位來自亞洲區 9 個不同城市的朋友,平均每個月會有一次科學研究分享會,邀請不同的項目來和大家交流。
大使扮演著 Web2 與 Web3「大自然不同生態圈交界」聯繫的橋樑。
我想要「連接」這些生態:
以下親身參與經歷,按照時間線梳理:
總的來說,SpaceDAO 是孕育我的搖籃,我可以盡情在這邊試水溫;至於 FAD DAO 和 Web3 展報就像我的老師,從中學了不少;學了也要會做,我把這些知識在 DHK DAO 與 DeSci Asia 實戰應用。
興趣、地緣、循序漸進
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 DAO,積極貢獻並參與管理和決策,從個人任務開始,逐步擴展至整個 DAO 的運作。
在 Matters 社區也是類似的道理。
一開始你只是一個默默耕耘的作者/讀者,直到某一天你在 Matters.town 發起了徵文活動;與此同時,你的活動領域也擴及 Matters Disord 越來越豐富,你在不同的頻道和大家即時互動,與版主們協作,甚至還擔任「駕駛員」的崗位,進而和 Maters 營運團隊有更深的交互。
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支持華文圈的公共財生態,讓這些項目的曝光度、貢獻者都能有顯著的突破,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