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沒有太多量化的知識,比較偏向作者心得整理,總共20個小段落,結構比較鬆散。如果期待的是理財硬知識,可能較不適合閱讀。另外本書閱讀起來不是太通順,個人評價:3顆星。
如果一個人的成長期間股市很強,相較於在股市弱的時期成長的人,經歷股市強的人投入股市的資金會比較多。我們都是依照自己的過往經驗做出財務決策,所以不需要去批評別人,只需要做自己認同的決策即可。
書中舉出比爾蓋茲與高中好友肯特艾文斯的故事,蓋茲認為艾文斯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也精通電腦,但艾文斯高中尚未畢業就死於登山事故。差不多的背景與經歷,卻導致不同的結果。我覺得成功或許是努力+一點運氣,比如我常常在想,假如周杰倫在這個時代才出道,也能達到現在的成就嗎?(理性,勿戰)
關於知足,作者提出4件事: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社會比較正是問題的核心、知足不代表得到的太少、有許多事情無論潛在獲利多龐大,永遠不值得冒險。
我覺得知足因人而異,首先應該要了解「錢」對於自己來說是什麼?累積到多少算夠用?有人一個月2萬元就可以過得很滿足,但有人可能需要20萬元。我認識一些朋友,在社群媒體上十分光鮮亮麗,實際上是報喜不報憂。不管怎樣,不要做不合法的事情,這一點在克里斯汀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也有提到相同的概念。
這點應該是老生常談了,略懂一點投資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複利的效果,就不多談。
致富需要冒險、樂觀、踏出舒適圈,守財則是相反,需要謙遜、節儉、戒慎恐懼。成功的理財方法,關鍵在於長久堅持,作者稱之為「活下去」、「生存心態」,不輕易離開或被迫放棄,配合複利,讓資產成長下去,要熬過高低起伏,才能在數十年後看到成果。作者提出三件重要的事:不間斷+複利發揮效果、持續修改計畫並預留犯錯空間(安全邊際)、樂觀看未來並戒慎恐懼。
我覺得定期定額投資就是這些觀念的實踐,我們樂觀看待股市長期的上漲,但也需要在股災發生時保留一些餘裕,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所以現在就刪除下單APP,等10年後再打開(?
作者以一位名叫貝格倫的藝術品經紀商為例,貝格倫1936年逃離納粹德國在美國落腳,他收藏頗豐,2000年時他將部分收藏品賣給德國政府,其中包括畢卡索、馬諦斯等名家作品,價值超過一億歐元。是運氣還是技能,讓他預見哪些畫作會被眾人追捧?都不是,作者認為是因為他買下大量收藏品,然後坐等黑馬出現,99%的不值錢作品+1%的曠世巨作,而1%的作品帶來了巨大的成功,這就叫做「長尾效應」。
投資領域如何適用?少數事件會產生大部分的成果,因此,重要的不是看對或看錯,是看對賺多少錢,看錯又賠多少錢,就算一半的時間搞砸,最終還是可以致富。
你有想過什麼是幸福?什麼會讓你感到幸福?作者引用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坎貝爾的研究,坎貝爾指出對自己的生活有強大掌控感,是預測正向幸福感更可靠的指標,而不是薪水、職位高低等等客觀標準。擁有金錢,你可以有工作的gap、可以做薪水低但工時彈性的工作、或者退休。
這跟現在追求財務自由的目標不謀而合,我們要的是能夠主動選擇工作或退休的自由,而不是被現實所迫,毫無選擇地工作。
你開一輛豪車,別人用羨慕的眼光看你,你以為別人覺得你很酷,實際上他想的是:如果我有那輛車,大家會覺得我很酷!花錢買奢侈品其實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或羨慕,作者認為謙遜、慷慨與同理心才是贏得尊重的方法。
老實說以前我沒有想過這件事,經過作者點出後覺得似乎真是如此,看到別人用好東西,真的不會在乎你,因為我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擁有XD
比如說像山道猴子,主角買了一台蝦趴的重機,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早已超出自己的負擔能力。保有財富(wealthy)與有錢(rich)不同,有錢是外在顯露的,財富則隱而不見,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代表沒被花掉的收入,以後可以花在其他地方,價值在於提供各種選項、彈性與增值。所以我們需要存錢。
作者希望說服讀者存錢,本書受眾是米國人才會有這一章XD,台灣人應該不用說了,畢竟很愛也很會存錢,作者針對不覺得自己可以存到錢、不覺得自己需要存錢的兩類人提出幾個重點,以下就挑幾個我印象深刻的來說。
作者指出累積財富與收入或投資報酬無關,但與儲蓄率息息相關,似乎是比較提倡節流比開源重要,因為節流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但我覺得開源也是很重要,月入2萬跟月入20萬能夠儲蓄的部分還是差很多。作者還提倡學習用比較少的錢得到快樂,這部分我覺得可以結合3、知足的概念。另外作者指出,存錢可以彈性調整與掌控自己的時間,屬於看不見的財富報酬,這邊也可以結合7、自由是金錢的紅利概念。
整段來說,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是:你賺多少可能無法控制(取決於運氣與風險)、能控制的是你要花多少,而知足程度決定你的花錢程度,沒花掉的帶給你隱形的報酬。