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拜完台北天后宮,感覺雙腳的狀況還可以,就慢慢的從西門町走到大稻埕,以往偶爾也會去大稻埕迪化街走走,印象中也是有很多宮廟,卻沒有印象有一間規模較大的媽祖廟,快走到慈聖宮的時候,先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排廟口小吃!真是滿滿幸福感啊!
建立時間:1864年(大清同治三年)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慈聖里保安街49巷17號
源頭:未知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
龍邊廂:文昌帝君,關聖帝君,福德正神、月老、虎爺,太歲、眾神
虎邊廂:註生娘娘,三寶佛,觀音佛祖
後方:龍井公
慈聖宮的參拜順序比較特別,一般宮廟在參拜正殿之後都是往龍邊繼續進行參拜,但是慈聖宮是先往虎邊進行參拜,並且虎邊廂是後往前,龍邊廂是前往後,等於是繞一圈逆時針就能參拜完成。
大清嘉慶年間,泉州同安縣的商人因為海運往來,為了祈求航海平安,便從福建請來媽祖分靈,當時是供奉在艋舺八甲庄(今老松國小一帶),當時同安人供奉的還有霞海城隍。
當時在艋舺一帶主要由先來的泉州三邑人組成的「頂郊」所掌控(郊,即公會組織),而較晚期來的同安人則在艋舺東側的八甲庄組成「下郊」主要是跟廈門一帶有生意往來,由於碼投資源都掌控在三邑人手中,因此雙方常有零星衝突,直到1853年(大清咸豐三年)終於爆發大規模械鬥,敗走的同安人即帶著媽祖與霞海城隍神像遷至大稻埕一帶。
1864年(大清同治三年)由當時的同安首領林佑藻籌建的媽祖廟落成,即為「大稻埕媽祖宮」,亦始有「稻江媽祖」之稱號,而當時的街區發展,就以霞海城隍與媽祖宮為中心發展。
1910年(大清宣統二年 日明治四十三年),日本政府實施市區改正,媽祖宮再次被迫遷移,當地的同安人士便集資重建廟宇,並保留使用原本的建材物資遷建至延平北路現址 。
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 日大正三年)由李萬福倡議起建,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 日大正五年)完工落成,因此在宮廟內可以看到許多同治年間與大正年間的匾額、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