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專題之三】來到台灣之後⋯⋯——新住民與新二代的生活

更新於 2024/07/1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文:謝雯晴、蔡岳助
圖:倪立果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語言學習困境


處在一環境中,處處皆要與人對談相處,可是這些來台的新住民中,有許多人其實與台灣人語言不通,我國政府為此補助「72小時中文課程」,每週3次,每次2或3小時,為期2或3個月,得自行選擇上課地點。看似良好的規劃,卻似乎欠缺通盤考慮,小記者訪問已歸化台灣的原越南籍胡女士,胡女士與先生是透過婚姻仲介媒合而認識、交往,進而結婚,夫妻琴瑟和鳴,兩人滔滔不絕地和我們分享新住民在台適應相關的事情,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首先,新住民公婆不熟悉中文者,不在少數,胡女士跟我們分享:「公婆不太會講中文,所以想要學台語!」然而課程內容卻僅教授中文,胡女士苦言,只能透過看八點檔、連續劇學習台語,但往往內容支離破碎,難度參差不一,吸收知識上困難重重,更何況新住民中亦有須學習客語者,學習的管道更加缺乏;再者,「72小時中文課程」往往須達到一定人數才會開課,若新住民所在地為偏鄉,或新住民人口較少處,就無法開課,只能集結成團、遠赴他處求學,以符合最低人數限制的要求,胡女士不禁直呼:「新住民開課不要限制人數啦!這樣可能很多偏鄉照顧不到」,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最終可能無法實現讓新住民就近選擇上課地點的目的。


新住民隻身來台,除了夫家以外,在這個社會上沒有其他的支持網路,再加上他們不熟悉台灣的語言,無法跟這個社會順利有效地溝通,使他們無法取得社會上的資源,也難以為自己爭取權利,更何況在法律上、醫療上的專有名詞,對於新住民而言更是遙不可及的領域,使得他們連最基本的保障,都無法為自己獲取。


飲食適應問題


另外,在飲食上,新住民也難以適應台式料理。「男主外,女主內」雖然已漸漸為後起之思想取代,然於現實層面,卻難以否認此種劃分仍為部分家庭奉行的圭臬。早期新住民女性嫁來台灣,除了需要盡快融入這個社會,還需要扮演著「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對上須侍奉公婆,對內須服侍丈夫,對下須養育子女,烹飪手藝不得不熟稔於心。然而,他們和台灣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風俗文化,雖菜餚並非必為台式料理,但若只懂得烹飪異國料理,而全然不熟悉台式料理,也難融入夫家。何況異國與台灣口味不同,對於辛辣、酸甜的接受度各異,但無奈新住民在台灣無親無故,政府也沒有對此祭出相應政策,只能由新住民自行習得。

越南料理示意圖/攝影:倪立果

越南料理示意圖/攝影:倪立果


胡女士經驗分享


胡女士向我們分享,雖然隻身一人來台,在台灣確實有許多不方便之處,但他卻能與公婆、夫君和諧共處,這是怎麼做到的?胡女士跟我們分享:「有空的時候都會打電話跟公婆聊天。」——雖然她與公婆語言不通,但雙方都想試著與對方溝通,都想傾聽對方的意見,所以即使比手畫腳、牛頭對不上馬嘴,只要眉眼相偕、微笑以待,也能心意相通。儘管胡女士對於台灣飲食習慣不甚了解,但卻會試著學習,逢年過節就緊跟在公婆身邊,多看多學,學會了便試著自己做,胡女士所為只為:「幫公婆分憂。」值得注意的是,胡女士跟我們分享,公婆甚至也願意嘗試、接受她的想法,他們家今年祭拜祖先時,所準備的料理正是越南菜!


