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種子的信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相信旅行這個念頭應該會常常浮現在整天處在過度喧囂忙碌的都市人腦海中。

  一直記得蔣勳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不知道為什麼,許多朋友到了中午,會忽然懷想起青年時候讀過的流浪者之歌,也許是再一次出走吧?從叫囂的聲音中出現,從憤怒的人群中出走,從極端的愛恨中出走,從扭曲變形的臉孔中出走,走向一片寬和平坦的心境中去

。」

  也有人說這個世界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在流浪。

  是的,流浪,流浪的感覺就是好奇ˋ喜悅,與恐懼ˋ哀傷之間的情緒。

  行走是流浪的起點。

  說走就走,是人生中最華麗的奢侈,也是最耀眼的自由。現代人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壓力太大了,因此內心中不時會浮現出走的欲望,會響起流浪的呼喚。

  我們知道,逃離現實,走向未知和不確定的冒險之旅,等在我們前面的,雖然有著無限的可能,但是同樣有著粉身碎骨的危險,或許我們唯一可以確信的是,我們不會在城市中灰暗沈寂地老去。

  我們或許無法像哲學家桑塔耶納,據說有一天他正在哈佛大學教課,見到夕陽照入課堂內,突有所感,一手扔掉粉筆說:「我與陽光有約。」隨即步出課堂,放棄人人稱羨的工作,悠遊於世。

  這種出走,我們沒有勇氣,但是休長假,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你的地方,短暫脫離城市生活,也多少能滿足一點心中的夢想。

  我想,出走真正的意義是為了找到心靈歸宿,因此,一切的追尋,其實是為了在過程中體驗到自己,所以,眼中的風景,常常只是自己的一種心情。

  或許,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世界,而是用新的視野看世界。

  因此,旅行不只是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的活動,更是一個人尋找自己內在心靈的過程吧?在旅途中,我們可以安靜的面對自已和這個世界。

  達爾文曾講過一句名言:「旅行是種子的信仰」,透過旅行而傳播生命,這是有形的生命繁衍,在無形的概念上,荒野人向來都以種子來象徵著我們的信仰,就如同梭羅所說的:「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是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是的,只要人在路上,不斷行走,我就相信奇蹟的存在。

