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神社與敬神大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神社是神明的住所,大砲則是戰爭的武器,將大砲安置在神社境內,此種衝突感引發我強烈好奇,而這樣的組合恰好發生在基隆神社境內。透過史料蒐集和比對,在基隆神社安置大砲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raw-image


raw-image


根據基隆神社誌的記載,前基隆憲兵分隊長膳英雄,是個虔誠的敬神家,他每早都會帶愛子到基隆神社參拜,足見其信仰之深。

由於擔憂神社營造工事遲遲沒有進展,而且修建的捐款(寄附金)也不足,因此想要引起基隆市民對神社的關注,以促使早日竣工,膳英雄氏因而萌發向軍方購買大砲獻給基隆神社的想法,並和基隆市長(桑原政夫)商討安置事宜。


raw-image


基隆要塞司令部支持膳英雄的構想,盤點基隆重砲兵大隊的設備後,將一門領台以前基隆港內唯一防備之砲台備砲,免費放領(無償下拂)給帝國在鄉軍人會基隆分會(類似退伍軍人協會),其搬運和裝置工事費,膳英雄則向本島有力人士勸說,結果是由基隆市協議員王塗盛為首來號召募款,不足金額和人力支援再由上述的在鄉軍人會負責。

大砲的搬遷和安置一共花費2733圓7錢,其中1400圓是募款所得(顏國年、許梓桑、王塗盛、劉猛仔、楊萬賜、顏窓吟、簡秋金、吳梓生、蘇先致、張進文、楊火輝、黃仁祥、雲源鐵工所、葉水騫各捐獻100圓),其餘1333圓7錢則由在鄉軍人會支出。

彙整台灣日日新報和基隆神社誌的記載,吾人可對整個獻納經過有更清楚的了解:

昭和7年(1932)9月13日,軍方同意將大砲免費放領給在鄉軍人會。

昭和7年(1932)9月27日,在鄉軍人會和相關人士合開最後的獻砲協調會。

昭和7年(1932)10月8日,在基隆神社舉行大砲奉納的地鎮祭(動土儀式)。

昭和7年(1932)10月10日,大砲裝置工事著手。

昭和7年(1932)12月16日,工事完了。

昭和8年(1933) 2月11日,舉行大砲獻納式。

綜上所述,在基隆神社境內安置大砲,並非作為展示戰爭勝利的用途(戰利砲),它是為了吸引民眾關注,並加速促進神社建設,由前憲兵隊長發想出來的點子,由於獲得軍方和民間的認同,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大功告成,這也是眾志成城的表現。接下來,讓我們來探討這門古砲,及其可貴之處。


raw-image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eelung_8_inch_Armstrong_gun.jpg


這門獻給基隆神社的大砲,當時名為安式加農重砲,中文名稱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英文為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日文為アームストロング後装砲。其砲口內徑約20公分(8吋),總重量約28噸,射程約10公里,是英國製的大砲。


raw-image

據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載,這尊砲是「領台以前」基隆港內「唯一防備」之砲台「備砲」,根據這條線索,筆者推測這門砲是台灣巡撫劉銘傳於1888年新建二沙灣砲台時,向英國添購的大砲之一,最難得的是,這是距今已有136年歷史的真砲(1888~2024),也被基隆市政府登錄為重要文物,目前存放在基隆役政公園內,倘若能再移回基隆忠烈祠下的扇形廣場(亦即重回基隆神社舊址),這應當會勾起不少老基隆人的回憶!

文末,一個憲兵隊長的起心動念,竟然可以實現到如此地步,真所謂有心就有路,有願就有力,這也是筆者完成本文最大的感觸!此外將戰爭武器部署在神社境內,這個反差的確很大,但兩者的用意都是保鄉衛土、護國佑民,換個角度想,這樣的組合也挺有趣的,不是嗎?(本文完)


raw-image


本文援引的資料如下:

