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202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巴布狄倫:搖滾詩人》電影海報,僅作評論用途

圖/《巴布狄倫:搖滾詩人》電影海報,僅作評論用途


我並不能算是 Bob Dylan 的歌迷,我也不是太喜歡 Timothée Chalamet,但基於對導演 James Mangold 的喜愛,我在年初一的晚上跑到一家戲院看《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然後它意外地給了我很強的衝動。它是一部有奇妙力量的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大多素材建立在與 Bob Dylan 真實故事對話的基礎,從 1961 年為始,至 1965 年 Newport Folk Festival 的插電公案;如果放下一個「傳記電影」的想像,我認為《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會突然成為一部很不一樣的電影,它當然會先是很多東西,但它可以關於變化中的自我,關於一個成長中的、注定超凡入聖的少年,並未預料到自己將變成的樣貌,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會比 Chalamet 同年主演的《沙丘:第二部》(Dune: Part Two)更有趣一點。


Timothée Chalamet 稚氣未脫的外表,讓故事開始時年方 20 歲的 Bob Dylan 有比實際年齡更稚嫩的少年形象。儘管這個詞彙可能讓人感覺惡俗或褻瀆,但如果我們想像《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是一部「青少年成長電影」,我們就可以脫離近期一連串音樂傳記的疲勞轟炸(甚至不限於那些排場盛大的劇情電影,許多樂團紀錄片也不乏這種取向):初生之犢、挑戰前規的新生狀態,碰觸名利後,迷失在性、酒精、毒品的沉淪期,最後基於某個核心精神而奮起、超脫、救贖的安定結尾。這個反覆出現的毛躁圓圈讓人感受不良,因為它們準備好許多現成的答案要提供給觀眾,但《巴布狄倫:搖滾詩人》觸動到我的地方在它的敘事當中:如果一個少年的成長僵局包括我們對於「準備好的答案」產生懷疑,但當「成長」基於各種原因確實發生之後,我們該如何回頭去辨別「答案」來自何處?傳奇的少年戰勝命運是來自己願,或戰勝命運的姿態老早就是預定寫就的過程?這部電影呈現出這樣的移情通道。


在電影上半段,沉浸在戀愛情緒裡的 Dylan 跟 Elle Fanning 飾演的 Sylvle 在餐館閒聊。他們討論一些關於 Bette Davis、星星月亮、人生轉變之類的問題。基於各種判斷,這些對話可能只是(也確實部分是)留用到電影後段,為這段愛情關係做一些註解;不過,Dylan 關於自我的台詞在這邊巧妙地搶戲,人會變化,但變化無關「活成自己」或是「更好的版本的自己」,無關那裡是否有一個「更好的、更對的、更肯定的」型態,變化就是關於變化(不一樣)。這段對話潛入我對這部電影的感受,無論實際原因來自 Mangold 的安排、Chalamet 的表演特色,或是 Bob Dylan 的形象本來就應該如此:我在電影中總是搞不懂主角 Dylan 到底在想甚麼。Dylan 明顯被許多事情包圍,變化中的音樂潮流、國際政局與人際關係,但在這個過程中,甚麼事在驅動他?某個未知的過去、所謂的藝術家性格,或只是才氣與傲慢?我並不真的知道那是甚麼。毫無疑問地這是一個關於他正在發生某些變化的故事,但核心總是模糊,而這種模糊在觀看的過程中遞進一些趣味。


電影的英文片名是簡潔的「A Complete Unknown」,它第一次出現是在 Bob Dylan 的首次出場,像是對畫面上人物一個開玩笑的註記,這讓觀眾感受到衝突:畫面上的人物確實是無名小卒,但同時,對於這位傳奇歌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是《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2013)結尾的剪影,不太可能有任何觀眾未領受過 Bob Dylan 的文化影響力與傳承。我們尤其會注意到 Mangold 鋪排一個成長少年的雛型,而他同時是一個傳奇人物,這讓他所接觸到的所有角色都連帶因此像是神話中的某一個片段。包括 Chalamet 在內,Edward Norton、Monica Barbaro、Elle Fanning、Boyd Holbrook、Scoot McNairy,電影的整體演出效果驚人,而群戲圍繞著身為中心的 Bob Dylan,我們有時候突然意識到這是個美妙的時刻,超越真實人物的細節準確與否,而關於他們是如何可信地在各自的片段中支撐我們單從主角身上無法看見的 Bob Dylan 之變化。


音樂類型的純粹性拉鋸似乎是電影明面上的背景,但這個歷史區間的張力並不是我感受到最強烈的東西。在電影巧妙選之為結局的 Bob Dylan 與 Woody Guthrie 相對中,你能感受到這是世界上眾多的、並未間斷出現的,變化中的少年可能面對的其中一種結局,像是民謠歌曲中反覆出現的那些生命傷痕或鬱結。這無關於你對他喜愛或憎惡、認同或感到疏離,而是我們在這裡融入(電影呈現的)整體。我們同時是被遺落下的愛人或導師,同時是自認的知己,同時是在懷疑、傲慢或自我厭惡中決定離開小鎮的人;這關於我們如何相信自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又關於我們同時如何無法自控地在這個過程中永遠悖離原先的期待,像是叛逆的悖論或是在一片混亂後提出的妥協,揉雜的渾號因此在一種「無從主張」的狀態中,從開頭的玩笑變成副歌一句無法更合理的歌詞,像一顆滾動的石頭,「A Complete Unknown」。■


