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在這次的城市博覽會被描述為「國門」這樣的角色。若以家門來比喻的話,門是家人走向戶外、迎接訪客的玄關,同時也是抵禦宵小的最後防線。有趣的是,基隆的確不僅是臺灣重要的人流與物流的門戶,從清代以來也一直是島嶼的防衛重心。位於這次城市博覽會沙灣展區的文化資產,便是圍繞在基隆防衛需求而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退去軍事色彩、打開在世人眼前的軍事資產。
大沙灣地區在日本時代被劃為真砂町,雖然位處於基隆港東岸的市區郊外,但卻是基隆陸上防衛的中樞──基隆要塞司令部的所在,主要負責指揮管理基隆港周圍的砲台、要塞、觀測所等設施。現存的辦公廳舍完工於1929年,是由陸軍技師淺井新一設計,為一棟兩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建物外觀覆有昭和初期十分流行的十三溝面磚;因應臺灣潮濕與炎熱的環境,建物下方設有通風口可導入自然氣流,東西兩側減少開窗以減少日曬,陽台設於北側立面增加採光。放在日本時代的建築設計與技術來看,整體來說算是十分中規中矩。來訪這天剛好遇上學生來校外教學,沒想到學生制服與廳舍在一起意外地毫不違和,真不曉得是不是軍營蓋得太像學校(或是反過來?)。
戰後基隆要塞司令部由國民黨軍隊接收,並由史宏熹接任司令官,現今建物上方的「屏障東南」匾額及前方為了紀念蔣介石於1946年前來巡視而設立的「國民政府主席蔣公介石蒞部巡視紀念碑」都是出自他之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史宏熹任職司令官期間正好遇到二二八事件,他所帶領的軍隊不僅配合行政長官陳儀執行戒嚴,還有後續國府軍隊的清鄉屠殺,造成八堵車站事件與槍決大量社寮島漁民等血腥鎮壓事件。隨著防衛組織與駐地調整,基隆要塞司令部建築後來交由海巡署使用,並在2010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2017年建物與土地移撥基隆市政府後,適逢文化部推出了「再造歷史現場」政策,基隆市文化局遂將仙洞、沙灣與八尺門漁港一帶,橫跨大航海時代、清代與日本時代的文化資產列入「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投入資源修復與周邊都市環境再造,從世界史的角度書寫基隆的歷史。基隆要塞司令部修復工程由經驗豐富的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統籌,主要修復項目包括因海邊鹽害造成防水層與內部鋼筋的鏽蝕、內部與面磚裝修,以及木造軍補庫房的重組等,歷經四年工期終於在這次博覽會前完成。目前一樓配合博覽會推出介紹基隆各方面歷史的展覽「KEELUNG. zip」,二樓則是邀請藝術家進駐展出藝術作品,可惜的是要塞司令部歷史的介紹不多,博覽會結束之後期待相關單位可以讓要塞司令部成為述說基隆軍事歷史的重要空間。
最後這個日本時代的軍補庫房原先於2013年拆解,之後就一直放在建材銀行中,直到這次司令部修復的時候才又拿出來重組。重組工程巧妙地運用原本營區內的鋼棚,作為結構支撐之外也讓這棟木建築有了遮風避雨的環境。徐裕健事務所特別為其中用到的榫接工法撰寫介紹文案,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仔細找找這些不用釘子就能固定結構的古老智慧。
雖然現在大部分的臺灣人都沒有經歷過戰爭,或許難以想像基隆為何需要重兵部署,但實際上從19世紀以來,基隆就經歷了鴉片戰爭、清法戰爭等大大小小的戰役。大沙灣地區過去就是這些戰役的古戰場,除了大家熟知由劉銘傳興建的二砂灣砲台之外,近年考古也發現在平地上也曾有砲台部署的痕跡。
位於現今沙灣歷史文化園區內的大沙灣石圍遺構,推測是清軍在1876年於鴉片戰爭中損壞的城池上興築的砲台遺跡,除了提供基本的防禦功能,也有抵擋潮水的功用。不過這座平地型新式砲台仍在清法戰爭中損毀,在遭民宅占用幾十年後終於在近年出土,於2007年指定為文化資產。
雖然基隆曾是清法戰爭的戰場,但戰爭起因卻是法國與清國為了爭奪越南的控制權而發生衝突。由於戰事一度僵持不下,法軍遂在隔年決定揮軍北上佔領基隆與淡水兩處港口,法軍雖在基隆遭遇猛烈抵抗,但因當時的將領策略性地將重兵佈署淡水,使得基隆落入法軍控制。不過,得到基隆的法軍卻也無法再進一步攻佔淡水與台北,最後只好轉而占領澎湖逼和。清國與法國在戰事結束後簽訂新約,越南正式納入法國掌控;福建省因不堪臺灣時常面臨戰爭的負荷,後促使政府將臺灣獨立建省。石圍遺構旁的基隆法國公墓安葬了在1884到1885年間因清法戰爭去世的法國軍人,不過墓地在2012年曾遭到吸毒者破壞,至今只剩下三座完整的墓碑(含兩座自澎湖遷葬的墓地),以及兩座於1909年重修墓地時的紀念碑與1954年自澎湖遷葬記事的碑文。
稍微離開樹蔭濃密的公墓,一旁佇立著白色的方尖狀紀念碑則陳述著另一段沉重的歷史。1949年1月27日晚間一艘載著從中國上海準備逃難到基隆的難民的太平輪,為了躲避宵禁而沒有開啟導航燈,卻因此與另一艘貨輪相撞,導致1004人死亡的慘劇。事後家屬在原本旅程的彼岸基隆、大沙灣海水浴場旁興建「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但後來卻因基隆港擴建導致紀念碑被劃入海軍中濱營區內,直到2015年經由時任立委鄭麗君介入協調,軍方在2018年退縮圍牆才讓後人不用再向軍方申請即可到場弔念。如今在再造歷史現場的資源支持下,中濱營區再遷移到了和平島上,也讓整座歷史園區更加完整。
離開令人覺得沉重的地方,接著來到園區內留存的官舍群轉換心情。園區周遭共有三處官舍獲得修復並作為這次博覽會的展場,分別是司令官官邸與兩棟校官眷舍。司令官官邸位於中正路旁的駁坎上方,日本時代原本是流水交通社的社長私宅,戰後國府接收日產時就成了司令官的官邸,最後一任司令官搬離之前曾將官邸分租給一戶李姓人家,因此也有人稱呼為李宅。這邊稍微岔題一下,官邸對面正在進行改建的基隆市公車處舊廳舍,剛好就是當時流水交通社的公司登記地址。
司令官官邸與兩棟校官眷舍在過去因為木料腐朽與長期閒置,一度還需要文化單位架設遮雨棚緊急防護,但還是讓官邸一半的屋舍傾倒,屋況十分怵目驚心。不過同樣在文化單位的資源挹注下,中正路111號校官眷舍與司令官邸都依照原貌與原工法進行復原重建,113號眷舍則維持建築基座現況展示,總算讓老屋重獲新生。目前兩棟官舍由誠品書店期間限定進駐,頗適合逛展逛累了來放鬆心情。
參考資料: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市定古蹟基隆要塞司令部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期末報告)》(2022)
承熙建築師事務所,《市定古蹟基隆要塞司令官邸修復再利用工程監造及工作報告書委託技術服務案成果報告書》(2020)
承熙建築師事務所,《市定古蹟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修復再利用工程監造及工作報告書委託技術服務案成果報告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