●「本島人有志が基隆神社に奉納」,『台灣日日新報』,昭和7年(1932)9月17日,第2版。

●「拂下加農砲基隆神社に奉納」,『台灣日日新報』,昭和7年(1932)9月30日,第7版。

●「基隆本島人有志 獻納大砲於神社 工費千餘圓有志負擔」,『台灣日日新報』,昭和7年(1932)10月2日,第4版。

●「大砲奉納の地鎮祭」,『台灣日日新報』,昭和7年(1932)10月7日,第7版。

●「大砲獻納の報告式」,『台灣日日新報』,昭和8年(1933)2月2日,第7版。

●「大砲献納報告式」,『台灣日日新報』,昭和8年(1933)2月6日,第4版。

●「要塞廢砲の奉獻式」,『台灣日日新報』,昭和8年(1933)2月12日,第3版。

●『基隆神社誌』,昭和9年(1934)6月1日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正安的自由研究的沙龍
11會員
11內容數
2024/12/22
「湾生」とは、日本統治時代に台湾で生まれた日本人を指す。  1895年、日清戦争の後、日本は台湾を植民地として獲得し、日本人が次々と台湾に来て発展し、2世、3世を生んだことから「湾生」と呼ば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第二次世界大戦末期の1945年、日本は敗戦・降伏し、50年にわたり台湾を統
Thumbnail
2024/12/22
「湾生」とは、日本統治時代に台湾で生まれた日本人を指す。  1895年、日清戦争の後、日本は台湾を植民地として獲得し、日本人が次々と台湾に来て発展し、2世、3世を生んだことから「湾生」と呼ば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第二次世界大戦末期の1945年、日本は敗戦・降伏し、50年にわたり台湾を統
Thumbnail
2024/10/21
日本統治時代の台南市には、宴会料理で有名な「鶯遷閣」(おうせんかく)という日本料理店があった。歓迎会、送別会、開店祝い、祝賀会など、宴会を開くにはうってつけの場所で、美味しい料理と宴会を盛り上げる芸者
Thumbnail
2024/10/21
日本統治時代の台南市には、宴会料理で有名な「鶯遷閣」(おうせんかく)という日本料理店があった。歓迎会、送別会、開店祝い、祝賀会など、宴会を開くにはうってつけの場所で、美味しい料理と宴会を盛り上げる芸者
Thumbnail
2024/10/06
日治時期的臺南市,有間赫赫有名的日本料理店,名叫「鶯遷閣」,這間店是以宴席料理著稱,不論要舉辦歡迎會、送別會、開業式或者是慶功宴,這裡是絕佳的設宴場所,店內有美食佳餚,還有藝妓可陪酒助興,因此能上鶯遷閣用餐可謂感官上的一大享受。 開設鶯遷閣的店主,名叫龍見龜藏,日本奈良縣人,明治6年(18
Thumbnail
2024/10/06
日治時期的臺南市,有間赫赫有名的日本料理店,名叫「鶯遷閣」,這間店是以宴席料理著稱,不論要舉辦歡迎會、送別會、開業式或者是慶功宴,這裡是絕佳的設宴場所,店內有美食佳餚,還有藝妓可陪酒助興,因此能上鶯遷閣用餐可謂感官上的一大享受。 開設鶯遷閣的店主,名叫龍見龜藏,日本奈良縣人,明治6年(18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1924年大稻埕慈聖宮慶成醮太過轟動,多日攻佔不少報紙版面,連日本總督伊澤都親臨現場觀賞,當地醮壇之豪華,實非今人所能想像。甚至當地物價都因此活動上漲了三成。   
Thumbnail
  1924年大稻埕慈聖宮慶成醮太過轟動,多日攻佔不少報紙版面,連日本總督伊澤都親臨現場觀賞,當地醮壇之豪華,實非今人所能想像。甚至當地物價都因此活動上漲了三成。   
Thumbnail
  大稻埕慈聖宮,北臺著名媽祖廟,和法主公廟、霞海城隍並稱大稻埕三大廟。   自建立以來,人氣度居高不下,即便因日本時代市區改正,被迫遷到離碼頭較遠之處,依舊是熙來攘往,1924年那次慶成醮,各路人馬鬥藝、鬥奇、鬥財,聲勢之浩大,連台灣總督都親臨欣賞。
Thumbnail
  大稻埕慈聖宮,北臺著名媽祖廟,和法主公廟、霞海城隍並稱大稻埕三大廟。   自建立以來,人氣度居高不下,即便因日本時代市區改正,被迫遷到離碼頭較遠之處,依舊是熙來攘往,1924年那次慶成醮,各路人馬鬥藝、鬥奇、鬥財,聲勢之浩大,連台灣總督都親臨欣賞。
Thumbnail
建功神社是祭祀因公殉職的招魂社,其設立自官方至民間皆極為重視,故有台灣的靖國神社之稱。此招魂社的名稱(社號)於1928年1月12日由臺灣總督府公布為「建功神社」,其參考了明代詩人丘濬《挽伏羌伯》:「一代知名將,三邊屢建功。」及陸機《豪士賦》:「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1928年(昭和3年)3
