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牛吃海藻可減少甲烷排放...嗎?

給牛吃海藻可減少甲烷排放...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甲烷(methane,CH4)是僅次於二氧化碳(CO2)的溫室氣體,而相同分子數的甲烷對地球增溫的影響其實比二氧化碳大(大約24-30倍,不同的研究得到的數值略有不同)。所以,降低甲烷排放也是當務之急。


但是,甲烷的排放有大約一半來自於牲畜--反芻類如牛,在打嗝以及放屁的時候,都會放出大量的甲烷。


有些人會說,那就不要吃牛肉就好了。在理想的世界裡,可能可以達成;但是我們活在一點都不理想的世界,能夠為了愛自己(不是愛地球,因為地球怎樣都會存在,只是會變得不適合人居住而已)而不吃牛肉、不喝牛奶的人並不多,所以只能想辦法讓牛不要在打嗝與放屁的時候釋放那麼多甲烷了。


在2021年,加州的研究團隊給牛吃紫杉狀海門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發現可以降低牛的甲烷排放。這種海藻是紅藻的一種,又名「蘆筍藻」,也是夏威夷蓋飯(poké)的作料之一。



其實,賓州的研究團隊在2016年就試用過紫杉狀海門冬,效果還不錯,但是卻發現差異頗大,於是他們決定再來測試看看。


這次,他們把20頭牛分成四組,分別是對照組、低劑量(0.25%)、高劑量(0.5%)以及吃牛至(oregano)的組別(之前有研究發現牛至也可以抑制甲烷排放)。海藻或牛至是混合在食糧中,每一組的牛會連續吃這些飼料28天,前面的21天並不收集數據,而是等最後七天才收集數據。


研究團隊分析發現,雖然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牛至可以降低甲烷排放,但是在這次的實驗中,牛至的效果並不顯著。


而服用海藻的組別,在一開始吃的時候效果很好,甲烷排放降低了55%;但是到了後期,效果就下降到統計上不顯著的程度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牛的瘤胃裡面的微生物(主要是Methanospharea),到了後期已經適應了藻類裡面的化合物,於是就不再有效了。


到底紅藻裡面是什麼成分可以抑制那些產甲烷的微生物呢?根據過去的研究,可能是溴仿(Bromoform,CHBr3)。研究團隊以溴仿來處理兩種產甲烷菌,Methanobrevibacter reminantiumMethanosphaera stadtmanae,也發現的確有效。


雖然以溴仿處理產甲烷菌的確有效,但牛的實驗發現這個效果不能維持。對照之前加州團隊的測試,好像效果比較好(甲烷排放的抑制效果達到82%)?不過,加州研究團隊的方法在實務上可能沒辦法做到,因為他們是一天分成兩次餵給牛吃,如果要讓「海藻牛」的價位維持在比較親民的程度,恐怕沒辦法這樣做,還是得像這個研究裡一樣,直接加在每日口糧裡。


所以,到底給牛吃海藻能不能一直都有效呢?又去重看了一次2021年的研究,他們測試的時間比較長(147天)、效果也比較好,而且沒有在後期消失。不過,他們用的牛是安格斯-赫里福德雜交肉牛,而這個研究用的是荷蘭乳牛。會不會這也有影響呢?


參考文獻:


Indugu N, Narayan K, Stefenoni HA, Hennessy ML, Vecchiarelli B, Bender JS, Shah R, Dai G, Garapati S, Yarish C, Welchez SC, Räisänen SE, Wasson D, Lage C, Melgar A, Hristov AN, Pitta DW.0.Microbiome-informed study of the mechanistic basis of methane inhibition by Asparagopsis taxiformis in dairy cattle. mBio0:e00782-24.https://doi.org/10.1128/mbio.00782-24


Breanna M. Roque, Marielena Venegas, Robert D. Kinley, Rocky de Nys, Toni L. Duarte, Xiang Yang, Ermias Kebreab. Red seaweed (Asparagopsis taxiformis)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enteric methane by over 80 percent in beef steers. PLOS ONE, 2021; 16 (3): e0247820 DOI: 10.1371/journal.pone.0247820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81會員
588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