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對於美國的想像,是碩班剛畢業時,嚮往有機會能負笈求學的目的地。但由於各種原因所導致的生涯規劃思考,終究還是選擇踏入社會,走上職場修煉一途。論旅遊,美國老實說並不在內心排序前幾名,若不是剛好機緣相應,男友要赴華府出差,讓我能當小跟班省去貴到頭痛的住宿費,不然我想,踏上美國的那天恐怕是遙遙無期。
第一次踏上美國國土,為期便長達兩周,基本上周間10天都待在華府,中間的周末快閃紐約2天,有充裕的時間在華府漫遊,悠閒晃過各大著名紀念碑、博物館及政府機關展覽館。本篇以紀念碑、紀念堂為主軸,跟大家開箱去華府必踩的幾個景點,也充當自己的旅遊紀錄。
先上一張用Google Maps 粗略標示的主要景點地圖。華府的主要景點大多散落在「東西向:林肯紀念堂─國會大廈;南北向:白宮─傑佛遜紀念堂」所畫出的這個大十字上。尤其,諸多著名的紀念碑與紀念堂都位於「國家廣場和紀念公園」(National Mall and Memorial Parks),最佳建議路線,是以林肯紀念碑為起點,往美國國會大廈的方向前進,就可以大致收集完這些知名景點。
不過,如果你的行程有安排其他博物館,可以參觀博物館時連同附近的紀念碑一起逛即可。因為美國地大,寬敞筆直的大道會讓所有景點一覽無遺,讓人產生「好像很近,應該可以用走的過去」的錯覺。但當你開始走時,會發現「我明明有在移動,但為什麼好像都沒在前進」的窘境,這時就算想改坐地鐵,前顧後盼,可能也會發現卡在兩個同樣距離遙遠的地鐵站中間,最終也只能咬牙繼續往前走。
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為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我們參觀時,碰巧遇到整修時期,雖然不影響內部參觀,但拍照時難免就有些工業風的配件混入。
在林肯紀念堂最經典的拍照角度,便是模仿許多知名政要,面向紀念堂,以長形池塘為背景,往後拍攝遠方的華盛頓紀念碑,天氣好時,甚至能拍到一點點國會大廈。但可惜我們參觀當日是陰天,一開始甚至連華盛頓紀念碑尖端都被雲霧擋住,後來天氣好轉才拍到完整的畫面。
韓戰紀念碑(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謹以黑色的花崗岩,銘刻一句簡單卻深刻警語:「自由並非無價(Freedom is not free.)」旁邊士兵雕像群的地面,則刻了一段紀念文:
“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
「我們國家的兒女回應呼喚,前去捍衛一個他們從未知曉的國家、一群素昧平生的人民。國家以他們為榮。」
若以林肯紀念堂為中心,韓戰紀念碑落在其右側,越戰紀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則在其左側,兩者步行相距甚遠,所以越戰紀念碑我是隔日參觀完其他景點後,再繞回來補看。
越戰紀念碑以兩面黑色的大理石牆形成一方角落所構成,上面刻著約58,000名在越戰中陣亡或失蹤的士兵名單,底下至今仍有人會擺上鮮花。
國家二戰紀念碑(National World War II Memorial)紀念美國參與二戰的眾多士兵,以及陣亡的40萬弟兄姊妹。中間是一座下沉的噴泉,周圍由圓柱環繞,每一根圓柱代表一個州或當時的海外領土。兩側各有一個拱門,分別象徵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勝利。其中有一面牆佈滿4,048顆金色的星星,每一顆星星代表100名陣亡的將士,牆前的石底牌刻著:「於此我們標明自由的代價。」
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如其名,是為紀念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所建造,1884年完工時,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現在似乎有電梯可以搭乘至觀景台,但這次參觀我們只在外面拍照,沒有進去建築物內部。
傑佛遜紀念堂(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稍微偏離「林肯紀念堂─國會大廈」的路徑,與華盛頓紀念碑隔湖相望,繞過去需花費一點腳程。該景點最著名的是環繞湖畔的櫻花樹,若在春季來訪,可一睹花林風采。
羅斯福島(Theodore Roosevelt Island)是點點迷如我在研究華府地圖時發現的小島,坐落於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上,可搭乘地鐵到Rosslyn站後走過去。
要登島的唯一辦法是透過人行橋。該島主打荒林健行步道,重要景點僅有羅斯福紀念雕像,其他講直白一點是什麼都沒有,很多人看起來都只是路過來散步、慢跑兼呼吸新鮮空氣的。
國家一戰紀念碑(National World War I Memorial)建立於潘興公園(Pershing Park),位置就在白宮遊客中心對面,很適合逛完白宮遊客中心後,順道一併參觀。
愛因斯坦紀念像(Albert Einstein Memorial)位於越戰紀念碑附近,應是屬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一部分。外籍遊客持護照於大門登記,可進去美國國家科學院參觀(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8:00至下午17:00)。大廳圓拱設計金碧輝煌,很值得進去看一眼。
紀念碑巡禮是我到華府頭兩天最先跑的行程,最初直覺確實有種印證美國人「不自由,毋寧死」的感覺。畢竟一個國家要凝聚共同體意識,必然需要一個higher call去回應歷史累積所形成的國家精神,如此氣息在作為首都的華府更為顯著。
然而,待在華府兩周完整看遍各大紀念碑、博物館甚至政府機構展覽館後,卻發現或許這個國家所敬仰的,不僅只是形而上的「自由」這麼簡單。尤其現在回頭看韓戰紀念碑及二戰紀念碑,原囿於對文字的理解,以為是透過對自由民主的追尋與付出來詮釋戰爭的意義。但後來發覺,或許重點不在於這些「自由的代價」,而是人民「回應了召喚(answer the call)」。共同體需要共同的敘事與記憶劃出那道隱形的邊界,當人民願意給予回應,代表共同體進一步的強化,也讓集體追尋的價值成為可能。
榮耀,歸於結果論的付出,也更根本地歸於初始的挺身而出。否則再崇高的理想,若無回應,也只是迴盪於幽谷裡的縹緲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