raw-image

只要人在路上,不斷行走,我就相信奇蹟的存在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近年來有三位暢銷作家,他們的小說襲捲全世界,早一點的是「哈利波特」,讀者老少通吃,最大功勞是讓小學生也勇於嘗試看六七百頁厚厚密密麻麻的純文字書,建立閱讀的信心,另外一位是「暮光之城」,打動了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堅定嚮往永恆愛情的幻想;另外一位就是我最近才看完作者的最新創作「起源」,丹布朗以「達文西
今年四月二十二日的世界地球日核心主題是減塑(planet vs plastics)倡議在2040年之前全球塑膠的產量能夠減少百分之六十,為下一代打造「零塑膠的未來」。 地球日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國家與地區都有民眾參與,十億人以上會在這一天為環境而行動,希望能藉由日常的節能減碳以及年度的核心主題,改善
有一年大年初一,朋友們依慣例在我家聚會聊天,期間,有經營企業的朋友感慨現今像草莓般的年輕人,耐壓性太差,過於自我卻又沒有企圖心等等,在引起不少附和之餘,其實也有不同的反省之聲。 我們會不會得了便宜又賣乖?畢竟我們成長的年代與現今的年輕人面對的時代大不相同。
曾經有朋友表示,他已經找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以當作埋骨之所,當平常工作壓力很大很疲累的時候,只要想起死後可以埋到那個地方,就又可以振奮起來。這個地方,兼具想像與實際。 這個令人嚮往的世界,不管是精神世界還是實體空間,兩者應該有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之處。對於我來說,我喜歡波赫士所說的:「想像天堂是圖書
文學作品與作文不同,不能太重修辭與技巧,以免流於太匠氣或太滑,真誠反而不見了。比如對仗的句子,成語的使用,譬喻……這些技巧,一篇散文裡運用一次很棒,二次勉強還可以,用到三次看起來就很礙眼了,太做作而不自然。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近年來有三位暢銷作家,他們的小說襲捲全世界,早一點的是「哈利波特」,讀者老少通吃,最大功勞是讓小學生也勇於嘗試看六七百頁厚厚密密麻麻的純文字書,建立閱讀的信心,另外一位是「暮光之城」,打動了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堅定嚮往永恆愛情的幻想;另外一位就是我最近才看完作者的最新創作「起源」,丹布朗以「達文西
今年四月二十二日的世界地球日核心主題是減塑(planet vs plastics)倡議在2040年之前全球塑膠的產量能夠減少百分之六十,為下一代打造「零塑膠的未來」。 地球日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國家與地區都有民眾參與,十億人以上會在這一天為環境而行動,希望能藉由日常的節能減碳以及年度的核心主題,改善
有一年大年初一,朋友們依慣例在我家聚會聊天,期間,有經營企業的朋友感慨現今像草莓般的年輕人,耐壓性太差,過於自我卻又沒有企圖心等等,在引起不少附和之餘,其實也有不同的反省之聲。 我們會不會得了便宜又賣乖?畢竟我們成長的年代與現今的年輕人面對的時代大不相同。
曾經有朋友表示,他已經找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以當作埋骨之所,當平常工作壓力很大很疲累的時候,只要想起死後可以埋到那個地方,就又可以振奮起來。這個地方,兼具想像與實際。 這個令人嚮往的世界,不管是精神世界還是實體空間,兩者應該有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之處。對於我來說,我喜歡波赫士所說的:「想像天堂是圖書
文學作品與作文不同,不能太重修辭與技巧,以免流於太匠氣或太滑,真誠反而不見了。比如對仗的句子,成語的使用,譬喻……這些技巧,一篇散文裡運用一次很棒,二次勉強還可以,用到三次看起來就很礙眼了,太做作而不自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從出生那霎那開始,我們的腳印便開始在生命首部曲上留下印記,隨著年紀增長,走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能增廣見聞,亦是種修行。當你覺得迷茫,想為生命找個不同的出路,不妨拾起包包,展開一場豐富閱歷的旅程吧!   書籍《也許生命沒有一種絕對》的作者康康,在等待服兵役的空窗期,突發奇想
Thumbnail
流浪者登上山巔 汪洋全在腳下 地球也是 內心比宇宙更深 雲氣變化追不上思想 人生或許是種測量
Thumbnail
「旅行,是後天混血的過程。」 這是我很喜歡的作家李欣頻曾說過的話。 旅行,對我來說,並不是走馬看花或者忙著跑景點的「活動」。 旅行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同的生活型態,除了能讓我長出與世界連結的觸角,也是一個探索自我的過程。 旅行讓你挖掘更多自己 當把自己丟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彷彿「我」
Thumbnail
少年不曉得,知道這件事情是好是壞。 一時興起地踏上旅程後,他一邊拖著習慣的沉重步伐,一邊思忖。 那時路過的商隊說,外面的世界有各種青翠的植物、有可以漫步其中的植物園,還有…… 盛開楚楚可憐的花朵的花園…… 踩在一望無盡的荒漠上,他瞥了眼高過自己的仙人掌。 原來,世界上有栽種起來不傷害自己,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Thumbnail
「當我們選擇一條全新的道路,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捨棄一些人事物,踏上陌生的旅程,遇見陌生人,面對、接受新的挑戰。總是會不捨得,但是改變不是不好,它是讓我們有機會發現另一條道路的美好。」~by Doris
Thumbnail
旅行是一段認識世界、調整自己步調的旅程,每個相遇與對話都能增加對這世界的認識。慢慢的用文字及照片,述說這旅途中,所見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悉達塔最終沒有衣缽他的法,不,一個真正追尋者,真正找到什麼的人不可能依循任何法。然而找到的人,他就能接納任何、任何的法、任何的道路、任何的目標,沒有什麼能使他和其餘千百人分開來,那些活在永恆的人,那些呼吸著神性的人。」 流浪者之歌,描述得是一位出世轉入世,最後找到自己信仰的故事。我最大的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從出生那霎那開始,我們的腳印便開始在生命首部曲上留下印記,隨著年紀增長,走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能增廣見聞,亦是種修行。當你覺得迷茫,想為生命找個不同的出路,不妨拾起包包,展開一場豐富閱歷的旅程吧!   書籍《也許生命沒有一種絕對》的作者康康,在等待服兵役的空窗期,突發奇想
Thumbnail
流浪者登上山巔 汪洋全在腳下 地球也是 內心比宇宙更深 雲氣變化追不上思想 人生或許是種測量
Thumbnail
「旅行,是後天混血的過程。」 這是我很喜歡的作家李欣頻曾說過的話。 旅行,對我來說,並不是走馬看花或者忙著跑景點的「活動」。 旅行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同的生活型態,除了能讓我長出與世界連結的觸角,也是一個探索自我的過程。 旅行讓你挖掘更多自己 當把自己丟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彷彿「我」
Thumbnail
少年不曉得,知道這件事情是好是壞。 一時興起地踏上旅程後,他一邊拖著習慣的沉重步伐,一邊思忖。 那時路過的商隊說,外面的世界有各種青翠的植物、有可以漫步其中的植物園,還有…… 盛開楚楚可憐的花朵的花園…… 踩在一望無盡的荒漠上,他瞥了眼高過自己的仙人掌。 原來,世界上有栽種起來不傷害自己,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Thumbnail
「當我們選擇一條全新的道路,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捨棄一些人事物,踏上陌生的旅程,遇見陌生人,面對、接受新的挑戰。總是會不捨得,但是改變不是不好,它是讓我們有機會發現另一條道路的美好。」~by Doris
Thumbnail
旅行是一段認識世界、調整自己步調的旅程,每個相遇與對話都能增加對這世界的認識。慢慢的用文字及照片,述說這旅途中,所見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悉達塔最終沒有衣缽他的法,不,一個真正追尋者,真正找到什麼的人不可能依循任何法。然而找到的人,他就能接納任何、任何的法、任何的道路、任何的目標,沒有什麼能使他和其餘千百人分開來,那些活在永恆的人,那些呼吸著神性的人。」 流浪者之歌,描述得是一位出世轉入世,最後找到自己信仰的故事。我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