小記者心得


對於上述提到政策的缺失,小記者認為,若能使用現代科技工具輔助教學,或許能有所助益:


  1. 就語言方面,可以事先預錄中文、台語、客語課程,並上傳至網路上,且定期以線上視訊方式,由老師與新住民進行中文、台語或客語的對答測驗。藉由線上進行課程教授,即可免除開課人數限制的顧慮,事先預錄好課程,老師便可將重心放在與學生實際交談,增加新住民學生開口練習的機會。
  2. 就飲食而言,亦得事先預錄課程供新住民觀看,且測驗方式得由縣市政府舉辦聚會,邀請該縣市所有新住民一同相聚,每人準備一道佳餚,此舉之目的不在評斷優劣,所以不論排名、不打成績,只為提供新住民展現成果的舞台,並讓新住民間得以有相聚相識的契機,協助新住民建立起在台的人際網路。


訪問完胡女士,小記者對於新住民生活,別有一番體悟。或許背井離鄉,故人難逢,故景難遇,然而,若是新住民能抱以赤子之心、真誠待人,或許能跨越國與國之距離,消弭國情間之隔閡。另外,台灣本地人也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新住民是活生生的人,或許你我之間的家人也有新住民這個族群的存在,新住民這個名字或許聽起來事不關己,可是當你把它想像成你的家人、你的朋友時,或許我們可以更能設身處地地去關懷他們的生活、去為他們爭取他們應得的權利。


新二代生活適應


在《我的火星媽媽》微電影中,小敏對於媽媽的國籍與自己身分的認同上感到不適應,選擇捏造謊言以應對人際關係考量——這是2017年台灣社會中新二代的寫實身影,然七年後的現在仍是同一光景嗎?對於現今社會的新二代而言,這些自我認同與身分上的困境是否切實地存在呢?而對他們而言,社會又有什麼變化?接下來,我們將透過兩位受訪者同學——廖乙衡與李淑筠——的角度,從數個層面一窺這些答案。


身分認同


乙衡與淑筠的母親分別來自越南與柬埔寨,對於自我身分認同,兩者皆會提及自己新二代的身分,但是有細微的不一樣:乙衡認為媽媽是越南人的身分很有趣、特別,介紹媽媽的國籍是很正常的,因此想跟大家分享,不會覺得因為一個國家的地位不同而有特別感受,並且近一步說明自己從小就在台灣生活,身邊都是台灣人,因此比較沒有正視自己是越南人的身分,但是有時候還是會思考自己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並對此感到困擾,但是現在的他除因為自己在血液裡與台灣人不同而感到自豪,更有了一個全新的結論:

覺得住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淑筠則會主動分享自己的身分,但不會主動說媽媽的國籍,而是有人特別問才回答,並提及過去自己會認為這個身分是一種壓力與負擔,但在瞭解文化與脈絡後,其實會認為身分帶來更多經驗上的體驗,並且成為一種優勢。


問起對於文化的喜愛比較,其實就如同乙衡回答:「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的問題」,淑筠也回答到「因為都是家鄉,無法比較」,但是乙衡也補充到「但在壓力大的時候會想過越南的生活,因為越南文化比較 chill!」


語言學習


詢問乙衡與淑筠的家庭習慣與文化喜愛,發現兩位受訪者的家庭語言習慣以中文為主,並參雜台語與客語。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受訪者的家庭互動方式,以及成長過程中所習得的語言。在語言學習方面,乙衡與淑筠皆家住屏東客家庄,所以除中文與英文課程,還有學習客語,但是都沒有特別學習媽媽的母語:乙衡是因為媽媽不讓他學越南語,希望他先好好讀書,所以乙衡等到學測結束後,才開始自己進修越語,也請媽媽指點一二;淑筠則是透過日常生活的對答學習柬埔寨語與高棉語,並且發現柬埔寨的國小小孩會讀泰文,因此在大學生活中有學習泰文。


社會觀感


論及台灣社會對於新住民的觀感上轉變的觀察,都提及過去社會對於新住民都有歧視的現象,例如認為新住民來台動機不良或用歧視性名詞稱呼新住民,但是現今不論是在制度上對於相關政策的放寬、教育和媒體報導的觀點也有所轉變,並且歧視現象其實逐漸少見,可能歸因於大眾有更多接觸新住民的機會抑或是對於政治正確的追求,但是有時候在實際相處與互動時,仍會感覺到隔閡與微歧視。


