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新生天橋的存與拆:城市交通的辯論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在城市當中除了斑馬線之外,對漫步在街道的行人而言跨越大馬路的天橋也是重要的通行廊道。除了通行之外,有著獨特風景視野的天橋也走進影視作品之中,成為市民記憶座標之所在。然而,其中最有臺北代表性的天橋──和平新人天橋卻在10月底突襲公告將自11月4日封閉拆除,除了引起附近居民強烈抗議,也掀起大眾對於天橋文化與人本交通的論戰。

許多影視作品中的天橋在10月底突襲公告不到一週後拆除,引起周邊居民發起守護行動

許多影視作品中的天橋在10月底突襲公告不到一週後拆除,引起周邊居民發起守護行動

天橋如何誕生在臺北?

天橋──或稱為人行陸橋──在臺灣做為行人穿越設施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日本時代,不過直到戰後初期興建的天橋仍是以跨越鐵道為主,避免行人任意穿越具有專用路權的鐵道。隨著都市發展與私有機動車輛普及,過往人車混雜的臺北市道路交通狀況日益惡化,亟需適當的交通管理作為。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之際,時任行政院長嚴家淦在前往韓國考察,見識到首爾的大街道都會架設鐵架天橋供行人穿越,整體交通秩序良好令他感到驚豔。嚴家淦認為這種天橋價格便宜,慶典時還可以當作牌樓,因此回臺後特別交代時任市長高玉樹研究可行方案。

很快地,臺北市政府便計畫要在市內興建五座專供行人穿越道路的天橋,分別位在今日的重慶南路忠孝西路口、南門市場、古亭國小、銘傳國小及中山國小附近。但考量堅固耐用性,五座天橋均採用鋼筋混凝土。雖然當時北門圓環一帶受鐵路平交道影響也被列為重點改善地區,但因鐵路改建案懸而未決,因此決定先用力霸鋼架建置臨時的人行天橋,歷經28天工期後於1968年3月6日啟用,成為臺北市第一座純為跨越道路而設置的人行天橋。

台北市第一座人行天橋在北門郵局前啟用,當日吸引許多好奇民眾前來體驗(取自19680307中央日報第6版)

台北市第一座人行天橋在北門郵局前啟用,當日吸引許多好奇民眾前來體驗(取自19680307中央日報第6版)

除了政府計畫中的天橋之外,獅子會也募捐經費在公園路忠孝西路口建置與五座天橋同樣規格的天橋在1968年4月28日啟用;同年大稻埕中藥商游俊成也獨捐四十萬,在太平國小與永樂國小間興建天橋。人行天橋政策獲得廣大迴響之後,北市府再宣布加碼要建7座天橋於市區要道上,讓天橋成為當時保護行人的重要設施。

和平新生天橋的誕生與拆除危機

為了維護行人與附近學童上下課的通行安全,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在1981年7月宣布要在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口新建人行陸橋。這座人行陸橋自1981年9月開工,於1982年7月啟用,造價約1900多萬元,根據當時新工處對中央日報表示,「該橋為四方形,橋梁結構採鋼桁架不鏽鋼欄杆,主橋頂篷為彩色鍍鋅納版,全橋形成甚為靈巧美觀。」承包這座天橋的包商更表示天橋的螺旋式爬梯是臺北市所有天橋首創,除了可以消除行人上天橋的心理疲勞,更兼具美化市容和遮雨防曬功能。

和平新生天橋的位置緊鄰臺大和師大所在的文教區,附近又有多所國中小分布,再加上其中一角就是大安森林公園,往來的行人非常多。特殊的造型和城市天際線,更吸引不少影視創作者前來取景,包括楊德昌導演的《一一》、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五月天的〈終於結束的起點〉MV等;再加上鄰近大安區戶政事務所的地利之便,也有不少人選擇在此登記結婚並拍攝結婚紀念照。但隨著天橋年紀與市民的記憶一同累加,在天橋接近年限時當政者計畫拆除的動作也沒停過。

