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腔濫調” 的表達值得我們變換一下口味。

“陳腔濫調” 的表達值得我們變換一下口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口語表達的技巧,有如下棋一般。


只要有中級以上的棋力,就可以藉由分析每個棋子怎麼下會更有機會造成勝利。所以最高原則是,每一個子都希望不是廢子,因為少數幾個廢子就可能弄垮一盤棋的氣勢,導致全盤皆輸。


誰能説,開口說話不像是一局棋賽,需要一個字、一個詞去考慮。換句話說,是在 “嘗試找到” 語音所代表的文字的最佳組合,最小化誤解的可能,以便把意思清晰地傳達給聽眾,完成說話溝通的目的


說話的原則,絕對不是人家怎麼講,我就撿來怎麼用,而不去考慮可能的負面影響。


特別是那些被過度濫用的,索然無味的 “陳腔濫調”,英語所謂的 hackneyed expressions.


不管別人採取的態度,發酸的食物 * 避免去吃, 應該是普遍的正確選擇。食物講究新鮮,說話的效果,不也是需要清新自然嗎?

 

我在這裡列舉幾個,“如雷灌耳” 的,每天重複聽到的 “國語” 表達, 提供參考。


1 “不好意思”: 到底是什麼意思 ??特別是男性朋友們動不動 “不好意思”,不會造出 “娘娘腔” 的印象嗎? 女性使用太多,也顯得過度 “低姿勢” ,不是嗎 ?


換著應用 “對不起”,“抱歉”;2030 後可以偶爾用用 “sorry”


2 “傻眼” : 什麼表情算是 “傻眼” 呢?


難以去解釋 “驚訝” 的反應,有何需要牽扯到  “傻” 這個字, 我想, 沒有幾個人願意流露 “傻” 的印象。 換著用 “吃驚”、“驚訝”, 或是 “讓我瞠目結舌” , 可以流露出來更有價值的新的氣息。


3 “做好做滿”  /  “- 好 - 滿”: 舉例說,何不拆解成為 “...做滿他的任期” ,讓整一下,可以讓句子更自然地表述出來。 特別是報新聞的場合, 是不是更值得避免掉入老套的陷阱呢?。


4 “大家說好,不好”:選舉造勢時的 “八股”。我的印象是, 絕大部分情況,很少有幾個人真正熱情地出聲做出正面的反應。這種情況有如不打自招,反倒顯示出來衰竭的氣勢。


5 “...的話呢”: 如果不是 「假設語句」的應用,像是 「假使下雨的話呢,健行活動就改到下一個週末好了」。事實上, “呢” 都是累贅的字,直接刪除掉, 會順暢許多。 


曾經在社區的區全會,發現主委嚴重 “染了疫”。在做報告時,半句話就套用一個 “的話呢”。我聽不下去, 就提前離開會場。


綜合看來,自曝其短的負面效果至少有這幾點:


*顯示字彙量不足:


*欠缺 “換個話說” 的能力:不具備 “同意“ 與 “反意” 字詞的應用能力。


*讓自己落入 “俗套” 的深淵: 一旦落入,就是自己放棄掉個人說話 “脫俗” 的特質,也就是個人說話的正面的特質被犧牲掉。 實際效果幾近於 “拿著黃金去換垃圾”。


任何口語表達的情勢, 在技巧上,值得講就的是 “變化” 與 “創意” ,以便提升 “可聽度” 與 “新鮮感。


以上的分析與說明的目的,在於提出原則性的建議。不過,如果多少能夠去應用 “的話”,或許會帶來在說話技巧上 “豁然開朗” 的另外一層 “玩味” 級的體驗與享受。


Fred Chou, Jun. 6, 2024

avatar-img
“如詩如畫” 是人生
13會員
70內容數
詩作讓人感覺幾分玄妙,卻流露著誘人的迷惑。 從瀏覽、朗讀,到深入解析,美感的享受總是源源不斷。 既然 “新詩” 已經擺脫僵硬的形式、韻腳,與格律等侷限。更值得嘗試的是隨興寫個幾句,後續的靈感,時常會源源而來。 創作的實際經驗,也讓詩的愛好者能夠體驗詩人的技巧, 進一步融入詩作的智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常聽到 “台灣國語” 的意指 *。提到這點,我可以推想在 2030年把英語訂為第二法定語言的諸多正面道理,不過,以我對English 這個語言以及我們自己的國語在 “本質上” 的理解,我認為台灣社會正在形成“台灣英語” ,一、二十年後它會普遍在出現應用, 因而將會成為 “法定的台灣英語”。
我們都清楚,英語的學習是從字母開始(26 letters) ,「整體運用的能力,卻是建立在文法概念(gramar / grammar rules) 的掌握之上」,無論那是透過母語學習過程所自然領悟到的漫長過程,或是透過辛勤努力去刻意學習到的。 自然養成或是努力追求所獲得的句法 (synta
我們所崇尚的第二法定語言 English,由於它的26個字母需要展現多達44個不同的音 *,因此對國語的使用者而言,確實是有額外的挑戰。 就以母音 (vowel sounds),有多達14-20個,對比國語平常的認定,6個,多出了許多。 因此,單純用 “猜” 或者依靠 “有限” 經驗去推斷
我們常聽到 “台灣國語” 的意指 *。提到這點,我可以推想在 2030年把英語訂為第二法定語言的諸多正面道理,不過,以我對English 這個語言以及我們自己的國語在 “本質上” 的理解,我認為台灣社會正在形成“台灣英語” ,一、二十年後它會普遍在出現應用, 因而將會成為 “法定的台灣英語”。
我們都清楚,英語的學習是從字母開始(26 letters) ,「整體運用的能力,卻是建立在文法概念(gramar / grammar rules) 的掌握之上」,無論那是透過母語學習過程所自然領悟到的漫長過程,或是透過辛勤努力去刻意學習到的。 自然養成或是努力追求所獲得的句法 (synta
我們所崇尚的第二法定語言 English,由於它的26個字母需要展現多達44個不同的音 *,因此對國語的使用者而言,確實是有額外的挑戰。 就以母音 (vowel sounds),有多達14-20個,對比國語平常的認定,6個,多出了許多。 因此,單純用 “猜” 或者依靠 “有限” 經驗去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