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技巧

含有「敘事技巧」共 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故事創作中主角動力的來源,指出壓力並非有效的動力來源,應以主角內在的自私慾望為基礎,並最終透過自我犧牲展現故事的核心精神。文中以Netflix電影《i人質危機》和《鬼才之道》為例,說明使用壓力作為動力會導致結局可預測、缺乏轉折和層次感等問題。
這篇文章討論故事構型的重要性,並以電影《全面啟動》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主角+(獲得或逃離)目標+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的公式,建構一個完整且具吸引力的故事。文章強調「憑什麼」是故事創意的核心,決定了故事的類型、畫面、行動和整體風格。
主角不反應危機 近期看完了鬼才之道,深覺台片總有這個問題,因此寫出這篇,希望能幫到現在陸續又開始參賽的各位。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主角不要總是它X的反應世界的危機。 這真的每次看到就是翻白眼,身為主角不去追求完成自己的夢想,整天擔心危險,不會有觀眾喜歡一個被危機踢著屁股跑的消極主角。 請設計一
Thumbnail
本文探討劇本創作中衝突的常見誤區,指出傳統衝突理論(衝突=角色目標+阻礙)的不足,強調觀眾感受及焦慮才是戲劇核心。作者批判僅注重外在阻礙,忽略角色動機及失敗後果的寫作手法,並提出真正有效的衝突需展現主角執著、世界對抗及觀眾焦慮,才能創造戲劇張力。
時隔六年終於實現未遂的心願,這顆可能是山,可以是島,也能成為大象的「石頭」隨我飄洋過海回家了! 《珮特拉》(Petra),文、圖/Marianna Coppo 這本法文繪本早在2018年時便在小松鼠專頁中分享過, https://www.facebook.com/175633238801848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色,戒》雖然只有約1.4萬字,但「由性生愛」這個探觸女性尊嚴及道德底線的敏感主題的確太難寫,難度超過“又吃掉蛋糕,又留下蛋糕”,就連大師級的張愛玲都琢磨了30多年。 《色,戒》的意在言外敘事技巧是為了避免意圖外露的 為虎作倀。卻引起讀者普遍的誤讀,連超級粉絲水晶的解讀都令張愛玲「呲牙
Thumbnail
孫隆基-avatar-img
2023/08/24
探討張愛玲《色,戒》故事裡“由性生愛”的命題(下)張愛玲下半生是寄居在美國的,她若非與大環境隔絕,“山中方七日,世上數千年”,該感知美國當時翻天覆地的“性解放”革命 。我在《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中將這個時期命名為“性的烏托邦”,它後來被“性的警察國家”取代,並非說美國的清教主義捲土重來,而是說“性解放”放縱到後來,開始流行男女雙方同意發生性交並成交後,翌日女方去告男方性侵的時尚,變成了不是“由性生愛”,而是“由性生權”:一方透過這種人間最親密的關係打倒另一方,“賦權”(empowering)己方。我應用美國大眾文化這個氣壓計,把“烏托邦”與“警察國家”的分水嶺定在1979年。1990年代一位美國女作家懷念“性的烏托邦”時代:在某一聖誕假日,她早上與一名男子發生性關係,晚上與另一名男子發生性關係,令她對這個“白色聖誕”(white Christmas)懷舊不已。這裡自然也稱得上“由性生愛”,只不過是可以周而復始十數次以上的罷了。1978年,“域外人”攻訐《色,戒》美化漢奸,可能是1970年代《八百壯士》、《英烈千秋》一類的片子看多了。該時,“性解放”在美國正在變質(性無疑更氾濫,卻氾入“打倒異性戀霸權”的多元渠道),在台灣似乎才登陸。必須由中間人撮合的男女關係,好比買衣服不經試穿就購買的情形該逐漸減少,雖然女方大了肚子披上婚紗步入禮堂的例子似乎到1987年的“解嚴”以後才多起來。在這裡,不論步入婚禮與否,有不由“性”導向的“愛”否?談“人性論”是畫蛇添足吧,不啻說飲食與排泄是人性一般。進入21世紀才面世的《色,戒》電影版,自然不會再在“到女人心裏的路通過陰道”上做文章。勿忘這句話的上聯是“到男人心裏去的路通過胃”。試問,即使是老粗,今日找女人還有只為了物色“煮飯婆”的嗎?
我的作品大多在100~3000字的幅度裡擺盪,這是我的舒適圈。 在這種長度,開頭與結尾顯得很重要,兩者相加幾乎佔了一半以上。 就像在只有三十公尺長的泳池裡游泳,這堵牆與那堵牆,怎麼使用兩者很大程度決定了作品的成敗。偏偏我又是很喜歡蹬牆的選手。 這個比喻有個好處,蹬牆很容易被視為偷懶。啊我就喜歡偷懶。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