※※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2024)/美國,James Mangold

avatar-img
85會員
16內容數
聯絡方式:orangecat841027@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曉松 的其他內容
《隔壁的房間》關於生命。裡頭出現一小段 Buster Keaton 的《七次機會》(Seven Chances),非常美妙,就像新見的雪花、在樹林仰望天空的主觀鏡頭、文學、詩句,或構成我們生命的其他。阿莫多瓦描繪對生命的欲望,那是幾乎被收進抽屜的東西;要將它拿出來,阿莫多瓦專注在不迴避其中的無望。
他如今擁有新的力量,有另一段他即將去面對的危險與歷程,這是與原著的指向完全相反的一段路。而在此之前,在他最終走向這顆鏡頭之前,他經歷一次戲劇性的長鏡頭奔跑,在他告別他的對立角色與劇本巧妙安排的既定秩序之時。
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是這個現代、疏離,無信仰、無連結可能的世界,最後將他們拋入同一個處境。而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間,只成立在他們的價值傾向或道德衝突對彼此都已經不再構成威脅的一瞬間,或許最後幾秒、幾分鐘的時光,他們兩人不再是孤獨的,而能夠擁有彼此的陪伴。
當影像第一次進入小豪與 Vicky 的住宅,畫面進入長時間的失焦,在焦點固定之後,淺焦鏡頭依然讓前後景不時處於模糊狀態,攝影機的擺動拖著觀眾的視線移動,觀眾卻更常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畫面上明顯失焦的區塊。一切都帶有不確定性。
麥斯重新接受自己的名字,接受結合的可能性,透過一場非常浪漫的輸血場景,「荒土中不僅能掠奪,也能給予」的價值觀得到迂迴地成立。而就像是伊丹十三《蒲公英》(Tampopo,1985),或是它可能存在的其他西部電影前輩。在終局,麥斯的離開是個必要選擇,只有這種方式......
70 年代香港,李小龍以《唐山大兄》(1971)爆紅,當時已憑《獨臂刀》(1967)、《金燕子》(1968)等片成為武俠片名導的張徹萌生念頭,培養一個專長於拳腳武打片的演員;時年 28 歲的陳觀泰雀屏中選,主演《馬永貞》。
《隔壁的房間》關於生命。裡頭出現一小段 Buster Keaton 的《七次機會》(Seven Chances),非常美妙,就像新見的雪花、在樹林仰望天空的主觀鏡頭、文學、詩句,或構成我們生命的其他。阿莫多瓦描繪對生命的欲望,那是幾乎被收進抽屜的東西;要將它拿出來,阿莫多瓦專注在不迴避其中的無望。
他如今擁有新的力量,有另一段他即將去面對的危險與歷程,這是與原著的指向完全相反的一段路。而在此之前,在他最終走向這顆鏡頭之前,他經歷一次戲劇性的長鏡頭奔跑,在他告別他的對立角色與劇本巧妙安排的既定秩序之時。
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是這個現代、疏離,無信仰、無連結可能的世界,最後將他們拋入同一個處境。而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間,只成立在他們的價值傾向或道德衝突對彼此都已經不再構成威脅的一瞬間,或許最後幾秒、幾分鐘的時光,他們兩人不再是孤獨的,而能夠擁有彼此的陪伴。
當影像第一次進入小豪與 Vicky 的住宅,畫面進入長時間的失焦,在焦點固定之後,淺焦鏡頭依然讓前後景不時處於模糊狀態,攝影機的擺動拖著觀眾的視線移動,觀眾卻更常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畫面上明顯失焦的區塊。一切都帶有不確定性。
麥斯重新接受自己的名字,接受結合的可能性,透過一場非常浪漫的輸血場景,「荒土中不僅能掠奪,也能給予」的價值觀得到迂迴地成立。而就像是伊丹十三《蒲公英》(Tampopo,1985),或是它可能存在的其他西部電影前輩。在終局,麥斯的離開是個必要選擇,只有這種方式......
70 年代香港,李小龍以《唐山大兄》(1971)爆紅,當時已憑《獨臂刀》(1967)、《金燕子》(1968)等片成為武俠片名導的張徹萌生念頭,培養一個專長於拳腳武打片的演員;時年 28 歲的陳觀泰雀屏中選,主演《馬永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以肉身為國家帶來曾經救贖的希望,這是一本主角不在其中卻又無所不在的致敬書。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等待確認的臉書好友、遺落巴士的移動硬盤、黑白的遺照、煙火與星洋——這就是《他的最後一個朋友》所描繪的故事。
Thumbnail
《自由之聲》 英語片名:Sound of Freedom  導演: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編劇:羅德.巴爾、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監製:埃杜瓦多.維拉斯蒂吉 配樂:哈維爾.納瓦利特 攝影:高爾卡.戈馬克西、安德魯.艾克 剪輯:布萊恩.斯科菲爾德 類型:動作、劇情、社會議題、真實事件改編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以肉身為國家帶來曾經救贖的希望,這是一本主角不在其中卻又無所不在的致敬書。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等待確認的臉書好友、遺落巴士的移動硬盤、黑白的遺照、煙火與星洋——這就是《他的最後一個朋友》所描繪的故事。
Thumbnail
《自由之聲》 英語片名:Sound of Freedom  導演: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編劇:羅德.巴爾、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監製:埃杜瓦多.維拉斯蒂吉 配樂:哈維爾.納瓦利特 攝影:高爾卡.戈馬克西、安德魯.艾克 剪輯:布萊恩.斯科菲爾德 類型:動作、劇情、社會議題、真實事件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