對於政策上稱呼這些「國民」為「新」住民,乙衡提出反問:「都已經歸化了,怎麼還是新住民,而不是台灣人?」他認為這個「新」字帶有隱藏的歧視,例如媽媽已經來台多年,為什麼還是叫「新」住民?應該以國籍來界定身分,而不是稱呼媽媽為新住民或是外國人,並認為這是形式上與現實上的不同步。(小記者按:社會上本來就有許多區分族群的方式,如偏鄉與都市、性別、族群等等,同平等權「等者等之,不等者不等之」的概念,應視區別必要性存在與否,就我們的觀點,「新」住民的區別在政府認為應有對他們加強文化交流之需要,因為新住民乃是對於本土文化尚未適應者,應協助其適應生活,故本文認同該名詞並沿用之。)


此外,乙衡與淑筠都不否認社會上仍存在「刻板印象」,乙衡舉關於放假文化為例,以東南亞人的文化認為放假就應該盡情的玩樂,但卻會被部分台灣人批評低俗,說明台灣人遇到文化差異常常會出現貶低心態。淑筠舉春捲為例,明明泰國、柬埔寨都有春捲,甚至東南亞都有,但是都直接稱呼它為「越南春捲」,這是一種「代表性過度」!


有趣經驗分享


轉論及有關身分上的有趣經歷,淑筠提及之前與媽媽回到柬埔寨欲前往吳哥窟時,因警察要求淑筠需有國民身分,因此便與媽媽在當地直接申辦身分證,並將戶口送到外公名下,與媽媽成為戶口上的「姊妹」,除可以免費進入吳哥窟,在入境時也比較便宜且快速。乙衡回憶以往社會課都會把自己當作活教材,跟大家分享如鴨仔蛋的功用與禁忌文化等,除增加老師對他的印象,也同時化解一些誤會。


透過這次的訪談,我們得以窺探政治名詞下陌生的「新二代」──透過聽見一個個分享的體驗、心得乃至於生活上的細節,會許得以形塑一個更為具體的形象,而非呆板無溫度的名詞劃分。或許正如乙衡的疑問:「為什麼是「新」住民?」我們為何需要劃分新舊你我?當我們過度在意界線的存在,這件事所產生的效果到底是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或是我們正跌入淑筠說的那種情況,是追求政治正確而被侷限,進而有了隔閡?種種問題正是這次的核心疑問,然而看似叢生的問題,其應對卻很簡單,就是回歸乙衡與淑筠所說的「尊重」。