2015年柯文哲市長剛上任不久,嗡嗡嗡地陸續拆除了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和北門高架橋,推土機的魔掌也伸向了各處與市民相處已久的天橋。不同於部分天橋在不受關注下消失,當年4月柯文哲市府針對和平新生天橋進行21天封橋測試時,隨即引發網路與當地居民的反對,呼籲留下天橋。

原本以為成功擋下了柯P推土機,但在今年9月中北市新工處卻對外表示年底前要拆除和平新生天橋和士林的中正文林天橋。在當地居民對拆除議題還沒反應過來之時,10月底台北市政府就在完全沒有召開公聽會或說明會的情形下,在天橋張貼公告預計自11月4日晚間開始拆除這座40多年歷史的天橋。當地居民隨即動起來成立臉書粉絲專頁「守護和平新生天橋」,並開始收集各界連署要求留下天橋,在撰文當下已收集到超過1700位市民連署支持。

天橋拆除公告與守護天橋的連署連結

天橋拆除公告與守護天橋的連署連結

眼見招來強烈的反對聲浪,臺北市政府才在預定開工前夕的11月1日晚間召開第一場地方說明會。然而說明會上主辦工程的新工處和承包商只針對「拆除工程如何進行」來說明,並未回答市民為何天橋應該被拆除。守護團體引用「臺北市橋涵管理系統」網頁檢視和平新生天橋的檢測紀錄,臺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僅表示「一年內修繕人行天橋外側飾板及直桁多處鏽蝕至穿孔,穿孔部分建議一年內維修。」只要維修就能讓天橋續命,但新工處卻執意拆除和平新生天橋。諷刺的是在康芮颱風過境市區滿目瘡痍之際,市政府執意在天橋旁的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白晝之夜藝文活動,卻不把承載臺北文化記憶的天橋放在眼裡。

在居民的保存訴求之下,市府在11月4日宣布將會緩拆天橋,另外再和居民溝通。但在隔天市政會議上,蔣萬安市長卻表示天橋使用率低,市府是在通盤思考後才行動,並要各局處堅持對的事情。交通局長受訪時則說天橋是車本主義時代的產物,並試圖舉出信義基隆路口天橋拆除後車禍數降低,佐證拆除天橋的必要性。但市府提出的天橋使用率和信義基隆路口天橋拆除前後車禍數等數據卻存在統計方法不明、解讀偏誤,引發市民對市府先射箭再畫靶的質疑。不過引起場長注意的說法則是,為何保護行人的天橋會是車本主義的產物?

拆除天橋是為車本還是人本?

在爭取保留天橋的論戰中,以臺北市交通局長為首的反對論者總是說天橋是車本主義產物,因此打著人本交通大旗要將天橋拆除。然而,回顧引進人行天橋構想的嚴家淦言論以及當時的時空環境,臺北市的道路交通雜亂無章、人行道遭到店家或公部門占用,因此當局亟欲建立有效的交通管理,以期「各種車輛走起來像一條帶子繞著線軌運行,井然有序」。可以發現所謂的「車本主義」舊思維的交通管理目標和今日人本交通倡議者使用轉彎偏移車道、槽化線等標線的目標並沒有差太遠,都是為了讓路上的各種運具都能井然有序的運行。

然而,新舊兩種思維之間的差異究竟在哪?舊思維是讓各種交通工具有序運行的方式是利用道路立體化措施建立不同方向的「軌道」,藉此減少不同交通方式與方向之間的衝突。因此舊思維具體會利用車行道路和人行道、人行陸橋區隔車與人,或用陸橋、地下道區隔不同方向的車流。然而,在現今人本交通則更傾向於利用標誌與標線去劃分不同交通之間的「軌道」。綜合來說,新舊兩種思維之間的差別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不同,或許再加上對都市景觀、生活想像的不同,兩種不同競合之後因而得出不同的結論。而且,我想兩種思維都會同意讓公路車輛與行人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區隔能夠保障行人的安全。

