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幕府將軍》:各方所說的「太閤」,原型人物是誰?為什麼牽扯到「朝鮮」?太閤「把日本讓給虎永」一說的背景又是什麼?(上)

2024/04/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知道這些,《幕府將軍》會更好看!

raw-image


2.各方所說的「太閤」,原型人物是誰?為什麼會牽扯到「朝鮮」?太閤「把日本讓給虎永」一說的背景又是什麼?(上)


🗾 先說「太閤」。


很顯然,在《幕府將軍》這部作品的視角來看,劇中反覆被提及的已故「太閤」,是個負面的存在。而這個「太閤」的原型人物,至今依然爭議極大,也是日本史上我最喜歡的人物,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




看過《幕府將軍》的朋友,對於劇中人物如何看待血統、世家門閥,感觸應該頗深,這確實是日本傳統社會中很特別的一項文化,甚至放眼今日的日本政商界,依然能看見世家門閥的影子與影響力。


豐臣秀吉出現在許許多多的戲劇、影視作品、電玩中,無論是喜愛或是敵對的視角,都無法忽視他的存在。事實上,在日本的歷史長河裡,能從一介賤民「翻身」到位及公卿太政大臣的武將,只有豐臣秀吉一人;與他並稱為「戰國三傑」的織田信長(原為秀吉主君)、德川家康(江戶幕府肇建者),都是貴族出身。


這位不是太閤,放這張主要是為了後面的秀吉甲冑。

這位不是太閤,放這張主要是為了後面的秀吉甲冑。



他不僅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公卿,在天正末年至慶長初年這段時間,更是日本全境的實際統治者,是當時真正的「天下人」。


日本所謂的「幕府體制」,本質是貴族武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家天下政治,最初是「鐮倉幕府」,後來是「室町幕府」,然而室町幕府時代的晚期,各地方武將、世家勢力抬頭,甚至漸漸有「挾幕府將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態勢。


坐擁自己領地、軍隊的各方大名、武將世家、家族,開始相互攻伐、合縱連橫、聯姻結盟…這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也是秀吉所身處的時代。在「本能寺之變」前,秀吉的主君「織田信長」,被認為是當時最可能完成「統一日本全境」的人,未料「天下布武」的雄心止步於魂斷本能寺(這應該會是後續的題目)。


raw-image



織田信長死後,繼起者便是秀吉,他透過收編各方勢力和不斷征伐,一步步推進「統一日本全境」的目標;在他48歲那年(1585年,天正十三年),被日本朝廷封為內大臣兼任關白(攝政),兩年後(1587年,天正十四年),再兼任朝廷最高官職「太政大臣」,並獲賜氏姓「豐臣」,成為日本公卿。實現了自15世紀中葉後日本首次形式上的統一,豐臣秀吉是日本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他的政權勢力也被稱為「豐臣政權」。


至於「太閤」,則是豐臣秀吉辭世前,最後使用的官銜職位。基本上,在日本提到「太閤」,如果沒有特別加註,一般便會認為是在指豐臣秀吉。


raw-image



🗾 接著來說,秀吉的天下觀與野望。


豐臣秀吉一統日本後,便開始一系列強化武士階層的政策,力求統治基礎的穩固,最代表性的則是築造「大阪城」(不僅在隨後取代京都成爲日本西部最大的城市,更奠定了今日大阪市的基礎,今日大阪人對豐臣的情感之深更是為人樂道)。


raw-image



然而,所謂的「統一日本」,依然要面對潛在的危機,原本的各大名、武將諸侯,仍具有雄厚的實力,但隨便動手削弱便很可能出現明帝國建文帝的困境(詳見「靖難之役」),因此這一時期的豐臣秀吉,有很強的動機要「處理」日本國內各方「過剩的武力」。


而秀吉找到了,既能替自己解決隱患,又滿足其野心的一條路:向外征服。


與著眼於日本境內的各大名、諸侯不同,秀吉放眼的是整個亞洲,正因眼界的不同,使其稱霸的野心向日本以外的世界開始投射。在秀吉的野望裡,一定要戰勝的對象,便是「明帝國」。畢竟打從平安時代中前期開始,日本陸續有遣隋史、遣唐使,很長一段時間漢文明與中原帝國都被視為「世界的中心」。


以繼承道統自居的明帝國,於是成為秀吉邁向「真·天下人無雙」的道路上,一定要越過的關卡。


1587年6月,九州之役結束後,秀吉便開始把入侵明帝國的構想具體化,定下戰略計劃:先出兵佔領朝鮮,接著自己渡海至明帝國境內、留居於寧波(自南宋時代,寧波便一直是對日貿易的主要港口城市,且許多寧波走私商與海盜為秀吉本人提供大量認識明帝國的資訊);接著佔領天竺,並派豐臣秀次攻佔明帝國首都北京。預計在1594年(即目標制定後的第七年),奉正親町天皇遷都北京。




在規劃的過程中,秀吉不斷對日本各界宣稱,「自己有生之年,一定把唐國(當時的明帝國)納入日本版圖」。並在天正十八年(1590年),開始實施他的戰略計劃。


秀吉稱霸亞洲事業的第一步,是向各方派遣使者,包括高山國(即台灣大肚王國)、朝鮮王朝、琉球、葡屬澳門 (當時為伊比利聯盟殖民地)、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瀾滄王國、呂宋(今菲律賓,時為伊比利聯盟殖民地)大越、廣南、占城、葡屬印度(時為伊比利聯盟殖民地,今印度果亞)、莫臥兒帝國,要求各方向日本稱臣並協助日本攻打明帝國。




然而,秀吉的使者並未獲得任何國家、地區的回覆,反而觸發了明帝國屬國與盟邦的警惕。




暹羅王納黎萱計劃派兵援助明帝國(但最終沒有成行),而琉球王尚寧則是派人向明帝國報告了此事,建議明朝提前防備。


此外,與西班牙菲律賓都督府談判破裂、四國聖費利佩事件的爆發…等事,也讓秀吉產生伊比利聯盟可能介入武裝衝突(甚至顛覆其政權)的擔憂,從而先發制人的對傳教士、教會以及伊比利商人的施行打擊。


儘管發生了這些「意料之外」的情境,秀吉的征途並未停下腳步…


(待續)


raw-image



補充:聖費利佩事件(San Felipe incident),一段豐臣政權與航海帝國伊比利聯盟的軼事。


四國附近,一艘西班牙船隻失事,事後該船船長及船員上岸後被以為西班牙人是海盜的增田長盛要求交出所有財產、貨品。


此時船長拿出了世界地圖,指出了西班牙帝國的廣闊、而日本不及西班牙大。




增田問該名西班牙船長「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是什麼關係?」


船長答,「我們是兩個帝國但由同一名國王統治(共主邦聯,該王即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增田其後又問:「為什麼西班牙能控制那麼多地方」?


船長回,「西班牙國王會派出傳教士去令當地改信基督教然後將他們征服」。


此話一出豐臣秀吉立刻下令迫害日本境內的基督徒和傳教士(即所謂「日本二十六聖人」),以為外國傳教士要顛覆他的政權。


聖費利佩事件後,豐臣政權仍害怕西班牙會出兵入侵日本,因為始終以日本當時的力量不足以對抗西班牙帝國。

10會員
46內容數
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難氣若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