採訪廖乙衡同學(右)現場/攝影:謝雯晴

採訪廖乙衡同學(右)現場/攝影:謝雯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了更了解台灣跨國(境)婚姻媒合(以下稱跨國婚姻媒合)從事者的從事契機、婚姻媒合程序與其他延伸議題現況,本小組邀請到社團法人桃園市亞洲婚姻協會總幹事郭明宗先生,以及社團法人台灣月老婚姻協會理事長鄭又榕先生分享從業經歷。
    台灣與東南亞等國間跨國婚姻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少數在台的東南亞華僑透過介紹印尼、非律賓等國的婦女給部分退伍老兵或偏遠農村青年,解決他們當時的擇偶困境(夏曉鵑,1997)。在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婚姻媒合團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台灣與東南亞間的跨國婚姻在1990年代發展至巔峰。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3月,該年度持有在台有效居留證(不含大陸港澳)的人數達到85.2萬人次,其中有5.4萬人是未歸化的外籍配偶,而自76年至112年的資料,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及已歸化者)人數更達到59萬人。
    一群可愛的歌者正在為法律系注入美妙的歌聲,這些歌聲中講述了不同的故事與心情,他們就像療癒的音符,穿越空間,融入女媧的五彩玉石。當歌聲與五彩玉石交融時,一場奇蹟正在悄悄發生......2023年法律系卡啦OK大賽,正式拉開序幕!
    灰暗的天幕也無法澆熄同學們為系烤而燃起的熱情,2022系烤如期舉行,謝謝每一位認真籌辦的活動部工作人員,讓我們再次回味系烤當日的歡樂時光!
    法卡是什麼?寫卡片給暗戀的同學嗎? NONONO當然不是,是睽違兩年再次舉辦的法律系卡啦OK大賽啦,讓愛唱歌、有才華的同學們能夠解放隱藏在口罩下的好聲音,也讓台下觀眾賺到一場聽覺饗宴,快跟著台大法律新聞部一窺比賽當日參賽者們的風采吧!
    為了更了解台灣跨國(境)婚姻媒合(以下稱跨國婚姻媒合)從事者的從事契機、婚姻媒合程序與其他延伸議題現況,本小組邀請到社團法人桃園市亞洲婚姻協會總幹事郭明宗先生,以及社團法人台灣月老婚姻協會理事長鄭又榕先生分享從業經歷。
    台灣與東南亞等國間跨國婚姻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少數在台的東南亞華僑透過介紹印尼、非律賓等國的婦女給部分退伍老兵或偏遠農村青年,解決他們當時的擇偶困境(夏曉鵑,1997)。在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婚姻媒合團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台灣與東南亞間的跨國婚姻在1990年代發展至巔峰。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3月,該年度持有在台有效居留證(不含大陸港澳)的人數達到85.2萬人次,其中有5.4萬人是未歸化的外籍配偶,而自76年至112年的資料,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及已歸化者)人數更達到59萬人。
    一群可愛的歌者正在為法律系注入美妙的歌聲,這些歌聲中講述了不同的故事與心情,他們就像療癒的音符,穿越空間,融入女媧的五彩玉石。當歌聲與五彩玉石交融時,一場奇蹟正在悄悄發生......2023年法律系卡啦OK大賽,正式拉開序幕!
    灰暗的天幕也無法澆熄同學們為系烤而燃起的熱情,2022系烤如期舉行,謝謝每一位認真籌辦的活動部工作人員,讓我們再次回味系烤當日的歡樂時光!
    法卡是什麼?寫卡片給暗戀的同學嗎? NONONO當然不是,是睽違兩年再次舉辦的法律系卡啦OK大賽啦,讓愛唱歌、有才華的同學們能夠解放隱藏在口罩下的好聲音,也讓台下觀眾賺到一場聽覺饗宴,快跟著台大法律新聞部一窺比賽當日參賽者們的風采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像我家這類型的新住民,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會稍微多一些。除了一般購屋必要考量的條件以外,對於融入僑居地有所影響的因素,也會一併列入考慮。 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當地社會,也為了不被看成少數族裔的蓄意聚集,我們選擇購屋的郊區會稍微離開台灣人多的社區。由於移居之前,我們並沒有當地朋友的引導,因此所有資訊都來
    Thumbnail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臺灣的外籍勞工人數已經超過70萬人,其中東南亞移工佔了絕大多數。然而,這些移工面臨著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挑戰。本文將著重探討東南亞移工在臺灣面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NGO組織。閱讀本文可以讓你更瞭解臺灣重要的勞動市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Thumbnail
    對於在台灣完成學業後希望留在這片土地上發展的僑生而言,入籍成為台灣人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本文將詳細介紹在台灣大專院校畢業的僑生如何申請入籍。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像我家這類型的新住民,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會稍微多一些。除了一般購屋必要考量的條件以外,對於融入僑居地有所影響的因素,也會一併列入考慮。 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當地社會,也為了不被看成少數族裔的蓄意聚集,我們選擇購屋的郊區會稍微離開台灣人多的社區。由於移居之前,我們並沒有當地朋友的引導,因此所有資訊都來
    Thumbnail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臺灣的外籍勞工人數已經超過70萬人,其中東南亞移工佔了絕大多數。然而,這些移工面臨著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挑戰。本文將著重探討東南亞移工在臺灣面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NGO組織。閱讀本文可以讓你更瞭解臺灣重要的勞動市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Thumbnail
    對於在台灣完成學業後希望留在這片土地上發展的僑生而言,入籍成為台灣人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本文將詳細介紹在台灣大專院校畢業的僑生如何申請入籍。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