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主角的動力來源不應該是壓力。
在故事創作中,很多作者容易混淆主角前進的真正理由,以為只要給主角一個迫切解決的危機或巨大的壓力,就能成功推動故事。但這是一個常見且致命的錯誤。
真正激發主角前進的動力,應該是來自於主角內在的自私慾望,利益只歸於主角本人,無論這些慾望表現得多麼高尚或偉大,回歸本質無外乎追求歸屬感、他人的尊重,或自我實現。尤其是在商業電影的世界裡,絕對不會有主角真正追求自我毀滅、反人類,或持續自溺於道德困境。這並非因為作者缺乏創意,而是商業電影傳達的真善美(或是血腥現實)精神,最終必須建立在主角自我犧牲之上。也就是說,主角必須為了真善美(或是血腥現實)的理由,最終放棄原本自己的自私追求,才能真正彰顯故事的價值與核心意義。我們故事的基本架構通常可用以下文字結構表述:
「比起XXX(主角的追求,也是人類普遍的慾望),XXX(真善美的理念)更重要。」
正如我過去所強調,人類理解故事的核心永遠不是絕對值,而是比較級。
進入正題,為什麼不能將壓力當作動力?
一、使用壓力推擠主角向前,結局只能是壓力解除
近期Netflix推出的幾部電影就是很好的反例。以驚悚電影《i人質危機》為例,這部片講述的是一名歹徒挾持蘋果專賣店內的顧客當作人質,並且要求贖金的整個事件過程。電影最大的壓力就是如何避免身綁炸彈的歹徒殺害人質或引爆炸彈。
無聊透頂。
當觀眾看這類型電影時,都非常清楚無論是炸彈爆炸、人質被殺,或是警方成功攻堅,都只可能發生在電影的第二幕尾聲甚至第三幕。因此,前期任何試圖營造的緊張感其實都無法真正激起觀眾的共鳴與緊張情緒。觀眾甚至會邊看邊分心滑手機,這也是串流平台的一大特色,隨時可以中斷且無需專注。
如果你的故事也是如此設計,讓壓力在第一幕中以突如其來的形式出現,那麼編劇往往會遇到困境:點子早已寫完,但劇本還沒真正完成,必須透過拖戲、加入無關場景,甚至大量內心戲來延緩壓力真正解除的時刻。根本原因就在於觀眾對故事進展的認知速度早已超過作者的敘述節奏,這樣的手法勢必導致觀眾對情節產生厭煩。
二、壓力作為動力只能產生極端二元對立的結局
壓力的解決方法永遠只有成功與失敗兩種情境。舉例來說,當你告訴觀眾這是一段追回失去愛情的旅程,觀眾馬上便知道故事結局不是重新在一起,就是永遠分開了。
當你敘述一個人質事件,觀眾也會立刻預期最終歹徒一定會投降或者被擊斃;密室逃脫類型故事,也只有逃出來或死在裡面這兩個選項;連續殺人案劇情,到最後也只能是破案了;復仇劇,則肯定只有復仇成功這種結局,失敗的情況甚至難以成立。
你或許會辯稱你的世界設定獨一無二,但實際上效果只像是又一款套皮手遊而已。
舉例,一個主角需要逃離追殺,最終當然成功逃離,無論你把世界設定成魔幻、科幻、玄幻、奇幻或犯罪類型,區別僅僅在於追殺者穿的是西裝使用手槍,或是穿著長袍施展火球術。
當你越努力思考差異時,你的主角反而會越來越薄弱,最終可能會出現配角比主角更有趣,甚至精彩場面早已在預告中全部曝光的窘境。
用遭遇危機或壓力作為創作的起始點,故事一開始就已經被鎖定在僵硬的框架中,無法靈活發展,也難以激發觀眾的真實興趣。
三、壓力只能被解決,不能被主動放棄
這一點犯錯的後果非常嚴重,近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鬼才之道》。片中主角背負生死壓力,中途但卻因為奇妙的自尊心,主動放棄解決壓力的方法,使得先前塑造的湮滅危機、組織淫威與眾鬼的追求瞬間變成了笑話。
然而,僅僅將壓力徹底解決的情況也並非絕佳的創作手法,因為回到第二點所說,壓力只能帶來二元化的結局,無法提供更豐富或更深入的情感體驗。
主角在被外力扭曲調教完畢後,在結局表示其實這樣也不賴嘛。
這種感想你信嗎?
綜合上述觀點,相信可以清楚明白我為何建議別將壓力作為主角前進的動力來源。
雖然壓力看似直觀且簡單,但它的侷限性太強,結局過於可預測,缺乏情節轉折與層次感,最終導致故事失去吸引力。
創作者必須謹記:主角真正有效的動力來源,必須來自主角內心深處的自私慾望,如此才能在結局通過最終的自我犧牲,來展現出故事真善美的核心精神。
覺得真善美很虛偽,你也可以寫血腥現實,像是《控制》(Gone girl)。
下篇文章,我將詳細探討如何以主角的欲望來正確設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