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前一陣子做了一場圓桌論壇,其中第一場延請到新東南亞「能者物流」的共同創辦人&執行長黎常文,來分享能者(忍者)如何在4年內迅速插旗6個國家,用「AI」來「以小搏大」的「戰法」。
我本來以為會聽到滿天AI的專業術語,沒想到執行長講的完全不是,而且所言甚為誠懇,頗有可觀。
以下不能算是聽講筆記,夾雜我的消化與提問,如果想要看到更多相關報導,可找商周雜誌更佳。
簡單介紹一下,創辦能者物流的人,是一群不到30歲的工程師、交易員、數學家們。他們的對手有新加坡郵政、全球成長最快的物流公司之一極兔速遞,還有蝦皮物流、Lalamove等。
物流的資本很重,而能者物流一開始就「專精做last mile」,他們把摩托車、竹筏、水牛,都變成他們的車隊,克服東南亞各種破碎多變的地形。
至於AI用在哪裡呢?就是用在規畫路線,讓分區每天跟著需求變動,以增加送貨效率。另外也用演算法算出最短時間內,可以送達最多包裹的最佳路線。聽起來果然是好AI,但是話鋒一轉,他卻把主題帶到:人與科技的平衡。
執行長分享到,創業的關鍵是盡可能的自動化,但不要把全部資源都 all in 進去,以為這樣就能達成神奇結果!永遠不要相信只要有人工智慧就足夠。
很多人會危言聳聽說,AI要取代人類了!現在總算有人稍微退後一點說「不會AI的人要被取代了」。而真正運用AI的人則說「不要相信只要有AI就夠」,真的不夠。
能者物流怎麼做?能者物流期望做到的是:在人員與技術上,抓取到連結點,也抓取到平衡點。
在這個過程裡面,關於人的部分,需要有:
我很難想像一個完全不了解狀況的領導者怎麼樣協助系統或人員優化。
管理團隊必須確保員工面對客戶時,不是皺著眉頭,才有可能提供給客戶更好的體驗。員工其實也身處在「員工自己的社群」中,他們在社群裡面應該是可以互相協助的團隊。
組織應該要能讓員工理解:「自己並不是隨時可被拋棄」,員工與公司並非「一次性交易」(我付你錢,你做到XX;做不到,就FIre),這樣的合作關係就不長久,組織也很難正向發展。
除了人以外,就是用科技與系統來協助人進行組織的營運與管理。
擁有系統來防止收入流失,才能管理營收。認真說起來,微利時代裡面,開源與節流都是重要的。尤其在規模化裡面,即使只是5%的流失也是很巨大的規模。在能者物流,這套系統,當然就是AI。
整個系統不應該是固定的。為了最大程度合理化團隊,整個系統與人員都要能動態調整。能者物流能夠調整的是「送貨員」,路線可以調動、送貨的多寡可以調動。但想想如果是其他企業呢?什麼狀況下可以被調動?
除了「關心員工」以外,也同時追蹤員工的表現、確實執行獎懲,並且想辦法讓員工做的事情「遊戲化」,推動他們採取正確的行動方式。
如何把人與工具結合起來,大有學問。AI的運用,不簡單,如何把AI運用得好,「人機一體」,更不簡單。
能者物流的邏輯,是在利用「人機整合」、取得規模後,建立與客戶間的黏著度,並且進一步「幫客戶賺錢」、解決客戶的困擾,並提高獲利能力。
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磨練決策力,從各種角度切入找到利基點。能不能成?不知道,因為各家物流也紛紛在東南亞開疆闢土。而且從0到1的那段,真的很困難。能夠成功踏上「1板」,很重要。
大部分在公司就職的員工,通常都循著一套公司運作規則走,但是如果從來沒有那套規則呢?你能夠建立一套規則嗎?如果你也在建立規則,上面那六個點點,應該滿值得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