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行李先行送到松山的宿點之後,往回半車半走先來到今日的第一站「艋舺啟天宮」,因為啟天宮位於巷子內,所以對著google地圖稍微的找了一下,便順利到達。
在上香的時候,發現啟天宮內部的建築結構非常特別,有種站在戲台上的感覺,並且,這也是整個旅途中,第一個有黑令爐的宮廟。(後來三重義天宮也新增了黑令爐)
前往啟天宮參拜的當日,適逢艋舺地區非常重要的活動「青山祭」前日(農曆十月十九日),每年的青山祭會在農曆十月廿日到廿一日進行暗訪、廿二日正日遶境、廿三日聖誕大典。而啟天宮內的神將會出差支援青山祭的活動,因此當我要拍照攝影的時候被媽祖娘娘阻止了,因為神將出差不在,但是祂們也想入鏡!於是我後來又再回訪取材~
後來在離開啟天宮往下一站的路上,遇見了出差中的神將,跟祂們打了招呼...
建立時間:1841年(大清道光廿一年)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53巷27號
源頭:未知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
正殿龍邊龕:關聖帝君、西秦王爺、太歲星君
正殿虎邊龕:池府王爺
正殿虎邊前方:五營大將軍,先賢
宮內除了各尊神明的香爐之外,另加上天公爐與黑令爐總共九個爐
參拜順序:天公爐、媽祖香爐、關聖帝君、西秦王爺、太歲星君、池府王爺、五營大將軍、先賢、黑令旗
其中黑令旗比較不好找,位置在宮門外龍邊鐵柱上,是一個金屬的香座,下方有馬草水
宮內空間比較狹小,參拜時注意身上的背包,避免自己卡住喔!
由大漢溪北接淡水河的整體水系,在清朝時代是非常重要的海上交通通路,因此有非常多的宮廟都是沿這條水系建立,像是大溪、三峽、士林、關渡、淡水、八里等地,都在筆者此次的行程之內。當時的艋舺地區有許多的木材加工廠,主要生產許多的修船木料供戰船使用,此一聚集的區域亦稱為料館口,「料館」一名,即為當時鋸木製材廠的名稱、而當時專門運送木材的船隻因為船頭都會漆成紅色以供識別,因此又稱「紅船」。
相傳在1841年(大清道光廿一年),有一艘紅船在海中無法前進,經向船上供奉的天上聖母請示後,聖母表示欲留駐艋舺(另一說是返回福建途中,紅船自行返回艋舺),後來由開設料館的黃氏父子奉祀於家中。
後來黃家另建宅院,但在請示後,媽祖娘娘表示要留在原宅中,因此黃家將原屋捐出立宮,並在1916年(中華民國六年 日大正六年)時改為正式大廟。名為「啟天宮」,且因原本黃家是經營料館生意,因此又被稱為「料館媽祖」。
宮內神將共有六尊,其中因為準備媽祖誕辰活動,因此范謝兩位將軍並不在位置上,而是被請出來在正殿兩側。
由於啟天宮原本是黃氏家宅,因此有極特別的建築架構,首先是天公爐位在宮內,正殿前方,這應該是因為宮門口的巷子比較狹窄的緣故。而在兩側,又有架高的建物,感覺像是古時大院的庭上宅,而拜殿上方的屋頂應是後來建造。總體來說,整個結構有點像是舞台的紛圍,或許也因為是家宅改建,因此宮內的空間顯得比較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