Thumbnail
建功神社是祭祀因公殉職的招魂社,其設立自官方至民間皆極為重視,故有台灣的靖國神社之稱。此招魂社的名稱(社號)於1928年1月12日由臺灣總督府公布為「建功神社」,其參考了明代詩人丘濬《挽伏羌伯》:「一代知名將,三邊屢建功。」及陸機《豪士賦》:「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1928年(昭和3年)3
Thumbnail
更 新 時 間 國 5 / 2 4 0:00 ◎基隆地區◎ 國曆05/25日農曆04/18日(六)基隆-獅球嶺恭迎關渡二媽遶境{年例} 國曆05/25日農曆04/18日(六)基隆天顯宮伍顯大帝東北海巡香宜蘭地區回駕 宮址:基隆市中正區和平街118號 ◇巡香行程表◇ ◎三峽區、土城區、板
Thumbnail
更 新 時 間 國 5 / 2 4 0:00 ◎基隆地區◎ 國曆05/25日農曆04/18日(六)基隆-獅球嶺恭迎關渡二媽遶境{年例} 國曆05/25日農曆04/18日(六)基隆天顯宮伍顯大帝東北海巡香宜蘭地區回駕 宮址:基隆市中正區和平街118號 ◇巡香行程表◇ ◎三峽區、土城區、板
Thumbnail
神社是神明的住所,大砲則是戰爭的武器,將大砲安置在神社境內,此種衝突感引發我強烈好奇,而這樣的組合恰好發生在基隆神社境內。透過史料蒐集和比對,在基隆神社安置大砲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根據基隆神社誌的記載,前基隆憲兵分隊長膳英雄氏,是個虔誠的敬神家,他每早都會帶愛子到基隆神社參拜
Thumbnail
神社是神明的住所,大砲則是戰爭的武器,將大砲安置在神社境內,此種衝突感引發我強烈好奇,而這樣的組合恰好發生在基隆神社境內。透過史料蒐集和比對,在基隆神社安置大砲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根據基隆神社誌的記載,前基隆憲兵分隊長膳英雄氏,是個虔誠的敬神家,他每早都會帶愛子到基隆神社參拜
Thumbnail
作為日本神道教的代表物,神社曾遍佈全台灣,其中有些也兼具著博物館的角色,並以供奉之名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藉由挑選介紹其中的時間文物,這本由劉錡豫所著的《神明離去之後》,也企圖透過它們的身世,為台灣近代史打開另一道窗口。
Thumbnail
作為日本神道教的代表物,神社曾遍佈全台灣,其中有些也兼具著博物館的角色,並以供奉之名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藉由挑選介紹其中的時間文物,這本由劉錡豫所著的《神明離去之後》,也企圖透過它們的身世,為台灣近代史打開另一道窗口。
Thumbnail
這裡是九份老街的入口,還沒有進去就可以看到整個基隆海域的風景非常漂亮,從這個角度眺望,右邊是城隍廟,它歷經風雨,見證了這個地方的興衰。城隍廟是信仰的象徵,承載了許多人的祈求和期許。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座心靈的寄託,無論是喜悅還是憂愁,人們都會尋求心靈的寄託和安慰。 而在城隍廟下方就是代天宮
Thumbnail
這裡是九份老街的入口,還沒有進去就可以看到整個基隆海域的風景非常漂亮,從這個角度眺望,右邊是城隍廟,它歷經風雨,見證了這個地方的興衰。城隍廟是信仰的象徵,承載了許多人的祈求和期許。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座心靈的寄託,無論是喜悅還是憂愁,人們都會尋求心靈的寄託和安慰。 而在城隍廟下方就是代天宮
Thumbnail
全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可以來看看喔
Thumbnail
全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可以來看看喔
Thumbnail
嘉義朴子配天宮12年一科海表聖會,街頭巷尾煙火齊放宛若一座不夜城。文章描述了作者與侄子一同參加廟會的經歷,充滿童趣與感動。從滿天煙花到寺廟中虔誠敬拜再到深夜的暗巷,充滿感動與回憶。
Thumbnail
嘉義朴子配天宮12年一科海表聖會,街頭巷尾煙火齊放宛若一座不夜城。文章描述了作者與侄子一同參加廟會的經歷,充滿童趣與感動。從滿天煙花到寺廟中虔誠敬拜再到深夜的暗巷,充滿感動與回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