從以上交通管理脈絡的爬梳看來,人行天橋可以說是純然以車為本的設計嗎?在舊思維中區隔不同交通運具與方向是其管理手段的重點,順其理路的話連人行道也可以說是「車本主義產物」了,但我想人本交通倡議者並不會主張要廢掉人行道,那麼為何人本交通倡議者卻主張要廢除同樣以區隔車與行人為目標的人行天橋呢?由於天橋根本上和人本交通倡議者要保護行人的目標並沒有太大差異,因此為了拆掉天橋的人本交通倡議者開始提出現今天橋不利身心障礙者使用、天橋柱子擋住車行視線等理由。為了不利身心障礙者使用的問題,早在天橋出現的年代臺北市議會就有議員提案要求設置電扶梯,若要增進障礙者使用和平新生天橋的話,應將增設電梯列入方案選項而不是拆除。至於說柱子擋住車行視線的理由就更加荒謬了,透過人本交通倡議者主張的轉角人行道擴張和行穿線退縮都能有效降低天橋造成的死角,反對者提出這論點才是真的落入以車為本的思考框架。

說穿了,現在打著人本交通大旗的交通改革者根本沒有深入了解新舊兩種管理思維背後的異同,進而依據保護行人的目標在兩種思維之中求同存異。在蔣萬安市府把天橋貼上車本主義標籤之後,這些倡議者一聽到「車本主義」就盲目地跟隨,把天橋往死裡打。講難聽一點,這些輕易落入車本思考的假人本交通倡議者,和中世紀的獵巫行動有何不同?

留下屬於市民的生活記憶吧!

從上述說明可以清楚知道天橋是否為車本主義產物基本上是假議題。天橋經過適當改建與設計仍可以符合人本交通倡議者所要保護行人的目標,並兼容於不同的使用者。因此天橋去留與否背後的核心爭議,正是反映雙方對都市景觀、生活步調的認知差異。支持拆除天橋或許嚮往的城市是生活步調極慢,天際線並不會被立體構造物遮擋的城市。然而若要達成此願景,城市中的車流勢必得大幅減少,行穿線號誌秒數也得延長,但目前仍看不到市府及倡議者有何具體減少車流的計畫,且在2023年9月市府才剛針對該路口試辦行人專用時相,結果不到一天就因為造成車流嚴重回堵而以失敗告終,如何說服市民拆除天橋真的能達成人本交通願景?

橋下雖有行穿線,但路口距離過長、通行時間短對行動緩慢者非常不友善

橋下雖有行穿線,但路口距離過長、通行時間短對行動緩慢者非常不友善

若留下天橋的話又如何呢?雖然該天橋下早有行穿線可供行人穿越,但該處車流量過大,行人穿越秒數相當容易被犧牲與壓縮。這時天橋就能提供行人過馬路的另一種選擇,不論是趕時間要到對角線的街角,或是想慢慢走的行人都能選擇走上天橋。同時,天橋也給市民另一種觀看城市的視野,不論是日出日落的懸日景觀,或是看著路燈明暗與車流的變化,這都是城市中難得的觀看體驗。和平新生天橋因應多雨的臺北設計的頂棚,寬度也足以容納駐足與通過的行人,無怪乎成為臺北市中最有記憶的天橋。

天橋提供城市中難得的俯瞰視角

天橋提供城市中難得的俯瞰視角

同期要被拆的士林中正文林天橋已開始拆除工作

同期要被拆的士林中正文林天橋已開始拆除工作

天橋是當代城市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風景,但卻也不斷受到天際線的捍衛者們的威脅。與和平新生天橋同時被突襲公告拆除的士林天橋就沒獲得如此大的關注度,撰文當下四周樓梯都已被拆除,連上去告別的機會都沒有。更令人擔心的是北市府宣稱三年內還要再拆9座天橋,其中也曾因居民抗議而作罷的太平國小天橋竟也在拆除評估之列。臺北市身為首善之都,每年都獲得中央政府挹注最多的統籌分配款,實在不應假人本交通名義,實則逃避維修與保養天橋的責任。

在撰文當下市府仍未封閉天橋展開拆除行動,卻也沒有下一場與居民溝通的說明會的消息。對此,守護團體呼籲市民們有空就到天橋走走,只要有人走就不會拆。另外,場長建議喜愛天橋的市民們可以擁有濃厚在地生活記憶的天橋們進行串聯,要求政府重視天橋承載的城市文化,擴大保存的聲音,讓天橋們能夠成為臺北市的代表風景。

