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偷懶》這本書剛到手的時候,我有點迷惑,不知道是高效率完成事情就可以偷懶了,還是偷懶這件事情要採取高效率去完成XD
翻了翻內頁,我認為一本好書還是要有些社會責任,所以這是一本教人如何高效率完成事情,然後可以盡情偷懶的書籍!作者牛尾剛是美國微軟的高級軟體工程師,他在成年之後才被診對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那時他才知道自己長年來笨拙、記憶力差、腦中思緒混亂而疲憊不堪的原因。因此他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以完成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嘗試做到人們期望的水準。所以這本書紀錄他自己所屬團隊中許多人擁有的思維模式,這些思維模式創造了他們團隊的高生產力,而作者就是透過這本書傳達他認為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思維模式。這本書想要提倡一種思維觀念「Be Lazy」,也就是「用更短的時間,實現最大化價值」,換句話說,就是盡可能用最少的精力來找尋輕鬆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實現Be Lazy,他認為必須養成以下習慣:
上述的習慣看起來很簡單,好像也很理所當然,但是若以他的角度來說,解釋出來的行為又是另外一回事。
例如「設定優先順序」這個項目,以日本人來說,將目標以重要性排列,最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後做。但是以國際團隊的角度來解釋的話,就是「挑選出最重要的任務,其他則不做,只專注在自己選擇的工作上」,國際團隊認為做20%的工作量,但創造80%的價值比較有效率,如果試圖每件事情都要100%做完,工時會增加,到最後時間也可能不夠用。
接著第六章提到的「提升工作和生活品質的習慣養成術」吸引我的眼球。作者認為「時間」這個因素對工作而言很重要,不但要挑對時間,而且要準時下班,更要利用所謂「時間箱」的概念來分配時間。此外,作者也認為「腦袋」這個因素很重要,他提倡不易過度使用大腦,適時切換執行不同的事情,都使得大腦處理事情的時候效率變得更好。
電腦工程師出身的作者,當然不能不提到AI對於人類工作所帶來的效率,然而許多人畏懼這股勢力是因為深怕AI會取代他的工作,但是作者認為一個人只要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不受時代潮流左右,就能在AI時代屹立不搖。
閱畢,我可以很確定這本書的重點在於「高效」而非「偷懶」,如果說要真的偷懶,那也是建築在高效工作之下的一環!這本書不僅教你許多高效工作的想法與觀念,身為亞洲的日本人,更能夠在東西文化之間比較出雙邊對於工作態度的差異。其實工作態度的差異並沒有好壞優劣,就端看我們取捨或著重在哪個焦點而已。說到底,能夠換個不同的思維模式來提高工作效率,進而讓生活過得更為輕鬆,我想是每個想追逐這種日常模式的人可以參考的觀念。如果你想知道微軟團隊是怎麼樣淨化出高效工作的思維,不妨來參考野人文化出版的《高效偷懶》。
購書連結--->https://s.shopee.tw/5fas9XasBq
目前andyworld發表的主要平台有三個,分別是:
1.臉書(andyworld理財&家庭記事簿)
2.方格子(andyworld)
3.IG(IG的帳號是:andyworl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