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能算是 Bob Dylan 的歌迷,我也不是太喜歡 Timothée Chalamet,但基於對導演 James Mangold 的喜愛,我在年初一的晚上跑到一家戲院看《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然後它意外地給了我很強的衝動。它是一部有奇妙力量的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大多素材建立在與 Bob Dylan 真實故事對話的基礎,從 1961 年為始,至 1965 年 Newport Folk Festival 的插電公案;如果放下一個「傳記電影」的想像,我認為《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會突然成為一部很不一樣的電影,它當然會先是很多東西,但它可以關於變化中的自我,關於一個成長中的、注定超凡入聖的少年,並未預料到自己將變成的樣貌,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會比 Chalamet 同年主演的《沙丘:第二部》(Dune: Part Two)更有趣一點。
Timothée Chalamet 稚氣未脫的外表,讓故事開始時年方 20 歲的 Bob Dylan 有比實際年齡更稚嫩的少年形象。儘管這個詞彙可能讓人感覺惡俗或褻瀆,但如果我們想像《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是一部「青少年成長電影」,我們就可以脫離近期一連串音樂傳記的疲勞轟炸(甚至不限於那些排場盛大的劇情電影,許多樂團紀錄片也不乏這種取向):初生之犢、挑戰前規的新生狀態,碰觸名利後,迷失在性、酒精、毒品的沉淪期,最後基於某個核心精神而奮起、超脫、救贖的安定結尾。這個反覆出現的毛躁圓圈讓人感受不良,因為它們準備好許多現成的答案要提供給觀眾,但《巴布狄倫:搖滾詩人》觸動到我的地方在它的敘事當中:如果一個少年的成長僵局包括我們對於「準備好的答案」產生懷疑,但當「成長」基於各種原因確實發生之後,我們該如何回頭去辨別「答案」來自何處?傳奇的少年戰勝命運是來自己願,或戰勝命運的姿態老早就是預定寫就的過程?這部電影呈現出這樣的移情通道。
在電影上半段,沉浸在戀愛情緒裡的 Dylan 跟 Elle Fanning 飾演的 Sylvle 在餐館閒聊。他們討論一些關於 Bette Davis、星星月亮、人生轉變之類的問題。基於各種判斷,這些對話可能只是(也確實部分是)留用到電影後段,為這段愛情關係做一些註解;不過,Dylan 關於自我的台詞在這邊巧妙地搶戲,人會變化,但變化無關「活成自己」或是「更好的版本的自己」,無關那裡是否有一個「更好的、更對的、更肯定的」型態,變化就是關於變化(不一樣)。這段對話潛入我對這部電影的感受,無論實際原因來自 Mangold 的安排、Chalamet 的表演特色,或是 Bob Dylan 的形象本來就應該如此:我在電影中總是搞不懂主角 Dylan 到底在想甚麼。Dylan 明顯被許多事情包圍,變化中的音樂潮流、國際政局與人際關係,但在這個過程中,甚麼事在驅動他?某個未知的過去、所謂的藝術家性格,或只是才氣與傲慢?我並不真的知道那是甚麼。毫無疑問地這是一個關於他正在發生某些變化的故事,但核心總是模糊,而這種模糊在觀看的過程中遞進一些趣味。
電影的英文片名是簡潔的「A Complete Unknown」,它第一次出現是在 Bob Dylan 的首次出場,像是對畫面上人物一個開玩笑的註記,這讓觀眾感受到衝突:畫面上的人物確實是無名小卒,但同時,對於這位傳奇歌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是《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2013)結尾的剪影,不太可能有任何觀眾未領受過 Bob Dylan 的文化影響力與傳承。我們尤其會注意到 Mangold 鋪排一個成長少年的雛型,而他同時是一個傳奇人物,這讓他所接觸到的所有角色都連帶因此像是神話中的某一個片段。包括 Chalamet 在內,Edward Norton、Monica Barbaro、Elle Fanning、Boyd Holbrook、Scoot McNairy,電影的整體演出效果驚人,而群戲圍繞著身為中心的 Bob Dylan,我們有時候突然意識到這是個美妙的時刻,超越真實人物的細節準確與否,而關於他們是如何可信地在各自的片段中支撐我們單從主角身上無法看見的 Bob Dylan 之變化。
音樂類型的純粹性拉鋸似乎是電影明面上的背景,但這個歷史區間的張力並不是我感受到最強烈的東西。在電影巧妙選之為結局的 Bob Dylan 與 Woody Guthrie 相對中,你能感受到這是世界上眾多的、並未間斷出現的,變化中的少年可能面對的其中一種結局,像是民謠歌曲中反覆出現的那些生命傷痕或鬱結。這無關於你對他喜愛或憎惡、認同或感到疏離,而是我們在這裡融入(電影呈現的)整體。我們同時是被遺落下的愛人或導師,同時是自認的知己,同時是在懷疑、傲慢或自我厭惡中決定離開小鎮的人;這關於我們如何相信自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又關於我們同時如何無法自控地在這個過程中永遠悖離原先的期待,像是叛逆的悖論或是在一片混亂後提出的妥協,揉雜的渾號因此在一種「無從主張」的狀態中,從開頭的玩笑變成副歌一句無法更合理的歌詞,像一顆滾動的石頭,「A Complete Unknown」。■
※※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2024)/美國,James Mang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