天橋雖已不是過馬路的唯一選擇,但卻為行人提供另一種選擇

天橋雖已不是過馬路的唯一選擇,但卻為行人提供另一種選擇


參考資料:

 中央日報 19670715 嚴院長召見高市長指示 整理北市交通秩序 交通管理最為重要 韓國鋼架天橋值得借鏡

 中央日報 19680123 獅子會建陸橋 在公園路破土

 中央日報 19680208 北市四條道路禁駛甲種機車 郵局前人行便橋今施工

 中央日報 19680221 北市今年建造五座人行陸橋 博愛路整建人行道介壽路一帶全部舖紅磚

 中央日報 19680307 首座行人陸橋啟用 北門一帶人車暢通 高玉樹籲市民共同努力 改善交通秩序爭取榮譽

 中央日報 19680428 獅子天橋啟用 谷祕書長今晨剪綵

 中央日報 19680530 北市交通要道再建七座陸橋 南京西路決拓為四線道 漢口街等騎樓地將整平

 中央日報 19680720 游俊成獨捐四十萬 興建行人陸橋 定今開工設太平國校前

 中央日報 19810717 和平東路新生南路口 將建人行陸橋 橋形四方彩色頂篷 樣式甚為靈巧美觀

 自由時報:新生和平陸橋將拆?網友求柯P不要拆(2015/04/13)

 臺北市政府:本市大安區「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路口取消行人專用時相 於上午9時已恢復原號誌管制(2023/9/20)

 聯合新聞網:北市人行陸橋還有74座 年底前將拆除安森、文林陸橋(2024/9/15)

 中天新聞網:童年街景將消失!台北市「文林陸橋」年底開拆 當地人憂:交通恐大塞(2024/9/18)

 Newtalk:搶救和平新生天橋!知名電影取景地11/4拆除 粉專批北市府決策缺乏溝通(2024/10/31)

 自由時報:經典電影取景地!和平新生天橋將拆 民眾赴白晝之夜向蔣萬安怒吼(2024/11/02)

 中央社:拆新生和平天橋引抗議 北市:橋墩影響行車視線(2024/11/04)

 Yahoo:新生和平天橋 北市新工處:還沒要拆 逐步淘汰持續溝通(2024/11/04)

 中央社:新生和平天橋留不住 北市3年內預計再拆9座(2024/11/05)

 Yahoo:新生和平天橋確定要拆!蔣萬安:市府是通盤思考後才行動(2024/11/05)

