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精算師」專欄每月分享個人對股票研究的整理內容與投資觀念的分享,股票研究的內容係整理公司已公開的資訊,目的係與讀者分享知識與資訊,文章無涉及對未來不確定事項的預測、無推薦任何股票的買賣建議、無目標價的內容,亦無開設群組做股票買進賣出操作教學,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一定有風險,未來一定是不確定的,文章所分享的股票不代表未來會漲,也不代表未來不會跌,不建議讀者以此文章作為投資決策之最後依據,讀者應有自己的想法及經過自己的思考,讀者於投資前務必審慎自我評估並且自負投資損益的責任。歡迎大家『訂閱』、『追蹤』及『分享』,若有餘力贊助些許金額,也能夠給作者大大的肯定及幫助作者持續分享。
價值投資最早是在1930年代由班傑明葛拉漢所提出的,他也被譽為「價值投資之父」,同時是一位投資人也是一位經濟學教授,他最著名的著作是1934年出版的《有價證券分析》及1949年出版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而最被廣為人知的是葛拉漢為巴菲特的老師,巴菲特就是因為《智慧型股票投資人》這本書而在1950年決定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跟著葛拉漢鑽研價值投資理論。
葛拉漢的價值投資方法內最著名的就是『安全邊際』,他認為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的內在價值,但市場價格時常偏離於內在價值,有可能高於也可能低於,而投資人應該買進市場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這就是『安全邊際』的核心概念,以足夠低的成本買進價值較高的股票是他的投資風格,安全邊際愈大愈好。
後來巴菲特融合了他個人的投資經驗與其他大師的投資哲學,發展出他自己的價值投資心法和招式,不同於葛拉漢只注重『安全邊際』的方法。而時至今日,價值投資已經發展成許多流派,各有各自的推崇者。
價值投資有個核心概念『安全邊際』,而安全邊際等於股票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距離,投資人買進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等待內在價值被市場發現並認同,再於市場價格高於其內在價值時賣出股票獲利。
『安全邊際』概念的根本在於它相信股票有內在價值,市場價格是客觀的,每天都能在交易所(現在就是各券商的APP)看到,也是投資人進行買賣時的客觀價格,但是內在價值則是主觀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去衡量這檔股票對他的價值A,只有當市場上大部分的投資參與者都認同這個價值A,這個主觀的價值才會變為市場上客觀的價格。因此價值投資的根本其實是評價,就是評估企業價值。
價值投資是種心法和邏輯,不論做短期價差、長期投資或存股領股利都是實現它的一種應用方式。
因為價值投資的跟本是相信股票有內在價值,而投資人該做的是買進市場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因此價值投資的獲利來源其實是『價差』,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利得。
股利其實不是獲利,如果股票價格現在100元,發放現金股利10元後,股票價格變為90元,如果股票價格沒有再漲回100元,其實投資人是沒有獲利的,只有當股票填權息漲回100元,此時投資人才是真的有獲利,而股票可以從90元漲回100元就是市場大部分的投資參與者都認同100元是這檔股票的價值,因此100元才會變為市場上客觀的價格。
而要賺到價差有多種方式,低價格買進高價格賣出是一種方式;正常價格買進偏高價格賣出也是一種方式;高成本買進非常昂貴價格賣出也是一種方式,差別在於每種方式所承受的風險有所不同。這三種思維方式稍有不同,前述第一種是成本買得夠便宜,只要獲利不要衰退,股票價格還是會上去的;前述第二種是即使買得不夠便宜,只要獲利持續穩定上升,股票價格終究還是會上去的;一種是雖然買得太貴了,但它的獲利成長力道更強,只要在它超強獲利成長預期還未消失前,股票價格就還會更高。
價值投資的思維就是要透過『安全邊際』賺取『價差』,無關乎市場價格的絕對金額是高還是低,只有跟內在價值放在一起比較才有意義;也無關乎投資期間的長短,如果買進後,過不了多久市場價格就遠高於內在價值,價值投資仍舊會賣掉獲利,如果買進後,隨著時間經過公司的內在價值不斷地上升,也就是公司不斷地成長,即使市場價格也上升了,但一直沒有超過內在價值,價值投資是不會輕易賣掉的,這時候就變成我們常說的長期投資,但後者與前者的精神是相同的,都是專注於內在價值。
價值投資相信公司有內在價值,而內在價值是非常主觀,每個人看待價值的角度大相逕庭,只要講到內在價值(或簡稱價值),那它就是價值投資的一環,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科技進步,價值投資的變化層出不窮,雖然沒有一招打天下的統一,但都離不開價值投資的根本與思維,就像武俠小說中雖然門派百百種、招式千萬種,但最重要的還是內功的高低;也像火影忍者中雖然家族百百種、招式千萬種,但最根本的還是查克拉的多寡。根據我的觀察與歸納,我會把價值投資流派分成三大派:
這類型的人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存股族,他們通常不太賣股,也不在乎獲利會不會成長,只要公司每年穩定給我股利就好了,這些人會選擇產業變化比較小的傳產股與金融股,譬如:電信三雄(中華電、遠傳、台哥大)。這類型的投資人特別重視穩定的現金股利,視穩定遠重要於成長,就跟老婆一樣,吃飯、倒垃圾、做家事及照顧小孩,這樣穩穩地在一起生活就好了。
這類型的人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賺價差投資人,只要價格遠低於價值,都可以是買進的目標,這樣的方式需要較常關注股市動態,而且標的會較多,通常會投資於非常有波動性的科技股及景氣循環股,譬如:旅遊業(雄獅)、汽車業(和泰)、鋼鐵業(中鋼)。而投資期間通常強調愈短愈好,就跟小三一樣,時間一拉長怕出事,夜長夢多。
這類型的人其實比較像我們常說的成長型投資人,他們通常有一套獨特看待價值的方式,偏好選擇市場上被低估的中小型股票(低估不一定是股價便宜,也可能是更看好未來獲利),看待價值的方式偏重企業獲利成長,一般相信只要公司不斷地成長,現在的價格就是未來的便宜價,這樣的投資方式更需要對公司業務的競爭優勢有準確的判斷力,而投資期間通常比較長,而且只要公司的成長力沒有減弱,就會一直持有下去,就跟合夥人一樣,最希望的就是合夥事業的獲利可以不斷地成長下去。
那上述三種流派有好壞之分嗎?投資永遠是相對選擇的問題,沒有所謂的最佳解,不同方法的期望獲利程度不同,所承受的風險也不同,由於風險的本質就不同了,所以無法去分高下。
對於初入股市學習投資的人,通常建議先選擇其中一種流派或方法去投資就好,依照自己的個性去選擇適合的方式,因為不同方法的邏輯思維是不同的,對初學者來說是比較容易互相打架的,弄得不好反而會力不從心而增加虧損的機率。等到把其中一種方式學好顧好,而且也累積較大投資本金的時候,再把資金配置於不同的投資方法,譬如:50%合夥人型搭配40%小三型搭配10%老婆型。
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馬上買進,而是知道甚麼該買,甚麼不該買,何時該買,何時不該買,就跟評估男女朋友的目的不是為了馬上交往,而是知道這位同學該不該交;買入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就放一輩子,而是更深入了解可不可以繼續持有,以及持有多久,就跟交男女朋友一樣,交往不是為了馬上結婚,而是更深入了解這位同學適不適合長期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