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受傷後,需藉由許多藥物來幫助他恢復健康,包括控制癇發作的藥(光這就有三種了)、促進腦部循環的藥、幫助胃消化的藥、以及避免便祕的藥,林林總總加起來,每餐要吃超過四種藥,簡直是名符其實的藥罐子。
因為醫生開的藥品有些是錠劑而非水劑,醫院又只會幫忙磨六分之一顆以下的藥,因此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必備技能之一就是「磨藥、分裝及包藥」,以確實執行「每次四分之一顆」這樣的處方箋。
起初,護理師教我們以湯匙按壓來將藥錠磨碎,但實際操作後發現,有些藥錠不但堅硬到難以磨碎,還會將包藥紙刺破,弄得滿桌狼藉。後來,參考其他家長的建議購入研磨缽後,才發現世界海闊天空。
分享我的磨藥工具以及包藥的分解步驟,供大家參考:
磨藥工具介紹
- 包藥紙:先將紙對角線對折出折痕,比較能將藥粉集中
- 切藥器:可將藥丸切成1/2或1/4粒再予以磨碎,之後分藥比較容易
- 研磨缽和磨棒:可輕鬆將藥錠磨碎成粉末狀
- 藥粉刷:可將沾黏於缽上的藥粉掃下
- 小量杯及針筒:將藥粉裝在小量杯中溶於水,再以針筒抽取即可服用

包藥步驟說明
- 將藥粉集中於包藥紙中央
- 沿對角對折
- 將三角形兩邊的其中一邊(約1/3處)折進來
- 另一邊也從1/3處折進來,角尖會有一點突出來
- 將五邊形的一邊沿虛線折下
- 另一邊也沿虛線折下,塞入箭頭的縫裡
- 大功告成!

有了研磨缽後,不但能輕鬆將藥錠搗碎及磨粉,大幅提升效率,研磨時懸浮在空氣中的細微粉末,更讓我聯想起霍格華茲的魔藥學課程,透過日復一日的練習,我彷彿在朝著石內卜這樣的魔藥大師邁進,磨起藥來更起勁了。
附註:
- 藥物須於每餐餵奶前提早15~20分鐘餵食,以避免孩子吐奶把藥物也吐出來。
- 以空針筒餵藥後,需再餵食少量的水,以將藥物送入胃裡。
我的孩子三個月大時,因為被保母兒虐,因而有了一輩子無法復原的腦傷。這段與眾不同的育兒經歷,讓我流了不只一公升的眼淚,也灌溉出「後莎琳 陪腦傷兒飛翔」這個秘密花園。
希望我的經歷能帶給在痛苦中的人們一些勇氣,如果有問題想詢問我,或是單純想給我支持和鼓勵,都歡迎與我聯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