39會員
163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光土場 的其他內容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5/5原爆穹頂
下關是位於日本本州最西端的海港城市,雖然是個搭新幹線十分容易忽略的地方,但這座城市卻意外地與臺灣的命運緊密牽連,成為臺灣人一定要拜訪一次的歷史現場。在2024年初的總統大選落幕後,或許是對於臺灣人做出國家未來路徑選擇的激情尚未褪去,我的日本旅行首站便決定來到下關這座牽動著臺灣、韓國與日本的歷史舞台。
5/5下關
前兩篇系列文章從日本時代的基隆築港到臺灣清代末年的清法戰爭,接下來城市博覽會的時空旅行將來到正濱漁港,從橫跨400年歷史的文化資產回到大航海時代的基隆!回到那個基隆透過海洋與世界緊緊相連的年代。
基隆在這次的城市博覽會被描述為「國門」這樣的角色。若以家門來比喻的話,門是家人走向戶外、迎接訪客的玄關,同時也是抵禦宵小的最後防線。有趣的是,基隆的確不僅是臺灣重要的人流與物流的門戶,從清代以來也一直是島嶼的防衛重心。位於這次城市博覽會沙灣展區的文化資產,便是圍繞在基隆防衛需求而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
你對基隆的印象是什麼?是不斷下雨的海港城市?還是擁擠雜亂的台北邊陲?現在在首都圈生活的居民或許難以想像,基隆不但是縱貫線鐵道的起點,也是臺灣面向日本與世界物流的起點,同時身兼防衛島嶼的堡壘。為了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基隆,並呈現這幾年來城市的轉型改造,基隆市政府以「起點城市」為主題舉辦了「2022城市博
經過充滿挑戰與波折的2021年,新的一年終於到來。元旦這天早上,臉書上回放著總統的新年談話,場長意外從司儀口中得知平時戒備森嚴的總統府當日有對外開放參觀,因此我便決定下午的時候出門來趟半日遊。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5/5原爆穹頂
下關是位於日本本州最西端的海港城市,雖然是個搭新幹線十分容易忽略的地方,但這座城市卻意外地與臺灣的命運緊密牽連,成為臺灣人一定要拜訪一次的歷史現場。在2024年初的總統大選落幕後,或許是對於臺灣人做出國家未來路徑選擇的激情尚未褪去,我的日本旅行首站便決定來到下關這座牽動著臺灣、韓國與日本的歷史舞台。
5/5下關
前兩篇系列文章從日本時代的基隆築港到臺灣清代末年的清法戰爭,接下來城市博覽會的時空旅行將來到正濱漁港,從橫跨400年歷史的文化資產回到大航海時代的基隆!回到那個基隆透過海洋與世界緊緊相連的年代。
基隆在這次的城市博覽會被描述為「國門」這樣的角色。若以家門來比喻的話,門是家人走向戶外、迎接訪客的玄關,同時也是抵禦宵小的最後防線。有趣的是,基隆的確不僅是臺灣重要的人流與物流的門戶,從清代以來也一直是島嶼的防衛重心。位於這次城市博覽會沙灣展區的文化資產,便是圍繞在基隆防衛需求而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
你對基隆的印象是什麼?是不斷下雨的海港城市?還是擁擠雜亂的台北邊陲?現在在首都圈生活的居民或許難以想像,基隆不但是縱貫線鐵道的起點,也是臺灣面向日本與世界物流的起點,同時身兼防衛島嶼的堡壘。為了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基隆,並呈現這幾年來城市的轉型改造,基隆市政府以「起點城市」為主題舉辦了「2022城市博
經過充滿挑戰與波折的2021年,新的一年終於到來。元旦這天早上,臉書上回放著總統的新年談話,場長意外從司儀口中得知平時戒備森嚴的總統府當日有對外開放參觀,因此我便決定下午的時候出門來趟半日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高雄車站的東邊,是高雄機務段跟高雄調車場,幅員非常廣闊,似乎介於整個中山博愛到民族路橋間, 到了現在,原本鐵路變成美麗的綠廊,也多了站東重劃區,這些土地或許是未來中高雄發展的重點之一
Thumbnail
2024.08.06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積極推動各區建設計畫,強調人本環境的重要!南區福田一街(光明路以東)現況因人行空間不足,且未串聯周遭動線,導致多處斷點,行人被迫與車爭道,因此市府建設局辦理「南區福田一街開闢工程」,將長度約145公尺道路拓寬並增設實體人行道。開闢工程今(6)日開工,
Thumbnail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Thumbnail
高雄民族陸橋在鐵路地下化前有兩條較短的陸橋,鐵路地下化後兩條短陸橋被拆除,只保留了主橋。主橋原因未拆除是因為下面是私人土地。高雄民族陸橋的日夜變遷反映了城市交通設施的進步,見證了高雄市的歷史記憶。
Thumbnail
2024.07.20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積極推動「燙平計畫」,持續建置人本交通環境,守護市民行的安全,位於南屯區五權西路(文心路至惠中路)人行道現況老舊且高低起伏大;為改善用路人通行安全,台中市政府建設局辦理「南屯區五權西路二段(文心路一段至惠中路三段)人行空間及燙平改善工程」,目前已完成
