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場面「看起來」有衝突,角色遇到阻礙,劇情似乎正在發展。
但觀眾真的有被拉進去嗎?他們真的在乎角色的困境嗎?
如果你常常寫著寫著,卻覺得「就是不夠緊張、不夠精彩」,那你很可能卡在了——傳統衝突理論的陷阱裡。
傳統理論怎麼定義衝突?
多數劇本教學會告訴你這樣的公式:
衝突 = 角色目標 + 阻礙
衝突驅動劇情,阻礙讓角色必須改變策略。
這種觀念簡單好懂,任何一場戲你都能找出主角的「目標」與「阻礙」,也很容易套用在三幕式架構中。
問題是,這種「形式對了」的衝突,為什麼仍然讓人覺得無聊?
因為它忽略了觀眾的感受,而這才是戲劇真正的核心。
舉個例子:這樣的衝突,觀眾在乎嗎?
想像這個情境:
乍看之下,這是典型的衝突場面。但觀眾真的會焦慮嗎?
小偷的動機不高、風險也不高,觀眾不一定喜歡他;屋主可能只是背景角色,沒有情感連結。
最後故事結局不外乎:
無論哪一種,觀眾都不會有真正的壓力。
因為:
雖然故事有「衝突」,但沒有「張力」。
衝突為什麼不等於張力?
這裡是關鍵句:
戲劇的問題不是「有沒有阻礙」,而是觀眾有沒有理解動機並產生焦慮。
焦慮來自哪裡?不是角色當下的難處,而是「如果他失敗,會發生什麼不可逆的後果」。
觀眾不是怕小偷踩到警鈴,而是怕他失敗後「永遠見不到孩子」、「無法洗清冤屈」、「錯過唯一的機會」。
也就是說——
觀眾在意的是代價,而不是事件本身。
傳統衝突理論的三大窠臼
1. 只講阻礙,不講後果
角色遇到困難了,但沒人說清楚失敗會怎樣,觀眾就不焦慮。
2. 對立角色沒有張力
反派只是反對主角,缺乏自身動機,觀眾無法理解腳色就無法投入。
3. 衝突成了流程道具
很多劇本把衝突當成填空:「這裡要吵一架」「這裡設個關卡」,但這些衝突沒有作用,也不會產生真正的戲劇力。
真正有效的衝突,要帶來什麼?
結語:衝突不是公式,而是壓力的設計
你不能只是說「有個阻礙」,就以為有衝突。
衝突的本質是——
將角色的執著,放進一個世界無法接受的環境裡,讓觀眾產生情緒。
壓力才是戲劇的引擎。
真正的衝突,不是兩個人對罵,而是「他不能輸,但他偏偏要輸」。下一篇我們會繼續談——
衝突的壓力從哪裡來?危機是怎麼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