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享當小公司/醫院越來越少,對於就業和投資的影響。
衡量市場大型公司的獨佔情形可以用市值或家數來衡量,例如2014年美國前5大公司的市值佔比為10%,到了2024年佔比成了20%。又比方說,台灣的中小型醫院(區域醫院),從20年前的78家降至現在的56家。誠如上週的分享;當市場上的獨佔情況越嚴重,員工的工資則越分化,也就是公司為了留住優秀的高職等員工,支付了比以往更高的薪資,而相對的,限縮中低員工的薪水,形成的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
第一張圖呈現了美國近40年來企業的壟斷情形,觀察到起起落落的藍線並非一成不變,而影響企業的獨佔,跟生產力、景氣週期、政府政策都有關係,比方說,1995年到2000年,和2015年到現在,是很明顯的大企業壟斷的兩段區間,對應投資策略的選擇:所謂市值型ETF所指的就是包含這些大型企業的ETF,例如台灣的0050 & 006208或是美國S&P500等,這些市值型ETF相對於小型股的績效表現為:20% vs 12%,也就是投資市值型ETF獲利較佳,第二張圖是道瓊指數,紅箭頭呈現了兩段企業獨佔上升區間的股市表現,到底是股價上漲形成市值集中,還是企業壟斷造成股價上漲?總之都是對資本投資者有利。
第三張圖是不同收入階級的資產成長變化,我們一樣觀察1995年到2000年,和2015年到現在的兩段區間,紅線的TOP 5%資產階級富人,他們的收入明顯的高於其他族群,暗示著大型企業的形成,和股市、富人收入有正相關,相對的和中產以下收入呈現負相關。
我記憶所及,2010年到2015年的0056略勝於0050,台灣投資高股息ETF的風潮大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對照企業獨佔比例在該時段下跌的那張圖,彷彿印證了當時這兩檔ETF的相對表現。
有一本理財書是精神專家所寫的,書中說:好的投資策略需搭配每個人不同的屬性,舉例而言:如果你是分析型的高風險承受者,較適合投資市值型ETF,相對的,如果你不擅長市場分析,且相對的規避風險,適合你的投資工具便是高股息ETF,這兩派的投資擁護者水火不容,我是認為:只是適合不同屬性的個人罷了,兩種投資都能賺錢,套一句市場先生說的:要搞清楚你是賺市場的什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