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莊待了兩個晚上,今天該向下一個住宿點前進啦!畢竟在雙北境內,交通方便,所以打算先行把重裝行李送到松山的宿點,接著一樣是半車半走的方式進行這天的行程。
但在出發之前,新莊慈祐宮可還沒參訪哪!因此先將行李寄放在櫃檯,前往新莊慈祐宮。
不過由於當日,拜殿的部分正在進行(似乎是雨漏)工程,因此媽祖娘娘指示之後再來拍照,所以後來又再找時間回訪慈祐宮拍照取材。
建立時間: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榮和里新莊路218號
源頭:未知
正殿(媽祖殿):主祀天上聖母,左邊龕伽藍爺(關聖帝君),右邊龕福德正神
觀音殿:正面供奉觀世音菩薩,左邊龕達摩祖師,右邊龕註生娘娘,兩廂福德正神、山神、十八羅漢、四海龍王
開山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功德祿位
宮內各殿及邊龕各一爐,另加天公爐共八爐,參拜方向統一由龍邊進,虎邊出,走一圈即可完成參拜。
據《台灣通史》,1686年(大清康熙二十五年)時,在興直堡新莊街即有奉祀天上聖母,新莊人亦以此年份相傳為慈祐宮建廟時間。
然,根據《新莊志》,新莊地區官方紀錄的開墾資料,始自1709年(大清康熙四十八年)的陳賴章墾號,這一個漢人墾號曾經在八里開台天后宮一文出現,當時陳賴章墾號申請的大加蚋地區,在文獻上記載為「東至雷厘(今南萬華)、秀朗(今中和)二社,西至八里分(今八里)、干脰外(今關渡),南至興直山腳內(今新莊),北至大浪泵溝(今圓山)」,可以確定北台灣的大規模開墾應在此時期之後,而在陳賴章、林成祖之前,台灣的開拓應該還是以南台灣為主。
當然不能否認在這之前可能有小股移民自行前往開墾並且供奉媽祖,但是廟中的另一塊建立於1874年(大清同治十三年)的《重修慈祐宮碑記》則明確記載「慈祐宮者當雍正七年闢是地即建是宇」,因此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比較可能是慈祐宮建立的年份。
1985年(中華民國七十四年),新莊慈祐宮被列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2015年(中華民國一零四年)文物館落成。
自始,慈祐宮共經歷約九次的大規模整修,其中仍有不少重要的文物留存至今,匾額、石雕、木作等,最早可追溯自大清嘉慶年間,其中最古老的文物為大清乾隆年間的供桌。
雖然在各時期的修繕中,各自有不同的特色,但大多被完整留在宮廟中,也見證了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