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98):知者樂水,仁者樂水—智者仁者的不同特性

2024/04/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raw-image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者仁者喜愛水喜愛山,而是喜愛如它們一樣。而水和山的本性是什麼呢?一個是動,一個是靜,所以說智者的特性是動,仁者的特性是靜。所謂智者動是指智者喜愛思考,喜歡動腦筋,不能理解為智者愛好運動。動和靜都是指思維上或者心理上的。而『智者動,仁者靜』的結果就是智者內心快樂,而仁者長壽。

 

這是孔子自己的體驗和觀察,經驗之談,比較靠譜。智者肯定喜歡思考,不然也不會成為智者。思考本身讓人沉迷投入,得到答案,解決了問題,也會很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而仁者心境平靜,不患得患失,沒有焦慮、憤怒和憂慮等不良情緒,所以能長壽。

 

孔子還說過與此相近的兩段話。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憲問第十四)。

 

智者聰明愛思考,能理解和解釋事物間的關聯,所以不惑;仁者不計較個人得失,所以不憂。所憂者,唯天下的秩序和穩定。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勇者自然無所畏懼。

 

孔子認為這是君子應當具備的三個品質,自認為自己還做不到。子貢聽說後,卻認為這是孔子的自許。想必子貢認為孔子是假謙虛。

 

孔子將智仁勇分而言之,並非意味著三者不相容的。並非智者就不能是仁者,仁者就不能是智者。如前所述,孔子認為智和仁是相互促進的。智者和仁者關注的領域有所側重,智者專注于事物之間的聯繫,而仁者專注于人倫道德。如康得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歎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一是智者所思,一是仁者所慮。專注于外界則其樂如水,解開一個又一個問題而不惑;專注于內心則其樂如山,不為個人利益而憂慮。

 

孔子還對仁者和勇者,有德者和有言者之間的關係有所論述。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必然會留下名言雋語。而著述等身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必然有大勇,而勇者未必有仁心』。

 

德,這裡強調的是德行,而不僅僅是德性。而且要很突出,有很多和影響很大的行善事蹟。有言,也指很有影響的言論。一個人德性好,德行影響小,也不一定有言論流行流傳於世。孔子本人算得上有德行,也必然有言。而雷鋒同志樂於助人,有德行,也有言,《雷鋒日記》影響了他同時代和傳於後世。

 

仁為德行之本,德行為仁之用。仁者無欲則剛,依道德準則行事,自然無所畏懼。而勇者,由性格或恃強所定,未必就能有仁,也未必有智。

 

智仁勇三者之中,能占一條就不錯了。智勇雙全就比較難得,而智仁雙全就更難得了。

 

2020年11月15日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