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的故事都爛在第一步-沒有構型概念

87%的故事都爛在第一步-沒有構型概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所有的故事,都是從腦中一句話開始。

這句話,我稱為「構型」,是一種文字結構框架。

本篇將解釋什麼是構型,並說明:

沒有構型,故事就會出現思考盲區,甚至崩解。

我也會拆解全面啟動來補助說明


構型缺失,會讓故事出現各種問題,例如:

  • 壓力提早卸除,或觀眾完全無感
  • 主角動機轉移,對目標不忠誠
  • 小題大作或大題小作,戲劇比重失衡
  • 類型與行為混淆,讓觀眾感到被欺騙
  • 旅程過於短促,最後只能狗尾續貂
  • 事件拖沓,劇情沒有前進感
  • 所有問題都卡在主角心裡,但沒人知道他卡在哪

如果你的故事出現上述狀況,很可能就是構型出了問題。


構型的基本公式是什麼?

主角+(獲得 or 逃離)目標+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

舉例來說,《全面啟動》的構型如下:一個人(主角)想要回家看孩子(獲得目標),但因為被通緝而無法回國(阻礙),他必須幫一位有權勢的人完成任務,換取撤銷通緝的機會(解決行為),憑藉的是他犯罪的本領(憑什麼)。


構型有三個階段,各自發揮不同作用:

  1. 主角+目標
     → 讓觀眾理解他想要什麼(動機)
  2. 主角+目標+阻礙
     → 讓觀眾知道他為什麼得不到(衝突)
  3. 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
     → 決定了這個故事的類型、畫面、行動與整體風格

這三個階段,會建構出故事的驅動力與觀感焦點


其中,最常被誤解的,就是「目標」這個部分。


目標是動力,不是故事本身

請記住:

「目標」大多只是嘴砲。它是主角內心的願望,讓觀眾知道他為什麼啟程,但不會直接構成故事內容。


例如:「一個男人想要結婚」——代表他還沒結婚,可能甚至沒對象。整部戲也不會是講婚姻生活,而是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做了哪些行動。


就像《全面啟動》,主角想要回家見孩子。

但觀眾從來不會把這部片當成一個「爸爸的故事」,而是當成一場夢境犯罪任務


真正的類型與行動,來自「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

觀眾想看的是主角怎麼解決問題,怎麼行動,過程中遇到什麼狀況,這些都由「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三件事決定。

而這三者千萬不能是「內心戲」或抽象思想,而必須具象化成具體行動與可視畫面。

所以我們回到《全面啟動》的例子:一個人(主角)想要回家看孩子(目標,屬於歸屬需求),因為被通緝而不行(阻礙),他必須幫一位有權勢的人完成任務,換取解套機會(解決行為),而他憑藉的是夢境入侵的犯罪技術(憑什麼)。


既然他被通緝,就代表他是個罪犯; 而罪犯幫權勢人物辦事,肯定不是正當生意; 於是,觀眾自然接受這是一場犯罪類型的故事。


這樣一來,主角的行為與職業、類型與故事內容,自然就能對位而成,不會混亂脫軌。


創意不在目標,而在「憑什麼」

最後要提醒一個常見的思考謬誤:很多人花太多時間在目標和阻礙上想創意,卻忽略了真正該發揮創意的,是「憑什麼」。

為什麼?因為故事的所有旅程都圍繞在「憑什麼」展開

它決定了主角怎麼做事、怎麼解決問題、故事會有什麼畫面、什麼節奏、什麼任務難度,也讓觀眾看到主角能力的成敗、限制與突破。

總結一句話:構型只是邏輯骨架,「憑什麼」才是創意肌肉。


如果你覺得這篇有幫助,可以把你的構型丟給我,我來幫你看看是不是夠有戲。


avatar-img
omega的編劇學習心得
4會員
51內容數
這裡寫的是個人多年來對於故事如何編寫的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故事創作中主角動力的來源,指出壓力並非有效的動力來源,應以主角內在的自私慾望為基礎,並最終透過自我犧牲展現故事的核心精神。文中以Netflix電影《i人質危機》和《鬼才之道》為例,說明使用壓力作為動力會導致結局可預測、缺乏轉折和層次感等問題。
主角不反應危機 近期看完了鬼才之道,深覺台片總有這個問題,因此寫出這篇,希望能幫到現在陸續又開始參賽的各位。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主角不要總是它X的反應世界的危機。 這真的每次看到就是翻白眼,身為主角不去追求完成自己的夢想,整天擔心危險,不會有觀眾喜歡一個被危機踢著屁股跑的消極主角。 請設計一
本文探討劇本創作中衝突的常見誤區,指出傳統衝突理論(衝突=角色目標+阻礙)的不足,強調觀眾感受及焦慮才是戲劇核心。作者批判僅注重外在阻礙,忽略角色動機及失敗後果的寫作手法,並提出真正有效的衝突需展現主角執著、世界對抗及觀眾焦慮,才能創造戲劇張力。
本文探討故事創作中主角動力的來源,指出壓力並非有效的動力來源,應以主角內在的自私慾望為基礎,並最終透過自我犧牲展現故事的核心精神。文中以Netflix電影《i人質危機》和《鬼才之道》為例,說明使用壓力作為動力會導致結局可預測、缺乏轉折和層次感等問題。
主角不反應危機 近期看完了鬼才之道,深覺台片總有這個問題,因此寫出這篇,希望能幫到現在陸續又開始參賽的各位。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主角不要總是它X的反應世界的危機。 這真的每次看到就是翻白眼,身為主角不去追求完成自己的夢想,整天擔心危險,不會有觀眾喜歡一個被危機踢著屁股跑的消極主角。 請設計一
本文探討劇本創作中衝突的常見誤區,指出傳統衝突理論(衝突=角色目標+阻礙)的不足,強調觀眾感受及焦慮才是戲劇核心。作者批判僅注重外在阻礙,忽略角色動機及失敗後果的寫作手法,並提出真正有效的衝突需展現主角執著、世界對抗及觀眾焦慮,才能創造戲劇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