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我想會讓人興趣缺缺,不過這主要是一篇讀後感的實際應用,也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2019年就業後有了一點資金,如同大多人一樣開始思索投資理財,從書籍、網路找尋各種資料。只是特別的是當時環境處於新冠疫情期間,從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到各國開始大量QE導致資產價格大漲,同時金融界KOL聲量也水漲船高。
TQQQ、0050正二、航運股到現在的房地產的討論度激增,當然也衍生專職投資、信貸質押買股等議題出現。不過現在想起來奇妙的是,自己沒有參與上述行動,而是在股票漲回2019、2020年的點位才開始買VT(ETF),當然這是受到網路上所謂單純被動指數投資的影響。
接著2021-2023年進入初學者模式,像無頭蒼蠅一般找尋所謂「相對安全」「報酬率高」的ETF,將VT換成VTI、投入0050,接著覺得0050台積電占比太高又改成00692,接著又換成VT,其他還作了什麼傻事也記不得了,總之基本上就是一團亂。
2023-2024年半放棄的維持VTI、00692配置,但總有不踏實的感覺,卻沒有發現這股不安心感,是來自投資理財就是要因應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及價值觀(家庭、金錢、情感)。
而在讀過《蒙格之道》及波克夏自2016年至今的問答,逐步建立自己的理財配置,也是對過去不安持續探索後的結果,一方面也很感激有過去幾年的學習與經驗。
蒙格、巴菲特雖表示指數化投資適合大多人、但也認為在能力圈內找尋到少數集中的持股或許會更好,例如蒙格的資產配置以波克夏、每日期刊、好市多、李彔的亞洲基金、比亞迪為主,同樣為他帶來大量的財富。
但很多文章沒提到的是對於兩人來說,追尋最高報酬本來不是最主要目的(基本上與指數相當即可),而是可以在構建投資組合中,以保險業及公共事業作為基底,持續擴大優勢例如它可以直接收購企業將良好的生意與人才納入麾下,且著重是否有類似的價值觀(正面、樂觀、誠信、對於社會助益)的管理層,而非管理手段的一致性。
當然他們也認為如果波克夏規模不如現在龐大;或沒有大量股東。可以使用槓桿並有更好的利潤,而正是因為他們的信念在於必須謹慎對股東交付的金錢負責並不能這麼做。但蒙格也表示並不想回到規模小的時候,雖然規模小可以投入相對多的事業(簡單找到一個好生意投資即可,但因為現在規模大需要投入較多才可帶來明顯報酬),但也有因為規模大與現在波克夏的信譽才可以投資的事業。
許多人都將股票市場當作賭桌一般,將股票當作籌碼不斷換手,而非等待好生意的成長,這對於人的心態有害也對於社會是有害的,波克夏並不在乎FED的政策趨向,以及各種經濟預測,因為波克夏總是做好準備,當下就盡力將每件事做好,剩下就看市場環境變化做出因應。
因此將最後摸索出,以VTI(70%)、00850(15%)、高利活存現金(5%)進行配置,漲跌我並不在意而是每季需調整多少。主要保持穩定現金流及資產成長動能,也因為台股ETF部分屬季配息在一定規模下可避免補充保費。且在年度綜合所得稅低於98.3萬,股息有減免效果,待規模更大時調整VTI、00850、現金比例。我明白這個配置不一定可以勝過單純VOO、0050的報酬率,但對於自己來說是一個相對安心可以持續執行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