2024.07.15 新竹市政府 關埔空橋生活圈重大里程碑!新竹市民期盼已久的「新竹市慈雲路空中行人步道橋工程」在今年6月順利決標,今(15)日迎來盛大的開工典禮,由市長高虹安偕同來賓動土,象徵竹市空橋建設向前邁進一大步。高市長表示,市府團隊全力落實關埔空橋生活圈願景,致力紓解交通、提供市民更安全
Thumbnail
2024.07.04 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長高虹安打造行人友善交通環境,傾聽地方長年心聲,積極回應改善。為落實「人本交通」城市願景,竹市北區「新竹市台68線武陵路橋下空間增設人行便橋工程」已於日前正式開工,預計10月完工、明年開通啟用,屆時不僅提供市民安全宜居的通行環境,更能紓解當地長期人車爭道的情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2024.06.25 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民殷切期盼的「新竹市慈雲路空中行人步道橋工程」今(25)日順利決標!為紓解慈雲路交通、提供市民更友善的人本環境,市長高虹安上任兌現承諾,全力落實關埔空橋生活圈,工程預計於今年8月開工、明年完工。高市長表示,此次工程範圍包含跨越慈雲路、埔頂三路交叉口4處住商社
Thumbnail
圖:高虹安親掛保證:關埔空橋經費是我與鄭正鈐委員共同爭取的。(圖/新竹市府提供) 【李婉如/ 報導】新竹市關埔地區為竹科周邊門戶,長期以來都有大量人車通過,為紓解慈雲路交通,市府積極推動空橋工程,市長高虹安今日視察慈雲路空中行人步道橋工程地點,關心空橋進度,監督規劃施工動線並要求儘速完成工程發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高雄車站的東邊,是高雄機務段跟高雄調車場,幅員非常廣闊,似乎介於整個中山博愛到民族路橋間, 到了現在,原本鐵路變成美麗的綠廊,也多了站東重劃區,這些土地或許是未來中高雄發展的重點之一
Thumbnail
2024.08.06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積極推動各區建設計畫,強調人本環境的重要!南區福田一街(光明路以東)現況因人行空間不足,且未串聯周遭動線,導致多處斷點,行人被迫與車爭道,因此市府建設局辦理「南區福田一街開闢工程」,將長度約145公尺道路拓寬並增設實體人行道。開闢工程今(6)日開工,
Thumbnail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Thumbnail
高雄民族陸橋在鐵路地下化前有兩條較短的陸橋,鐵路地下化後兩條短陸橋被拆除,只保留了主橋。主橋原因未拆除是因為下面是私人土地。高雄民族陸橋的日夜變遷反映了城市交通設施的進步,見證了高雄市的歷史記憶。
Thumbnail
2024.07.20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積極推動「燙平計畫」,持續建置人本交通環境,守護市民行的安全,位於南屯區五權西路(文心路至惠中路)人行道現況老舊且高低起伏大;為改善用路人通行安全,台中市政府建設局辦理「南屯區五權西路二段(文心路一段至惠中路三段)人行空間及燙平改善工程」,目前已完成
2024.07.15 新竹市政府 關埔空橋生活圈重大里程碑!新竹市民期盼已久的「新竹市慈雲路空中行人步道橋工程」在今年6月順利決標,今(15)日迎來盛大的開工典禮,由市長高虹安偕同來賓動土,象徵竹市空橋建設向前邁進一大步。高市長表示,市府團隊全力落實關埔空橋生活圈願景,致力紓解交通、提供市民更安全
Thumbnail
2024.07.04 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長高虹安打造行人友善交通環境,傾聽地方長年心聲,積極回應改善。為落實「人本交通」城市願景,竹市北區「新竹市台68線武陵路橋下空間增設人行便橋工程」已於日前正式開工,預計10月完工、明年開通啟用,屆時不僅提供市民安全宜居的通行環境,更能紓解當地長期人車爭道的情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2024.06.25 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民殷切期盼的「新竹市慈雲路空中行人步道橋工程」今(25)日順利決標!為紓解慈雲路交通、提供市民更友善的人本環境,市長高虹安上任兌現承諾,全力落實關埔空橋生活圈,工程預計於今年8月開工、明年完工。高市長表示,此次工程範圍包含跨越慈雲路、埔頂三路交叉口4處住商社
Thumbnail
圖:高虹安親掛保證:關埔空橋經費是我與鄭正鈐委員共同爭取的。(圖/新竹市府提供) 【李婉如/ 報導】新竹市關埔地區為竹科周邊門戶,長期以來都有大量人車通過,為紓解慈雲路交通,市府積極推動空橋工程,市長高虹安今日視察慈雲路空中行人步道橋工程地點,關心空橋進度,監督規劃施工動線並要求儘速完成工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